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考

作者:朱伟

(文 / 朱伟)

杨贵妃死于天宝十五(公元七五六)年六月,至今不到1250年,卒年38岁。她18岁就成为玄宗第十八个儿子(玄宗共有30个儿子,29个女儿)寿王的妃子,是当时洛阳第一美女。玄宗册封寿王妃时评介她"含章秀出"--美貌又出身名门,品德淑贤。她做了五年寿王的妃子。我从许道勋、赵克尧的《唐玄宗传》中读到的推论是,武惠妃开元二十四年死后,开元二十八年杨妃由高力士带到华清池去见当时已经56岁的玄宗,第二年玄宗让她度为女道士,过渡了4年。"太真"是她当女道士时的道号,"太真"是太极真气,也是天上王母娘娘小女儿的名字。按《唐玄宗传》中的推断,她其实在大明宫中的道观中只住了不到一年,开元二十九年十月陪玄宗到骊山,然后就进了兴庆宫。但我未找到相关文字佐证。历史记载玄宗真正封她贵妃是天宝四年(公元七四五),那时她已经27岁。她总共当了11年贵妃,记叙其事迹文字最优秀者,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总数八百四十个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留下多少名句!最后"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只有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中才能人长久也就成为浸透诗意的经典。此歌中写杨妃"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陈鸿《长恨歌传》中也记"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可见并不胖。查《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八零六年,距杨贵妃死仅50年,时白居易34岁。

唐代记杨妃的文字,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株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清平调三首,应该作于杨妃册封贵妃之前。因为李白天宝元年应玄宗召进长安,天宝三年就离开了长安。这三首诗应该没有挖苦杨妃之意,就君臣关系,李白再潇洒也是断然不敢。高力士因脱靴之辱而挑拨杨妃之说,《杨太真外传》中记高力士当时因李白诗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而问杨妃,李白为何怨妃子深入骨髓,"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也!"杨妃因此想起玄宗说汉宫赵飞燕体态轻盈,临风常恐吹去,曾戏语她"尔则任吹多少"。写这《杨太真外传》的乐史生于南唐明宗永兴元年(公元九三零),卒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一零零七),写作时间比《长恨歌》最起码要晚150多年。此传奇中还记杨妃因吹了好声色、风流蕴藉的宁王的玉笛,玄宗责她,宁王口泽尚存,你如何拿来就吹?结果将她发送回家。杨国忠通过法曹官吉温周旋,玄宗派内侍将御前玉食与珍玩送到杨家,杨妃才说,妾一身衣服之外,都是圣恩所赐,惟发肤是父母所生,今当即死,无以谢上。剪一绺头发托内侍带回宫中,玄宗见到"惊惋",马上让高力士将她接回来。宁王是玄宗的哥哥,查《资治通鉴》,宁王死于开元二十九年,这一年杨妃刚当女道士。

从《长恨歌传》中见到当时有《玄宗本纪》,应该有杨妃事最真实、原始的记录,可惜不知此书是否留存。唐传奇中见到曹邺的《梅妃传》,这个曹邺是桂林阳朔人,公元850年才登进士第,此传写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比《长恨歌》晚42年。其中描述玄宗有杨妃后,因思念梅妃,与之幽会。两人忽忽一觉直至天亮,杨妃已到阁前,玄宗情急中只得将梅妃藏于夹幕之间。杨妃问,梅精安在?玄宗谎称她在东官。杨妃说,乞宣她过来,今日同浴温泉。玄宗顾左右而不答,杨妃因此大怒说,肴核狼藉,床下还有女人留下的鞋,夜来何人伺候陛下,欢睡至日出还不临朝。陛下可上朝见群臣,妾在此阁以待驾回。当时玄宗拉过被子面向夹幕重新睡下说,朕今日有病,不能临朝。此传奇扬梅妃,写最后杨妃死后,玄宗思梅妃不见,梦中相会,见她隔竹而泣,告诉埋骨在梅树之下。结尾评价玄宗"晚得杨氏,变易三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其中梅妃称贵妃,鄙夷地用"肥婢",我想这是说贵妃肥胖的开端。司马光后来在《资治通鉴》中用了"太真肌态丰艳",这丰盈就固定下来了。

《开元天宝遗事》为五代的王仁裕所作,王仁裕为甘肃天水人,生于公元880年,卒于956年。此笔记为前蜀亡后收集当时民间传说辑成,前蜀亡于925年。其中记杨妃事十多则--玄宗原来让嫔妃头上插艳花,自己捉粉蝶放之,随粉蝶至而幸之。杨妃专宠后,此游戏废止。玄宗宠杨妃时,安禄山进助情花香百粒,大小如粳米而色红。玄宗避暑,游兴庆池,与杨妃昼寝于水殿中,官嫔凭栏看鸳鸯戏水,玄宗拥杨妃在帐中说,尔等爱水中鸳鸯,争如我被底鸳鸯。而杨妃每年夏天身穿薄衣,让人轮流交扇鼓风,还是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擦在汗巾上,色如桃红。每宿酒初消,她凌晨会独游后苑,傍花树以手攀枝,口吸花露润肺。杨妃醉酒的发展怀疑就是从此笔记始。到《杨太真外传》中,记她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玄宗"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

查《全唐诗》,杨妃留存诗仅一首——《赠张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张云容是她的侍女,此诗无论是不是她作的,都没什么趣味。

传奇后成为戏文,元曲中至今尚存完整的只有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戏名就来自《长恨歌》。此戏共四折,第一折就是长生殿山盟海誓,第二折杨妃跳霓裳之舞,安禄山作乱。第三折马嵬坡,第四折明皇思贵妃,情意绵绵极端抒情,最后以"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结尾。《梧桐雨》后,明人吴思美作《惊鸿记》,扩展至三十九出,复杂地描述玄宗与杨妃、梅妃三者关系;到《长生殿》,又变成五十出。经唐宋元再到明清,我只觉得越来越见雕琢与累赘。《长生殿》的五十出其实只是《长恨歌》故事结构脂粉气十足的繁衍,就清雅之气而言,还远不如《梧桐雨》。

因《资治通鉴》中有"太后寝疾居长生院"的记载,元人胡三省注"长生院即长生殿",他补充说,武后的长生殿在洛阳,《长恨歌》中的长生殿在华清官,后人因此认为"夜半无人私语时"是发生在寝宫中的山盟海誓。我以为,正是这种天长日久牵强的解读积累,削减了《长恨歌》那种在飘然中美丽又怅惘的魅力。

上一篇: 被迫S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