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的秦封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刑海洋)

9月23日,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将收藏的250枚秦代封泥捐赠给南京艺兰斋美术馆。何谓封泥?封泥即如近代人用到的火漆,是古代封缄物件的遗迹。当古人把竹简等所需封缄的物件捆扎之后,为防其内容为他人所知,在捆扎的绳结上捺以特制的粘性泥团,再加盖上印章,然后用微火烘烤硬化,泥与物件及绳子连为一体。这种带有印章的泥块,便被人们称之为封泥。

国人认识到封泥是颇为晚近的事,清末民初,罗振玉搜集了大量封泥交与王国维整理,才将封泥的型制和使用方法搞清。汉朝发明造纸术之前,官方文书基本用竹简,封泥因而保留了大量秦汉官印的钤痕,上面留下了不少古代官名、人名和地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制、人物、历史、地理等都是难得的宝贵资料。清朝的篆刻家,以秦汉印为宗,创造了众多的篆刻流派。由于封泥出土较晚,直至清末,才开始被篆刻家借鉴。吴昌硕即是擅学封泥的高手,他在边款中谈他摹拟封泥的体会时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

秦封泥是指战国时期的秦国及统一中国的秦朝期间遗留下来的封泥。1995年前数量稀少。1995和1996年间,西安北郊的相家巷一地就出土了数千枚。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20世纪继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兵马俑等之后,秦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由此,封泥的价值可见一斑。历史学家从秦封泥中了解到当时的职官制度,书家学到了古时书法。北师大周晓陆教授就形容道,相家巷南地“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秦封泥,治秦汉史而不为震动者无几,事秦汉考古而不为震动者无几,从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治印艺术而不为震动者无几,就中国文物研究与收藏而不为震动者无几”。太田博史原在日本《墨》杂志任编辑,对中国篆刻传统艺术由了解而入迷,对这批封泥的价值也十分了解。他就认为,日本的篆刻并没有学到中国传统篆刻的精髓,而这批两千年前的秦代封泥,简直是至法无法,质朴大美。这批捐赠的250枚秦代封泥,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秦代篆刻的实物,填补了中国篆刻史的空白。

回流的秦封泥0

2000年前的秦封泥  

这批秦封泥均为相家巷出土封泥,出土封泥的堆积层属战国晚期或秦代。这批封泥涉及官名覆盖面广,中央官署、职官比例很高,宫廷服务性的官职又占了主要部分。专家据此判断遗址附近应当是秦时宫署所在。此次捐赠给艺兰斋美术馆的250枚秦代封泥中未见文献记载的官名达几十种。相家巷秦封泥中出现了不少未见史籍记载的职官,是这批遗物特别重要的意义。秦封泥中出现的“尚佩”、“尚惟”、“尚浴”、“尚寇”,都是典籍记载未见或者名目不同的。专家认为对秦代官制的研究,班固追述“秦官”基本上止于三公、列卿这一层次,其下的属官,多所未及。这批秦封泥表明:秦统一六国前后,“三公九卿”制已经完全形成,而西汉的官制几乎完全承接秦代。根据这些封泥,秦的郡县官制,确已形成了郡太守、郡尉和县令、丞、尉为主干的体系。中央在一些郡县设置管理特种产业的官署(如都水官、盐官、工官、采金官、橘官),也颇具规模,这些都为汉代所因循。

据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的统计,相家巷所出封泥的数量已近5000枚。相家巷封泥目前的收藏者,除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汉长安城工作队、上海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日本古贺市篆刻美术馆等公立机构外,国内外个人收藏的数量约占过半。相当一部分封泥已经出版刊刻,《秦封泥集》就收录有1 165枚,《原拓新出秦封泥》共收录648枚。本次回归的250件封泥中若干职官为此前各家藏品中所未备。比如秦时郎中令还管理公田,封泥中有“郎中左田”、“郎中西田”便是明确例证,也是前所未知的。

接受此次国宝捐赠的艺兰斋美术馆,正在建设中的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数倍于现江苏省美术馆,超过国家美术馆。一个民营企业办这么大规模美术馆,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艺兰斋美术馆的一位投资者一开始即从事艺术品市场和书画鉴定,为建造一个上规模的美术馆,已耗巨资收藏近20年,投资两个亿。藏品中,尤以明清书画为重,馆内现有元、明、清书画家真迹数千件,仅“扬州八怪”就有数百件作品。因为一向有建立美术馆的宏愿,艺兰斋只买不卖的策略使它成了艺术品投资的最大赢家。这次得到如此大量的秦封泥,又进一步拓展了它的收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