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6》,到此为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旺角卡门》(1987)
《2046》已经放映很长一段时间,再去写它,任何一位作者恐怕都会跟周慕云一样坐在桌子前,即使100个小时之后,也难写出什么新鲜东西。
海报与趣味用尽
在网上搜,《2046》的海报共有11款,2款用在戛纳电影节上,2款用在日本市场,其余7款大陆都能见到。这7款中,同时有张曼玉与巩俐的那张比较少见,明星大堆头两张,另外四张是一组,被称为《2046》终极海报。其实《2046》图片非常多,但最终以海报张贴出来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阿飞正传》(1993)
海报上能读到的信息非常之多,最表面的信息是电影的名字、演职员名字,出品方等等。然后从演员表情看——大堆头海报上9位演员各个怅然满怀心腹事,就知道这不是一部喜剧片,而且看完会让人不轻松。另外,尽管单列一行写了特别演出张曼玉,但张曼玉的头像在海报的最边缘处,所以如果认真看了海报,就不会对她戏分之少感到惊讶。5年的漫长拍摄过程,最后落到海报边缘,必须用特别鸣谢来平衡演员的心理,同时也许这预示张曼玉以后不会在王家卫电影中占太大分量了。那四张终极海报更是将几个人之间到底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交代得很清楚,何况《2046》与王家卫以前的电影一样“重人物而轻情节”(《香港电影的秘密》),其故事本身是没有太多可说的。
《东邪西毒》(1994)
当然现在观众已经看了《2046》,这样的分析很像马后炮。张曼玉在采访中也抱怨王家卫的拍摄方式,估计两人以后的合作会有裂隙。能在电影和海报间看到更多一一对应之处,比如“2046”是打字机字体,它在影片中正是周慕云写的小说的名字。还有,日本版海报上只留了王菲与木村拓哉——其他演员在日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号召力。
《重庆森林》(1995)
王家卫很多电影海报本身即是收藏品,除了海报具有的普通观赏与升值价值外,王家卫电影的趣味牢牢凝结在了那一张张特征非常明显的图片上。如果对比《2046》与王家卫第一部独立执导的《旺角卡门》的海报,发现他电影的趣味从1988年开始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旺角卡门》海报上,刘德华与张曼玉抵着墙拥吻,16年后梁朝伟与章子怡、木村拓哉与王菲几乎采用了是同样的姿势。这些显示的,是王家卫电影主题的一贯性,它“无论有多关怀处于历史洪流当中的城市,说到底,主要都是关乎青春与爱恋”(《香港电影的秘密》)。
《堕落天使》(1996)
《旺角卡门》(1987)、《阿飞正传》(1993)、《东邪西毒》(1994)、《重庆森林》(1995)、《堕落天使》(1996)、《春光乍泄》(1997)、《花样年华》(2000)与《2046》(2004)这些电影海报乍看面目各异,但美学特征指向一致:用红橙黄绿兰代替自然颜色;图像颗粒粗糙;每个明星面情冷淡但下一刻就会流出眼泪的样子,这些人的造型和表情都在最能打动观者情感的定点上;不管人物之间看起来很疏离还是在一起拥吻,都给人绝望的感觉等等。虽然杜可风说王家卫每拍一部电影都追求不同之处,但作为整部电影浓缩点的海报表明了,其实王家卫的电影都是一样的。
这些年,王家卫一部一部电影都如此。《2046》之前虽然也这样,但每部还都有自己独立的故事,而《2046》的影子就直接印在了《花样年华》身上。一位这样喜欢拍电影的导演,花了5年时间拍了一部自我重复得如此厉害的电影,说明什么?恐怕是《2046》之前那种王家卫电影趣味已经用尽了,即使5年时间也没有能往前再走一步。有人说《2046》是王家卫为自己建的“衣冠冢”,这话不无道理:处处可见王家卫电影往日常见的符号。有些符号因为过度使用都到了喜剧的地步:周慕云坐在桌子前写不出一个字来,当字幕显示“10小时后”还没有人笑,“100小时后”终于有观众笑起来。
王家卫想必自己也知道,所以他下一部电影要拍李小龙的师父叶问。他的这个计划,与张艺谋当初宣布要拍武侠片一样,最起码效果一样。
你以为他是小众趣味吗?
个人风格过于明显的导演总会引起模仿,也容易被模仿。意大利著名符号学者安伯托·艾柯写过一篇戏谑的《自制电影》。他设想到了2009年,因为科技进步,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拍电影了。“顶着类似《许自己一个安东尼奥尼》标题的手册相继出版。消费者购买一套‘情节模式’,弄一个故事骨架,然后从多种变化中任意挑选,填满空隙。只需一种模式和搭配的全套变数,任何人就可以制作出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一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
王家卫的风格也早已经成熟到其符号非常容易辨认的地步,香港本土电影中不乏戏仿之作。家用摄像机比艾柯的预计出现得早,如果我们总结一下王家卫电影的“情节模式”,业余爱好者拍出王家卫那样的电影不是什么难事。
可能是因为王家卫个人风格明显,不知道啥时候他电影被看成“小资趣味”,是小众独享的艺术品。王家卫自己可没有这样的出发点。他在北京为《2046》宣传时对记者说,你们给我贴了标签,然后让我来解释这些标签。王家卫的电影从来不算是小众电影。他用了那么多明星,不是为了当棋子自己玩着高兴,为的就是吸引大众。王家卫自己说:“影片未开拍又如何能销往海外?你要借助的,若非演员,就是类型——任何试过而成功的东西。”
《花样年华》(2000)
关于香港电影,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香港电影的秘密》,作者为著名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对王家卫电影,他有一段极为准确的评价:“王家卫所有作品都极尽雕琢,然后都深深扎根于类型……他的作品,不管个人风格有多强烈,其实都以大众电影的成规作为起点。这个艺术家,又懂得为自己作品开拓小众市场。在日本,王家卫是一小盘生意,书店都辟有他的专柜。”在王家卫电影里其实有诸多讨好观众的地方,比如把各种场面都戏剧化,更能打动观众的情绪,而且“王家卫,尚未拍过中年及老年人观点的作品”。年轻人,即使是再神经质的事情,他也可以使之充满“神经质的美感”。王家卫实际上一贯走在时尚的前端。他是一个有明确地盘的商业导演。
《2046》(2004)
王家卫与香港电影传统的关系,远比一些人以为的亲密:“脆弱的感情在他手里,转化为浮想联翩的浪漫气息。他老练精致的处理,他理直气壮捕捉强烈亦温柔的青春感觉时所作的一切努力,无不正是他对香港大众传统不离不弃。”
我们把王家卫当成“小资趣味”,只怕跟内地消费层次和接受群体有关系,能完全把自己贴近王家卫电影的,刚好是那样一批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