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西气东输的中外资谈判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郇丽)

报道:西气东输的中外资谈判秀0

中石油和壳牌的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 

虽然算不上意外,但还是疑惑重重。一个受国家政策支持,看上去也非常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怎么还在经过了整整两年的苦苦谈判之后,最终还是落了个一拍两散的结局呢?

日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把终止西气东输《合营框架协议》的通知发给外资谈判方——壳牌,壳牌中国集团公共事务董事吴凌康对记者说:“谈判各方对无法就项目达成协议感到遗憾”,在中石油的公关部,一位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这件事情中石油方面希望淡化处理,至于谈判的细节是商业秘密不便透露。

该项目谈判的艰辛早有传闻,而中石油选择在工程最后一道焊口焊接完毕时终止《合营框架协议》,也是颇耐人寻味的。既然,西气东输并非是没有外资就办不成的事,那么,中石油、埃克森-美孚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这些国内外的能源巨头们谈判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且,在胶着僵持了2年之后,各方居然始终未能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西气东输”天然气管线将中国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的气田和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市场连接起来。从西部到上海,全长4200公里,经过70个县,分东西两段,总投资180亿美元,是国内外罕见的大工程。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副总裁薄志华对记者说:“西气东输这种长距离的管道工程在国际上是少有的。”

客观地说,当初在西气东输项目运作上,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行为,有政府的计划决策。而中国政府最初的考虑可能是,此工程如果有像壳牌、埃克森-美孚这样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参与,成功系数可能更高。而为了吸引这些跨国公司加盟,中国曾准备将很难割舍的利益让出。

2002年7月4日,壳牌、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与中石油签订了西气东输合资公司框架协议。协议规定,各国际投资方将在此工程中得到15%的股份,但之后的正式合同一直未果,直到中石油终止谈判。

谈判破裂的传闻最早出现于2003年9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当时向媒体透露,中外双方在西气东输管道合资项目上有分歧。到了2004年初,谈判就基本陷入了僵局,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天然气相继推出,只剩壳牌孤军舌战。此时,中外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投资回报率和下游市场开发问题上。

西气东输分上游的气田勘探开发、中游的管道工程建设营运、下游的供气项目三部分,投资分别为284亿元、491亿元、688亿元。其中,项目回报率最高的是上游,其次是下游。但是,有关方面并不希望外资介入勘探、销售等环节,只是希望合资停留在管道建设方面。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外资在上游项目中所占股权不会超过30%,而下游项目也难以取得控股权。但以壳牌为首的外资方则认为,合资项目应该包括上游的勘探、下游的输送整个产业链条的内容。

壳牌还提出,希望不只使用塔里木气田。因为,按照框架协议规定外方使用管道的年限为46年,但塔里木已经探明可供开采的天然气3725亿立方米,按目前的使用标准(每年输送120亿立方米)只能使用30年。但是,习惯了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领域“通吃”的中石油如何能舍得将塔里木以外的气田让壳牌插上一嘴呢?

因为在诸多合资内容上谈不拢,所以,外方表现出对达到15%左右的投资回报率的要求特别坚定。一位外国石油公司驻华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当时一直希望能够有固定的回报率指标,因为对于该工程的商业前景我们做不出稳健的判断,而中石油的前景判断并不完全是基于市场行为的。”

在谈判中,壳牌明确表示不会在中国西气东输项目上降低其15%的目标回报率,中石油对此肯定表示,“不能承诺,因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因为西气东输工程的回报率被认为在12%左右。而且根据国务院出台的43号文件:任何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

谈判是艰巨的,甚至在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典礼前几十分钟谈判还在继续着,以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原总经理马富才在开工典礼上只是简单介绍项目情况,只字未提合资谈判问题。马富才当时对记者慨叹:“压力很大!外方的要价太高。”

期间,中国政府希望中石油能够继续与外方谈判,随后则有了中国政府允许西气东输工程的全线对外开放的政策,并且不设底限。但此时的中石油可以让步的空间不大,已失去了与外资公司进行合作的动力。中石油董事长陈耕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明证:“无论外资是否退出西气东输项目,均不会对该项目构成影响。”而外方对此也是反应冷淡,对谈判变得心灰意冷。终于,这场演了两年,但现在谁都已没有兴趣的“肥皂剧”在2004年8月2日宣告封镜。去年在珠海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对谈判前景持悲观态度的某外国石油公司驻华副总裁曾对记者说过:“别认为这个谈判会有什么美好结局。中石油只会自己吃肉,而把骨头拿出来给你啃。这个谈判只是一场不得不作的秀罢了!”

存疑的立项与尴尬的市场

报道:西气东输的中外资谈判秀1

2003年11月7日,上海市民被工博会中的“西气东输”工程分布示意图吸引 

几年前,当国家意识到无法弥合能源供给和需求间的巨大缺口的时候,天然气的开采变得重要起来。有关方面估计,2020年前,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但国内年产总量预计仅会增至1200亿立方米。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将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从目前的3%提高至10%。

为改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西气东输”这项重点工程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在初步投资协议达成两年以后,这个庞大管道工程已经在去年秋天竣工。

可在立项之初,“西气东输”专家组就提出,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确实能源匮乏,但长距离输送天然气经济上不可行的。据一位当时参与决策的专家为记者介绍,管输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空间在于它较其他替代能源价格优惠,否则将在市场竞争处于劣势,因为它具有不易储藏的缺点,必须耗费巨资进行相应的季调峰、日调峰和时调峰。“当时评估时,就认为上游有资源,下游又太需要气,简直大有可为。可这种高成本商品用户能否负担得了呢?”

当年,北京为了环保不计成本地鼓励使用天然气,可直到2002年北京市政府提出绿色奥运,强令四环内所有锅炉燃料必须改用天然气后消费量才迅速提升。但锅炉改造等的费用却成为企业的负担。“北京尚且如此,西气东输沿线城市又有几个能完全承担锅炉改造的呢?”

政府方面曾表示该项目为“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商业项目”,即项目竣工后气价施行政府定价,中石油也表示季调峰成本由其承担,日调峰和时调峰成本由地方燃气公司承担。在得到了这诸多保证的前提下,西气东输工程项目方才宣告上马。

西气东输项目自2004年1月1日向上海商业供气以来,目前在豫、皖、苏、浙、沪四省一市发展客户20家,今年1至7月累计供气量突破5亿立方米,与西气东输工程120亿立方米的供气能力和供气80亿立方米的盈亏平稳点相去甚远。

而对于西气东输中外合资项目的终止,安邦咨询的分析师贺军向记者表示,“西气东输”是上千亿的国家项目,资金从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终端市场开拓问题,这对中石油是最大的考验。

2003年年底,西气东输东段建成投产后,中石油直接转入了面对终端用户的尴尬境地,按照国际惯例,中石油制定了一签20年的“照付不议”合同原则。签订此合同后,将来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用气多少,用气方都将按合同额交费。当然,供气方也必须严格按照供气条款供气,否则将承担由此对下游用户造成的损失。

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市场开发与销售部李世泉经理对记者解释道,“照付不议”,是一份共同投资的合同,是规避市场风险最有效的方式。这原本是一种权责对等的规则,但这一规则眼下在国内还无法被接受,下游用户普遍认为有失公平。

截止2004年6月30日,西气东输才获得正式投入商用以来的第一家直供气大工业用户——中国长城铝业集团,此前与西气东输正式签约的19家单位均为各地负责居民燃气供应的燃气公司。而燃气发电本是世界各国管输天然气的重要客户,但是,面对送上门的西气,长三角乃至河南的发电厂却都选择了沉默。在西气东输立项之初,原国家电力公司规划在西气东输管线沿线建设8~10座天然气发电厂,预计可耗用西气输气总量40%左右。可时至今日,这些燃气电厂都没有与管道公司签订正式的“照付不议”合同,有的电厂甚至还没有开工建设。

安邦咨询的分析师贺军对记者说,西气东输需要稳定的市场终端客户,签订“照付不议”合同对西气东输的业绩表现至关重要。但从目前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竞争态势也已经凸现。1999年4月,上海浦东就已经开始使用来自中石化、中海油与外方合作经营的东海平湖气田的天然气,目前,平湖气田的日供气量已由最初的120万立方米提升至现在的180万立方米;近年来江浙沪各省市又开始纷纷规划进口LNG的项目;而2005年东海春晓气田也即投产后,会有更多的“东气”拥入上海。

也就是说,“西气东输”原来的设计是长三角地区的终端用户,而目前这部分终端用户已经面临不止一个选择。华夏证券的能源分析师张健对记者说,在这个格局中,中石油的“西气东输”项目,根本表现不出价格优势,这也是影响“照付不议”合同难以签订的重要因素。

张健认为,西气东输的根本问题还是产地距离需求太远,运输成本太高。如果西气东输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输气量中居民用气所占比例过大,调峰问题就很难解决。目前,中石油的问题是必须调动起工业用户的积极性,因为工业用户用气量大而均衡,是管输天然气所倚重的重要调峰力量。如果大工业用户拓展过于缓慢,这种客户结构是“极其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