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人民币”加薪?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打开雅虎财经,一个小问卷调查颇为有趣。问题是,每向印度输出的一个美元的服务业采购,美国人能得到多少价值的服务。答案有4个选择,分别是0.41美元、1.13美元、1.65美元和1.92美元。使我这个局外人吃惊的是,得分最多的竟然是0.41美元,而以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国民的角度,我甚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1.92美元,如果有比这更大的数字,甚至一个5或者6之类的,我会更加毫不犹豫地画勾。
美国人觉得他们把钱拿出去,等于白白扶贫,得不偿失。中国人,或者印度人则相信,他们给发达国家提供了超值服务,受到盘剥。带着先见的立场,哪一方恐怕都难给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一家调查公司给出的,据调查公司的统计,每输出1美元,美国人得到的服务是1.13美元,另有0.33美元留给了印度,等于以工资、当地公司合作费用、供货商利润乃至当地政府税收等为印度人带来了受益。1.13美元比起1美元,并非一笔多大的暴利,但要快速地运转起来,一年多少个来回地在太平洋下,以光缆的方式和速度运转起来,足以吸引任何品类的企业冲向印度了。
无独有偶,《财富杂志》描述了另一种景象,在洛杉矶的长滩码头,码头工人工会抱怨工人的无休止的加班。美国43%的进口货物通过长滩港,资方若不能平息工会的不满,哪怕几个小时的耽搁,来自中国的圣诞货物就不能进入到社区商店,给这个高速运转的商业世界带来麻烦。
两幅图景描述的一个是制造业产品,一个是服务业产品,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随着美国经济更多靠外向采购降低成本,寻求活力,印度、中国和美国已经在一个经济的食物链上形成了上下游关系,一个环节的哪怕极小的问题,都会牵一发动全身。在美国,它在印度的采购通过几种形式实现价值,最立竿见影的是印度的低工资使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其次,效率提高,进一步节省了成本。接下来,则是从印度的基础建设中获益,班加罗尔的一个呼叫中心采购的多是微软、惠普或朗讯的产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所有这些,这些支持美国企业向印度投资的动力,全在1.13这个数字。
投入1美元,换回1.13美元,1美元里0.13美元的盈利使美国对印度的投资大增。如果卢比升值,情况又会怎样呢?留在印度的0.33美元的成本将相应提高,挤占0.13美元的盈利部分。请注意,如果1美元的投入一年中只运转一次,0.13美元的受益,也就是13%的年盈利不过是一个标准普尔500家大企业的平均年利润,被挤占后,哪怕再少3分,考虑到资金成本和投资于他处的机会成本,这个跨太平洋的资本循环都没有了意义,毕竟海外采购已无暴利可言。研判卢比兑美元的走势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年前在它最“廉价”的时候,1美元兑换48卢比,现在,不过是1美元兑换44卢比。卢比的变动远比欧元小得多,并且,从长期趋势看,卢比贬多升少,上世纪90年代初15卢比能换1美元,而现在,得用3倍的卢比。
你可能认为卢比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升值,是因为它是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原因。的确,美元只是货币之一种,美元贬欧元升,夹在中间的货币应该是相对静止的。但遍查东南亚国家乃至亚非拉国家的货币,你会发现,大部分货币还是追随美元,相对于欧洲和日本在贬值。泰国铢,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是40铢兑换1美元,现在还是40铢兑1美元,只不过2001年曾贬得厉害,到了45铢兑1美元的地步。墨西哥比索甚至还在不停的贬值过程中,两年前还是9比索换1美元,现在需要11比索了。其余诸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货币也都相当弱,而受金融危机教训,由市场汇率变为固定汇率的马来西亚还是和我们一样,紧盯美元。可见即使是没有政府干涉,纯由市场决定汇率的情况下,欠发达国家还是进不了欧元国家的外围,分些残羹的份都没有。这一切,皆因美国还是这个世界的发动机,我们若想把产品推销出去,还不得不通过美国这个路口。这个世界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因为欧元升值美元贬值而改变,世界还是两个世界,一个发达,一个发展中,发展过程中的人没有谈判权,因为实力对比只差一点,也是质的区别。
美元这次大规模贬值,有些人说是冲中国而来,还有人说是为了逃避巨额外债。贬值表面上利益多多,骨子里呢?试想外债暂时少了,可未来再发债,谁还愿意买,一个国家的声誉完了,还怎么靠发行货币占有别国财产,信誉上的损失才是最大最难弥补。这次贬值,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欧洲对美国不负责任地举债的不满。货币间的较量,调整的是两大利益集团的关系,没有一方是要拉上发展中国家的。东南亚危机后惟一拥有了和西方平起平坐权利的是韩国,这次,韩元升值凌厉而强劲,完全是欧元俱乐部的做派。想来,这是它有了足够的和工业化国家竞争性产品的缘故。
忽然想到了民工荒,民工难找,厂商宁愿把钱给招聘公司也不愿意涨工资。人民币和卢比的命运是否也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