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宝)

1990年,台湾商人陈彬(笔名)来到上海,他开工厂,办公司,一度生意做得非常风光,在饮食业、制造业各有斩获,但几年后,生意大亏,最窘迫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袋无分文,积债如山。和大多数没出息的人一样,穷极无聊,便想到了写作,陈彬以近十年的上海生活心得写了两本书,取名叫《我的上海经验》和《移民上海》。这无意中的一步竟然改变了他的人生——两本书在台湾大卖,他一举窜红为畅销作家。以后几年里,他再接再厉,又写出《立足上海》等另外五本书,在台湾发行数达几十万册。据说他现在在台湾出版界的身价已不在龙应台、余秋雨之下,我粗略地替他算了算,他的版税收入应该在人民币400万元以上。

陈彬还不算最能挣钱的作家,但他称得上最有影响力的台湾作家。目前常住上海的几十万台湾人,很多就是读了陈彬的书萌动前进上海的念头。上海人现在能够在鹿港老镇、妈煮妙吃到可口的台湾小菜,说不定就是拜陈彬所赐。

今年,陈彬终于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大陆版权的图书《上海机会——一个台商眼中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本书的出版非常低调,6月出的书,我至今没有在媒体上读到任何推介。包装设计也很简单,灰扑扑的封面很不显眼。这本书的定价奇低,七个印张,12万字,才卖12块钱,这在7万字的书敢卖35块钱的当下有点不可思议。

我过去读过陈彬的书,印象中的风格是诚恳、坦率,以一个台商的立场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上海机会》全然没有印象中的爽朗风格,它在内容上是台版七书的拼盘,不过恭维上海的要点都留着,上海人看了会不舒服或可能会不舒服的讲法和例证已经踪影全无。书里最有意思的一节叫做“不要批评上海”,作者告诫读者:不要批评上海人不排队,乱穿马路,乱穿衣服,不得体,高傲、自私、势利现实、自以为是……

陈彬很像上海人了——不得罪人不招惹是非以免不测之祸。他靠写“上海经验”大获成功,他自称是从“倒下去的地方爬起来”,而上海人的真正经验常常是在“爬起来的地方倒下去”。他未必敢尝试真正的上海经验,《上海机会》就是明证。

听说全国的新书品种去年高达19万!这个数字让人害怕,亚洲另一个出版大国日本一年的新书品种不过四五万。每天几百种新书,意味着你会错失读到一些好书的机会,等到这些书与你再次邂逅,它们已经成了流行经典。

上海机会0

国庆长假里我很偶然地看到《晴天有时下猪》童书系列,这套书的绘本出版于2002年9月,它的文字版出得更早,出版方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这套书好玩极了。它的主人公是日本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则安。他从二年级开始写日记,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每天发生的故事。后来他发现妈妈在偷看他的日记,这令他很不爽,他决定开始写“明天的日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从此,好玩的事发生了,他写什么就有什么:他写厕所里有一条蛇,厕所里果然爬进了一条蛇;他写妈妈把铅笔用油炸了,爸爸早饭吃的就是油炸铅笔,吃得太多还肚子痛,又吃了很多橡皮才缓过来;他写明天是晴天,午后开始下猪(不是下雨),第二天下午,几百头、几千头猪布满天空……

作者是日本人矢玉四郎,今年60岁。他说:“一定要学会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说出来。一定要把自己的胡思乱想说出来。就是被人嘲笑、让人生气也不要紧。”

矢玉四郎有令人恐怖的幻想能力,他在这套书里时时留意金针度人,想把这套幻想功夫传给后人。《我连肚脐眼儿都是漫画》里则安学习漫画,他先画了四格:小孩边走路边看书,一头撞在电线杆上,头上肿出个大包,他指着电线杆大骂,电线杆向他道歉。爸爸看后说:“仅仅是撞了一下,没意思,还要再夸张一点才行。”爸爸把画改了:小孩一头把电线杆撞断,电线杆大哭。则安明白了,“瞎说一气才是漫画”,他又画了一张:小孩撞在电线杆上,把头撞了下来,小孩把书装在头颈上,把撞下的头捧在手里,眼睛还盯着头颈上的书扬长而去。

矢玉四郎说:“有一句话叫‘寸铁杀人’,漫画在嘻嘻哈哈的伪装下,一针见血地就抓住了真相。漫画本来就是毒辣的。”

在这个沉闷的长假里,最开心的事就是读了这套童书。这套书现在在上海的各大书店里早已断货。借书给我的是一对导演夫妻,他们买书给儿子看,结果儿子没看,他们自己乐不可支地先看了一遍。

上一篇: 爱他,模仿他
下一篇: 井喷又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