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尼罗病毒——谋杀亚历山大的真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美国凤凰城,亚利桑那卫生部门正在积极研制防治西尼罗河病毒的药物
在由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学术刊物《流行病》7月号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都参与了关于弗吉尼亚州公共卫生部流行病研究办公室的负责人约翰·马尔博士与科罗拉多大学微生物与传染病实验室的专家查尔斯·卡利什研究成果的评估。去年年底,这两位美国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名为《谁杀害了亚历山大?》的报告,并一语惊人地指出元凶很可能是发现于20世纪中期的西尼罗病毒。
“很遗憾,由于掌握的一手史料并不多,所以我们对这位特殊病人本人的情况知道的并不多。”马尔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载,当323年春天亚历山大风尘仆仆地结束了前往印度的远征,抵达巴比伦,准备组织一支舰队远征阿拉伯半岛时,一场持续两周的剧烈热病夺去了他的生命。为了弄清他的确切死因,我们不得不借助生物学与环境学概念来对他的简短病历进行分析。”
在各种假说中,马尔与卡利什首先排除了这位帝王被部下毒害的可能性,因为在亚历山大时代,很少有毒药能引发被害者高烧不退。虽然今日的生物碱与水杨酸素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但在2300年前,人们缺乏提纯与萃取这些物质的必要技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著名的文明古都巴比伦却是个传染疾病肆虐的地方。“巴比伦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卡利什对记者说,“由于靠近幼发拉底河以及涨潮所形成的湖泊与沼泽,所以在卫生条件恶劣的古代很可能遭受各种传染病的打击,并且湖中丰富的动物资源,从鸟类,鱼类以及节肢动物与昆虫,都可能成为病毒的携带者。例如疟疾、黑热病与出血热。虽然今日的伊拉克地区昆虫学家仍然没有对致病蚊虫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分类,但其中肯定包括三带喙库蚊等西尼罗病毒携带种,每年春季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泛滥为它们的繁衍提供了绝好的环境。研究表明,西尼罗病毒的高发时间为6至9月,因为,在平均28摄氏度的环境中,蚊虫仅需要一至两周的时间就可以感染病毒。”
在这些亚历山大可能感染的疾病中,疟疾一直是传统历史学家的第一选择,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拿破仑三世的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迪律伊。的确,亚历山大的许多症状都同时符合西尼罗病毒感染与疟疾的情况:持续高烧,寒战抽搐与肌肉酸痛,神志不清与间歇性昏迷。马尔与卡利什坚持认为,现有的任何历史记载都缺乏关于马其顿军队在远征沿途感染疟疾的有力证据,所以很难想象这种烈性传染病放过了卫生保健状况极差的普通士兵,却不肯放过他们的统帅。另外根据公元前1世纪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在《历史大全》中的记载,当亚历山大去世6天后,前来进行尸体防腐的埃及人惊奇地发现尸体丝毫未腐,连一点疾病引起的斑点都没有,因此也可以将创伤弧菌综合症与伤寒排除在外。
“将我们的怀疑转移到西尼罗病毒上的首要线索是来自普鲁塔克提供的一个细节。”马尔说,“即亚历山大驾临巴比伦时,无数乌鸦在城市的上空盘旋哀号,并纷纷坠落,死在马其顿军队行进的路线上。鉴于从鸟类的活动中获得神谕的占卜流行于希腊城邦与两河流域,惊慌的祭司向亚历山大报告了乌鸦的奇怪举动,不过他们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神谕,除了空前绝后的灾难即将降临——从当代的传染病研究方面的确如此,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了1999年与2002年西尼罗病毒入侵北美时的场景。”
虽然西尼罗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是蚊虫,但鸟类也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与人类相比,它们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并常常成为病毒滋生的宿主。乌鸦的行为异常与死亡,是1999与2002年北美两次西尼罗病毒爆发的重要征兆。研究人员发现,90%以上的病鸟在感染后都存在抽搐,失去方向感,啄食同类等行为。
尽管如此,许多专家仍怀疑这种发现不到100年的疾病是否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危害人。在《流行病》7月号中,意大利米兰大学的马斯莫·戈里就认为西尼罗病毒直到1937年才从一名乌干达患者身上分离出来,到2002年为止,全球患者也不过4156例,并且死亡率也只有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