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殿同座次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瀚海这次秋拍,大师价位集体窜升。尤其那些顶尖级的大师,齐齐迈上千万级的台阶,如果说,过去,市场上的顶尖大师还有孰高孰低的区别,现在,我们心中有数的十几位顶级大师,已经无需厚此薄彼了。
被市场送入千万级神殿的,一个是徐悲鸿,一个是李可染。徐悲鸿《巴山汲水》,拍出了1650万元的天价,这一价位也打破了画家本人作品的拍卖纪录。更令人咋舌的是,此幅作品曾于1999的翰海春拍上以120万元拍出,时隔5年,身价上涨了十几倍。《巴山汲水》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价位,应该说是和它在徐悲鸿绘画中的地位分不开的,该画原创于抗战时期,徐先生当时在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教书,每天都要从磐溪的居所到校园往返,来回要走两岸几百级台阶。当地人从嘉陵江担水的辛劳因而打动画家,成为创作的题目。画面构图及其奇特,沿蜿蜒而上的石阶绘成狭长的画面,高近3米。画面上两组人物,低处是取水者的近景,高处是担水上坡的人流,中间部分虚化,可谓融中西绘画构图于一炉。
更为可贵的是创作于抗日时期的这幅画对劳动者的描绘。最近处弯腰取水的人头上长疮,袒露着身体。相对的,中景和远景中的人物倒要衣着齐整。可见画家对劳动者的认识是完全生活化而直白的。不知这样的题材,是否和库尔贝和米勒的人物一样,有着使绘画主题从贵族到劳动者的转变意义。至少,中国绘画独重山水,兼及仕女的文人气直到徐悲鸿才有所改观。徐悲鸿那时就主张,中国艺术的复兴,应采取世界共通的法则,以人为主体。《巴山汲水》因为有着种种独特的意义,在徐悲鸿的绘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此,这幅美术史上的名画才能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不过,超重量级作品多应保存在美术馆,能在世面流传的应该非常之少,这次的作品,并非原作,乃一美国人看了原作后,请徐悲鸿复制的作品。但画家本人一笔一画的复制,和原创自然也没有什么分别。
李可染的作品《井冈山》
5年间涨了13倍,还是让人眼晕。两年前,徐悲鸿很少有超过500万元的作品,只是《风尘三侠》2001年在香港以664.5万港元拍出,创出了中国油画拍卖的纪录。2003年冬广州嘉德拍卖了徐氏高足冯法祀珍藏的徐悲鸿早期作品《浴》,当时估价为550万到780万元,结果只拍出了估价的下线,因是徐悲鸿早期尺幅最大的人体,卖方代理人觉得没卖出预期价格。代理人将之归结为广州没有北京那样的收藏气候,并称几年之后,这幅画能值2000万元。在北京的嘉德秋拍,徐悲鸿的画的确受到热烈追捧,《十骏图》估价300万~40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627万元成交,创当时徐悲鸿中国书画作品拍卖世界纪录。今年的秋拍,《十二生肖册页》又以880万再次改写了纪录。时隔十余日,这个纪录又翻一倍。
提及书画,人们容易津津乐道于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那样的晚熟,甚至张大千,也是万年的泼彩和枯笔比中年更有味道而浑厚。这些巨匠的画作先人一步,受到市场推崇。但年龄上的不同,在傅抱石在徐悲鸿,也造就出他们另一种形式的成熟,傅抱石早早就有了千万级的作品,唯独徐悲鸿,画法结合中西之道,在我国绘画中的贯通而形成新风气的过程中,地位无可企及,可价位却往往被放在西画的尺度上,和油画大师在市场上比较,自然比不上国画大师的价位。或许正是因为他兼画两种,加之美术史上地位特殊,重量级作品都放在美术馆,因此形成了西画大师价位。现在,藏家或许意识到了过去在定位上的问题,开始孜孜以求,借光有影响的《巴山汲水》发力。
徐悲鸿之外升上千万级的是李可染。曾见一本讲述历代100位中国画大师的作品中,作者把李可染和陆俨少放在最后一篇文章介绍,而前98位都是独立成篇,这也多少代表了两位大师的绘画地位。这次拍卖的李可染的《井冈山》曾收入岭南出版社《20世纪99名家中国画精品集》。在藏家的一路追捧下,以1100万元的高价创造了本人的拍卖纪录。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徐操,其估价12万至15万元的《大明殿会鞠图》成交价高达440万元。这幅画以宋代皇家的娱乐活动击鞠为题材,将从骑者、在一旁观看的帝王群臣及侍卫等诸多人物汇集于一图,构图在疏密、收放、动静的处理上都有独到之处,画面既集中又丰富,环境与气氛烘托得十分恰当,称得上是徐操代表作。徐操在收藏市场上的升起也包含戏剧性,这位民国时期京津画坛领袖曾靠卖画住进中南海,市场的认知可见一斑。反右中徐操被打成右派,一下子仿佛历史中从没有这样一个人一样,在画史中彻底消失了。只是最近,市场才意识到曾有这样一个巨匠。市场如此火热,又如此借重题材,利字当头,历史尘封得再深的人物,也会被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