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接管德隆:一场多米诺危机的政府解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郇丽)

报道:接管德隆:一场多米诺危机的政府解法0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

报道:接管德隆:一场多米诺危机的政府解法1 

德隆董事局主席唐万里 

报道:接管德隆:一场多米诺危机的政府解法2

8月29日,金新信托停业整顿工作组发出第1号公告,公告末尾加盖的是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上海代表处的公章。这是华融全面托管德隆后发出的第一次声音。

华融的托管,意味着德隆的全面清盘,还是重生的开始?银监会有关官员对记者表示,这是个敏感问题,德隆的重组问题绝对不会这么快有眉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德隆曾经希望借助破产实施自救重生的想法随着华融的介入最终破灭了。

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政府拯救德隆谈不上,控制住目前局面倒是真的。托管德隆,华融并非就拥有资产支配的权利,华融只是整个清算过程的执行者,华融还要听债权人委员会的。言下之意,德隆的“掌柜”还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

华融介入

自今年4月开始,德隆已然进入休克期。德隆的债权人们从一个资本帝国倒塌的震惊中回过味来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针对德隆的追债潮,凡是德隆名下能够被法院认定的资产悉数被冻结、查封,个别省市的证监局也对德隆控股的证券公司提出了司法保全申请。债权人追债的这种疯狂,从一位帮银行追债的律师口中可窥一斑:“有些地方,德隆所有的资产、股权、流动资金甚至到了查无可查的地步。德隆现在就处于典型的‘破产挤兑’状态。”

唐氏兄弟使尽浑身解数,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德隆的控制日渐式微。目睹此景,德隆董事局前执行主席向宏对记者哀叹:“德隆集团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

然而,德隆的产业遍布全国,债务链错综复杂。记者从证监会探悉,据监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德隆系贷款情况大清查的初步结果显示:自2002年年末以来,全国金融机构对德隆系贷款总额高达200亿至300亿元,仅与上市公司有关的资金黑洞便超过了50亿元。加上委托理财、证券公司三方委托贷款等,最终德隆从银行“圈”了多少钱,没人完全算得清。由于各地债权人各自为政的追夺,私自清偿,转移、藏匿资产等行为层出不穷,使得混乱局面继续恶化。

为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由工商银行牵头,15家与德隆存在借贷关联的银行成立了“债权人委员会”,目的就是通过撤销对德隆系的起诉,促成减轻司法压力的德隆系资产重组,以便尽可能把债权银行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而管理层好像也希望通过这样温和的手段来解决这次德隆危机。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因此临危授命,8月26日与德隆正式签署《资产托管协议》,正式介入德隆危机处理。作为响应,近来已有多起涉及德隆系公司的借款诉讼撤诉。比如,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就一下子撤回了对重庆实业等5家德隆系公司的起诉。

记者在协议中看到,此次托管资产范围是截至2004年8月31日,德隆国际、新疆德隆及屯河集团合法拥有所有权的全部资产,以各方当事人确认的托管资产清单为准,包括但不限于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债权资产、无形资产、实物资产、股权资产等各项资产。也就是说,德隆的一切身家现在已经完全彻底地“托付”给了华融,所有债权人能够各自捞回多少利益,只有听华融统一调度。当记者欲向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求证此事时,却发现杨凯生原来一拨就通的手机,已经处于无人接听状态。看来杨凯生深知现在角色的敏感,已把自己“屏蔽”起来了。

“其实,由华融托管并不出人意料。”颐和财经首席分析师张卫星对记者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为负责处置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于1999年专门成立的。据张卫星介绍,15家银行组成的债权委员会主席便是工商银行副行长牛锡明,而工商银行本身又是德隆的最大债权人。据债权委员会的统计,德隆160亿的银行负债,工行的债权就在50亿左右,仅新疆地区就近30个亿。因此,由工商银行对口的华融来做“主持人”好像顺理成章。

但事实上,对擅长于利用打包批发的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华融来说,遇到像德隆这样的超级“大刺头”也是第一次。是否有能力料理好这个“烂摊子”才是管理层选中华融的第一考量要素。记者翻阅以往资料发现,截止到2003年末,华融公司成立四年来累计处置账面不良资产1728亿元,收回实物资产134.4亿元,收回现金293.7亿元,现金回收率为17%。闻名全国的2002年中创公司破产清算案,就是华融作为受托处置单位的得意之作。可能正是基于华融有过这样的经验和优良的业绩才赢得了管理层的青睐。

还有一件容易让人混淆的事需要澄清——这次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德隆进行的整体托管,为偿债式托管,而非清算式托管。记者为搞清这两者的区别,好不容易才在北京华融大厦门口“逮住”了德隆工作组的一位内部人员。他的解释倒是让人很好理解:“德隆只是临时把钱放在华融那儿,就像自己家里遭了灾,财宝在家里放不住了,就把财宝寄放到朋友家里,但不等于把财宝送给别人了。”

政府的动机

报道:接管德隆:一场多米诺危机的政府解法3

位于上海浦东的德隆总部 

报道:接管德隆:一场多米诺危机的政府解法4 

华融已经拥有德隆全部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权 

从华融对德隆的偿债式托管和清算式托管的区别,记者发现虽然华融已经拥有德隆全部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权,但并不拥有决策权。张卫星指出:“在托管整个德隆系的过程中,华融能做得了多少主还很难说。牵涉到股民的利益,会有证监会出头;牵涉到银行债权,就会有银监会说话。如有这些部门不能协调的问题,上面还有中国人民银行甚至更高层面做主。”像华融现在能对记者披露的一篇通稿,就是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阅的。从中可以看出央行在华融托管德隆整个过程中的决策性作用。

其实,德隆危机刚开始出现,被认为是新疆政府一度要出面拯救德隆,新疆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工商联党组书记马长发就表态:“依靠目前基础牢固的产业群,德隆完全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区政府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德隆问题清算小组办公室”。其具体负责人是由新疆区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等等地方政府要员亲自挂帅。但几个月来的残酷现实表明,一个地方政府实在难以协调庞杂的债权人的利益,更谈不上拯救德隆。

记者获悉,为防止德隆资金链断裂造成金融风险向更大范围扩散,国务院日前已成立了一个由国务委员华建敏牵头的最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人为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7月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突然召集各大德隆债权人银行的行长级会议,要求所有德隆的债权银行停止逼债。这与之前要求各商业银行采取资产保全紧急行动的态度相比,银监会来了个U形大转弯。

在银监会的主导下,国内15家主要债权人以债权人委员会名义共同处理德隆的金融产业和债务问题。此后,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有关部门的高层,以及债权委员会成员,相继与德隆面对面交流了债务处理、重组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才确定了由政府出面,通过华融托管,注入巨额资金,从而解开连环债务链,梳清股权关系的政策性措施出台。

“很明显,政府出面了,德隆的问题就相对简单了。”那位德隆工作组人士略显轻松地对记者说。

未来重组中的国资猎手

在华融整体托管后,德隆连环债务链总算看到了有望解决的曙光,但德隆的资产将如何处置马上成为新的悬念。张卫星对记者说:“国家财政输血帮德隆理清债务,但羊毛总归要出在羊身上,华融托管可能意味着德隆旗下的资产将重新在国资体系内进行再分配。”记者也透过种种迹象发现,这一进程已经开始,一批重量级国资机构已有实质性动作。

如果这种推测是正确的,那么德隆旗下到底还有多少值钱的宝贝呢?德隆董事局前执行主席向宏在记者面前对此特别自信:“即使德隆最终倒下,仍然拥有丰厚的遗产。”向宏的自信看来并不是盲目的,因为记者在一次发布会上,曾听到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王会生对德隆有过如此评价:“大部分投资公司没有什么好的实业项目,导致做砸了。但德隆恰恰相反,它选的都是好项目,选得非常准,但是在资本运作层面上出了问题。”记者私下向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信息新闻处黄新民处长打听,得知国投正在努力获取德隆在新疆的一个钾肥项目。

实际上,自从德隆危机全面爆发,受资金困扰急于套现的唐氏兄弟就开始出售旗下资产,回笼资金。但由于大量的资产已经被抵押或冻结,德隆要想从容卖资产变现,已经不可能;而且,危机时刻出售资产,价钱明显会缩水很多。

目前,除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已有不少国资“猎手”开始乘势捕获中意的猎物。其中,北京首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从民生银行手中将其对新疆屯河集团有限公司和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的债权拿了过来——民生银行分别向屯河集团和德隆国际提供了2亿元和1.3亿元的贷款,质押物分别为德恒证券4900万股权和金信信托2405.38万股权。但首创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杨晓斌向记者透露:“这笔债权的真正买家并非首创,而是一家房地产类企业。而根据德隆的现状,收回现金的机会微乎其微,看来作为债权抵押物的德恒证券和金信信托的股权,才是这个买家心中的目标。”

如果说,首创背后的神秘客还在暗度陈仓,那么大型非金属材料工业骨干企业中国非金属材料总公司收购天山股份则是明修栈道。另外,记者还听闻了中粮集团想要重组新疆屯河、中财国企投资有限公司试图收购德隆旗下21家金融机构的设想等。

但穷途末路的唐万里还是认为,应该将资产托管给某一机构,待各公司正常运转后,再进行转让,这样债权人就能收回更多的债务。被整体托管后的德隆资产还想卖个好价钱。

为什么没进入破产程序

报道:接管德隆:一场多米诺危机的政府解法5

运用破产重组来拯救企业是美国企业的法宝。2004年8月19日美国Delta航空也在尽力寻找重组方案以避免破产

德隆陷入财务困境后,肯定与银行就贷款问题进行过私下和解的努力,在私下和解失败后,德隆财务困境才被普遍关注。德隆也因此陷入无法遏止的“破产挤兑”。

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说,德隆遭遇“破产挤兑”是在中国破产制度欠缺的前提下债权人的次优选择造成的。

据悉,从今年6月份始,在一个月不到时间里,德隆各地的资产几乎全部被冰封。此时,上海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费国平开始呼吁德隆进入破产程序,他说:“德隆进入破产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破产受理之前六个月内的任何资产处置都将纳入破产财产,上市公司和其他公司为德隆进行的担保归于消灭。”费国平认为,在各地债权人纷纷起诉保全其财产的情况下,只有司法介入,进入破产程序,才能禁止私自清偿行为,才能冻结和停止各地针对德隆的诉讼行为。在司法监督下,德隆资产才具备阳光性。

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说:“德隆的问题实质上是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由于在某一些债务关系中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影响到它的整个债务链。”

一时之间,觊觎德隆资产前景的买家及与德隆有着各种牵连的机构都认为,德隆应该迅速进入破产程序,德隆资产的价值只有在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才具备和解或者重组的希望和可能。

在美国,破产法被称为“困境企业拯救法”、“破产企业复兴法”。基于此,运用破产重组程序拯救企业于危难成为国际上特别是美国企业的法宝。美国破产案件的95%都是由破产企业提出的破产申请。

但是,在国内“新破产法”出台前,德隆如何走如破产程序?王巍说,中国的破产制度只有清算而无重整,目前的破产法只能适用于国有企业。

德隆进入司法破产程序才有可能获得重组机会,那么谁来启动这个程序呢?作为分布在各地的债权人,以及作为债务人的德隆自身,都可以提起破产申请,但是否应当受理,哪家法院以谁为债务人都是问题。再者,如果法院受理,那么由谁来履行管理人职责?目前我国的破产制度中并没有在清算委员会成立之前的管理人制度安排。

但颐和财经首席分析师张卫星认为:“德隆的问题怎么能完全套用西方的破产制度?”其实,张卫星提出的是一个最严肃的问题——德隆破产是否会成为其逃避责任的借口?

这是市场最关注的一根神经,如果形成逃债,将引发债权人更大的损失。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就认为,“如果德隆破产重组,岂不是破银行的债务?”

并购专家、隆瑞投资咨询公司执行董事尹中余说,破产重整是针对实业公司,而不是像德隆这样的投资控股公司。尹中余认为,德隆在公司本身及其管理层是否违法、违法严重性如何未被调查清楚之前,即使是再高明的重组专家,也拿不出一个好的重组方案。他说:“在目前阶段,贸然推进德隆的破产重组,效果如何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