大毒枭刘招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肖科 吴琪)

大毒枭刘招华0

刘招华

大毒枭刘招华1

周杰

大毒枭刘招华2

周倩

大毒枭刘招华3

李华

七年逃亡与悬赏通缉

就在公安部发出通缉令的当天,2004年11月24日,刘招华化名“李森青”,携李华、妻周倩和表弟周杰等同样涉嫌制贩冰毒的三名同伙从广西桂林出逃。警方发现了刘招华的最新照片,刘招华显然经过了整容手术,和以前的相片比,脸部明显发胖,剪了平头还戴了眼镜。

有线索表明四人极有可能逃往海南,驾驶着一辆蓝灰色国产“大迪”牌小型越野车。在公安部的通缉令发出4天后,海南省公安厅发出通告,在公安部奖励20万的基础上,再追加10万元赏金通缉刘招华。

稍后的11月29日,福建省公安厅也作出决定,鉴于福建省系刘招华的户籍地和主要犯罪地之一,对向福建各级公安机关举报、揭发、提供线索,并在福建境内抓获刘招华的个人或单位,在公安部悬赏奖励20万元的基础上,追加悬赏奖金20万元。

广东省公安厅缉毒部门熟悉刘招华案的一名警察提到,可能由于长期的亡命生活,刘招华非常迷信,他的各种化名中有两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一是要姓刘;二是一定要有“木”,这次改叫李森青,“可能是闻到味道吓坏了,不敢再姓刘了”。此外,刘招华右眉上面的那个疤,“是他在宁夏制冰毒工厂干活的时候,碰过一次脑袋,伤口贯穿了右眉”,这个疤“非常明显”。

按照公安部发布的通缉令中对刘招华的描述,这个1965年3月5日出生的福建省宁德福安人,身高1.70米,体形较胖。持有刘林彬、刘森、刘林权、刘林扬、陈桂森等多个化名身份证。传刘招华可能逃亡海南后,12月2日广东省公安厅说,又有消息指向“刘招华可能逃往广东”,福建省公安厅缉毒部门参与办案的一名警官说,公安机关已经加强力量到广东方面:“追了七八年了,这回一定要把他拿下。”

广东省公安厅一个缉毒民警描述最接近抓到刘招华的一次时说:“他那天回去并不是坐电梯上去的,而是走防火通道。他上了楼以后,从防火通道门一出来,看到他的房间正有人进去,公安人员在搜查,他马上调头就走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福建省公安厅的—名警官介绍说,刘招华曾经当过武警,有一定的反侦查经验。此外,多年的逃亡生活,刘招华积累了大量逃亡经验,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跑路”转移。抓捕刘招华,是一次“真正的较量”。自从1997年刘招华被纳入警方视线之后,警方“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追捕”。“7年来,我们尝试过很多种刑侦手段(监控他的儿子、女儿和其他亲人),但是始终没有发现他”。

11月24日公安部的通缉令发布之后,刘招华又一次“浮出水面”,这次他的身份是“桂林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桂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提到,森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新引进的农业开发企业5家”之一,在桂林市临桂县的“县域”报告中称:“该县引进的15家龙头企业已有7家发挥龙头作用,并产生效益。计划投资8000万元的桂林市森森生物有限公司已动工兴建,将带动全县农民种植洋葱上万亩。”

大毒枭的三种正常身份

除了毒枭之外,39岁的刘招华曾经有过三种正常的身份:武警、法警和商人。“成了大毒枭后,他在我们这里成了个名人。”刘招华老家福建省福安市赛歧镇公安分局的缪局长向记者回忆说,“以前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都没有人认识他,青少年时期也没有什么劣迹记录。”

刘招华高中毕业后,1983年,19岁的他开始在福建沿海的一个岛上(东山岛)武警边防支队服役直到1989年,1989年至1994年在福建省福安市任法警,1994年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刘招华在法院时期的一个同事介绍,刘招华在武警边防支队服役后期,当了武警教官,退役后来到法院当法警,给他留下的印象是,这个人工作完成得很好很出色,“有一次国家选特警,他都曾经被选中入围,还被派到少林寺训练了一段时间”。

“刘招华后来制贩冰毒可能跟他在武警边防服过役有很大关系。”刘当年的同事说,“他服役的那个岛,是一个外贸的重要通道,当然很多走私也选择这条线路。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批海外商人。”另外,他们还担任一些安全保卫工作。

刘招华的老家福安地处闽东,赛江通过境内,有很方便的出海口,经济比较发达,做生意一年挣“几十万”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当时刘招华的工资“也就六七百块”。刘招华的法院同事说,当地“大把”的人从事船舶、电机以及打火机等小商品生产和海水养殖等行业,在很多诱惑下,1994年,刘招华在他那些“海外商人朋友”的帮助下下海经商,在老家赛歧镇开了一家“微型眼镜制造厂”。1997年年初,公安部门查获15公斤冰毒跟刘招华有关,并在“福安市赛歧镇”捣毁了刘招华的冰毒加工厂。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刘招华当时生产冰毒是否和他的“微型眼镜厂”有关,也没有证据表明刘招华涉足毒品行业是否跟他的“海外商人朋友”有关,但是刘招华的那位法院同事和老家赛歧镇公安分局的缪局长都认为,刘招华可能就是那几个海外商人“拉下水”的。

1997年的冰毒案案发后,刘招华潜逃,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外。缪局长说,他的赛歧镇的家里早就已经“没有人住了”。

大毒枭刘招华4

广州警方正在销毁收缴的冰毒

冰毒的最大卖家

据福州警方介绍,刘招华“浮出水面”缘于偶然。1996年7月,警方查获正在福州工业展览中心贩卖5公斤冰毒的陈文印和张明辉两个毒贩。5公斤冰毒数量已经相当惊人,两毒贩面临死刑判决,为了立功保命,1997年1月,他们供出了幕后的刘招华以及他的毒品加工厂,说他们贩卖的这5公斤冰毒是1996年5月刘招华生产出来的15公斤冰毒中的一部分。警方随即赶往刘招华设在赛歧镇赛江边上的地下冰毒加工厂,该地下工厂以生产“洋葱晶”为幌子,厂房和车库内有大量生产冰毒的原料。警方专家发现,这个冰毒加工厂的工艺极为特殊。

刘招华制造冰毒的手法“独辟蹊径”。冰毒化学名称甲基苯丙胺,服食以后对人体伤害很大。长期以来制造冰毒的原料主要是麻黄素,而麻黄素的生产和销售是受国家严格控制的。刘招华决定“下水”后,意识到麻黄素这条道走不通,他想到了化学合成。警方查实,1995年年初,刘招华找到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说有一家中日合资企业要收购甲基苯丙胺,加到减肥茶中去。当时,冰毒的概念还没有被广泛接触,教授没多想,把试制成功以后的配方给了刘招华,刘招华给了教授5000元劳务费。过很久以后,教授才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甲基苯丙胺就是冰毒,举报了刘招华,而此时,刘招华已经潜逃。

据警方介绍,拿到配方后的刘招华很快自己试制冰毒成功。按时间推算,1996年被查获的15公斤冰毒和1997年被捣毁的地下冰毒加工厂,是刘招华操持的第一笔冰毒“生意”。“15公斤”冰毒案后,刘招华潜伏了一段时间。广东警方说,不久后,他跑到广东普宁,找到当地的毒贩陈丙希。由刘招华出制造冰毒的技术,陈丙希出资金开办了第二家制造冰毒的工厂。生产冰毒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刘招华在普宁生产了一个月,排出的废水把邻近人家鱼塘里的鱼都毒死了。这引起村里人不满,以环境污染名义到有关部门举报。刘招华“怕事情搞大,当时赶紧就跑到了宁夏”。“7·28”大案后不久,警方在广东普宁查获的1.28吨冰毒,就是刘招华在普宁的冰毒加工厂生产的。

1999年7月前后,广东警方接到毒贩谭晓林准备组织大量毒品入境的消息。当年9月24日,第一辆运毒车到达广州。10月28、29日,毒贩又先后派出两车“大货”驶向广东。11月4日,货车开进了广州市郊的一间仓库,警方在这次行动中抓获涉嫌贩毒的犯罪嫌疑人两名。广东警方一名参与此次行动的警官回忆:“我们当时是侦办另一个案子,那个案子基本上快结束了,我们准备走了,然后,守仓库的有人说,他们旁边的那个仓库平时也是挺怪的,常锁着,打开一看,全是箱子,一翻全是冰毒,整个仓库都堆满了,我们搬了差不多一天才搬出来。”

在查处行动中,除119.2公斤海洛因外,“意外”查获的冰毒有11.08吨,全都是“高纯度”的。“当时在场的人都有点不相信,怎么会有这么多,20公斤一箱,整整500多箱。”这位警官说,“最后化验,纯度最高达99%,当时大家很感慨,这恐怕是一生惟一碰到的一次。”警方将这些冰毒搬出来后,摆了满满一个篮球场。

后来警方又在广东普宁缴获冰毒1.28吨,致使涉案的冰毒数量高达12.36吨,装了554个纸箱。从缴获毒品冰毒的数量上来看,相当于1998年全世界查获的冰毒总和。该案所查获的冰毒全部是刘招华伙同他人在宁夏银川设厂制造的。警方查到银川时,发现刘招华早已潜逃,设备也已经转移。

宁夏某媒体一位跟踪报道此案的记者介绍,刘招华在银川的冰毒加工厂设在银川“新城区”的一家破产企业的厂房内,以生产“味精添加剂”作为幌子。刘招华的“银川厂”同样因污染严重,被当地居民举报,当地环保部门曾经到他的厂里检查,但没有发现他们在制造冰毒。另外,刘招华在宁夏合成的冰毒成色不是很好,有些发黄,为此他还请教过当地一位化学老师如何“脱黄”,这位老师同样对被他利用浑然不觉。该记者说,刘招华本人很少在银川出现,在银川的生产基本上由他的同伙执行。查捣这个加工厂那天,该记者随行采访,“到那里之后,已经人去楼空,厂房里什么也没有,还以为设备都埋在地下了,叫了几台挖掘机,挖了半天什么也没发现”。

福建警方的一位警官提到,刘招华狡猾之极,一般都是藏在幕后,很少直接参与制贩过程。他的“货”通常是由卡车运到广东,然后出海销往境外东南亚和日本等地,过程都是由“马仔”执行。银川的那位记者推测,刘招华1997年年底到银川,经过“细致考察”后设厂,1998年年底左右离开,按照他的生产能力,“应该有十三四吨的产量,已经卖出去不少了”。警方后来在上海和福建都分别查获过刘招华制造冰毒的设备,但是刘招华始终没有被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