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从奥运英雄到偶像

作者:李菁

(文 / 李菁 高莹莹 吴琪 黄莹 王鸿谅)

报道:从奥运英雄到偶像0

2004年8月13日,在希腊雅典开始了又一场奥运盛宴。经过百余年洗礼,在现代社会各种眼花缭乱的技术和传播手段下,现今的奥运会也成了一场身体秀、服装秀等各种各样的秀,使得现代奥运越来越性感、越来越娱乐,同时也越来越残酷,但是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是这个舞台的一员。

1984年,与国际体育大家庭久违的中国人出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那时,体育无可避免地与“政治”与“国家形象”等联系在一起,许海峰、郎平等也永远被赋予为国争光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因为如此,四年兵败汉城之后,才会有“强国梦”这样的沉重叹息。

当体育承载着沉重的使命时,那个年代的体育明星并无多少个性色彩。当“个人”的光芒被遮蔽在“集体”的大主题下,他们在赛场上或许很出色,但除了成绩或刻苦训练的细节外,他们被人铭记并传播的东西少之又少。

从1984到2004,中国重新迈进奥运大家庭已整整20周年。没有人会小觑中国在这20年里发生的变化。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实力已不需要仅仅通过体育来体现时,人们的心态才终于开始放松。

体育终于 下本不应属于它的沉重包袱,更多地回归到它竞技、娱乐的本性。在这一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运动员,在场上越来越多地展现自信、放松而具人格魅力。精明的商家或许发现,这些形象健康的运动员有时比娱乐明星更具商业号召力,于是商业包装也开始进入体育界,原来的英雄终于成为现在的偶像。

当英雄成为偶像时,人们对于体育明星不再仅仅是对他们在体能上、挑战极限方面的崇拜。本期挑选的五位人物——刘翔、林丹、罗雪娟、田亮和李小鹏,只是目前代表中国军团征战雅典众多将士的代表。在残酷的赛场上,他们或许最终不是金牌获得者,但他们曾经的辉煌战绩和身上所显露出的气质已经表明,他们是本届中国奥运军团中最值得关注的奥运明星。

刘翔和他的“魔鞋”

记者 李菁 实习记者 高莹莹

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似乎一向不是中国人的舞台。若干年前的马家军曾在女子中长跑项目赢得世界瞩目,但短暂“惊艳”之后是长久的沉寂。在充满着技术、速度与力量的短距离比赛中,更是罕有中国人、甚至亚洲人的身影。

刘翔所挑战的110米栏长久以来一直是欧美人的世袭领地,近些年的世界田径大赛,又几乎被黑人运动员垄断。直到90年代,多年在美训练的李彤跑进世锦赛110米栏决赛,才为中国人在短跑世界中找到了一个角落的位置

北京时间8月27日凌晨,站在田径赛场中110米栏起跑线上的刘翔,一定感受到身后来自国人的灼灼目光。“如果不想拿奖牌,去奥运会干什么?”他带着惯有的阳光一样的笑容说。

在这块赛场上,公认的No.1是美国人阿兰·约翰逊。短短两三年前,刘翔就成功地使自己成为百米跨栏“1号选手”的“1号对手”。去年8月巴黎田径世锦赛后,阿兰·约翰逊曾对媒体夸下海口:“2004年雅典奥运会仍是我的天下,2008北京奥运会才是属于刘翔的。”但在2004年大阪田径大奖赛,刘翔以13秒06的成绩胜出并刷新了室外110米栏的亚洲纪录。而今,不停地被各路媒体追问奥运会前景的这位老将,已没了一年前的优越感,他承认:“我在雅典奥运会上惟一的对手就是中国刘。”外电评论说:刘翔成了约翰逊的“最大噩梦”。

“坦率地说,刘翔的身体条件并不是十分好。”刘翔的教练孙海平说,虽然刘翔的个子接近1.9米,“但是他的腿长和欧美那些选手比起来,还是要稍微短了一点。在这个项目上来讲,是比较吃亏的。”但孙海平眼中的爱徒有两点值得称道之处,“一个是悟性比较高,比一般运动员脑子更聪明一点,第二,他训练确实比较刻苦·”当初,正因为孙海平慧眼识才,使得原本练跳高项目的刘翔才得以留在少体校,跟他继续练跨栏。

“那是两只天才的脚。”刘翔的启蒙教练向记者回忆这样形容他对刘翔的第一印象,“大脚趾比其他脚趾长,说明爆发力强,适合短跑;另外脚弓长,意味着弹跳力比同龄的孩子好。很适合做田径运动员。”那时刘翔还在上小学,“长得白白净净、瘦瘦长长的”,刘妈妈说,“当时让他练体育就想让他好好锻炼身体。”“我们刘翔小时候成绩特别好,脑子好使,反应快,当时我就跟刘翔爸爸吵,让孩子练体育真是太可惜了,现在看来……”

“上一代”110米栏高手、长期在美国训练生活的名将李彤曾颇有感慨地说:“刘翔很幸运,因为他有一个好教练。”早在去年8月,记者为采访刘翔之事联络孙海平时。电话里,这位教练的谦和与彬彬有礼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运动员在赛场上比高下,背后实际是教练水平的竞争。”孙海平说。在刘翔之前,原全国冠军陈雁浩也是孙海平的弟子。1995年孙海平带陈雁浩征战世锦赛,第一次看到了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等名将的训练和比赛,他手中的摄像机开始不停拍摄,详尽记录下一幕幕场景。短短几年,他拍的录像带足足能塞满几大抽屉。孙海平大概也没有想到,几年后,自己带出的徒弟有朝一日也站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赛场上。

“刘翔是在国际大赛中成长起来的。”中央电视台一位资深的体育记者这样评价刘翔。与国内其他运动员日复一日的训练不同,刘翔的生活更多的是在国际赛场上一站接一站的比赛。挪威、瑞士、法国、克罗地亚、罗马、英国、比利时、斯里兰卡、韩国……刘翔像游走在国际赛场上的“背包客”,寻找一个又一个挑战。与老一代运动员相比,这个阳光男孩应该算中国体育界真正“走出去”并取得成功的一代。

“我记得第一次出国比赛,看到欧美选手有怕的感觉,感觉自己这么瘦,他们那么壮,感觉怎么比过他们呢。”在媒体面前仍略显羞涩的刘翔坦率承认自己第一次出国比赛时的怯懦,“感觉有一点出冷汗”。在智利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时,“当时紧张的脸都抽筋,想笑一下,可怎么都笑不出来”。

孙海平为刘翔制定的“国际化大赛”路线现在被证明是成功的。与世界高手频频对垒,使这个年轻人在世界面前越来越多地呈现自信和放松。

无论在赛场上还是赛场外,大部分时间里,刘翔都一直以笑意示人,所以也有人评价他“温顺”。但就在发令枪响的那一瞬,他的脸上更多的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我在比赛中从来不在乎我两边的人是谁,我只关心我自己的成绩。”“约翰逊也跑不了几年,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他的!”即便是与约翰逊这样的大牌运动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也从来没紧张过。“有什么好紧张的,和这些世界冠军们比赛应该是他们紧张。我输了无所谓,毕竟我还年轻,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他们输了就不行,面子上挂不住,心里也会有阴影。”

“如果中国田径能出一位偶像明星,将会促进中国田径更快的发展。”美国前短跑奥运冠军迈克尔·约翰逊不久前说。当刘翔越来越多地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时,国际大公司也早已瞄准了这个颇具潜力的中国小伙。刘翔的比赛鞋被媒体打趣为“魔鞋”,这是耐克公司早已以400万的价钱“买断”了刘翔的脚,其比赛所用的跑鞋由耐克公司“量身定做”,而此前这项特殊的待遇,只有琼斯、蒙哥马利这样的世界顶尖高手享受过,而刘翔是被他们关注的第一位中国田径选手。

报道:从奥运英雄到偶像1

资讯

姓名:刘翔 出生地:上海 生日:1983.7.13 身高:1.88米 体重:74公斤

田亮:运动偶像的成长范本

记者 吴琪 实习记者 黄莹

报道:从奥运英雄到偶像2

伏明霞、熊倪之后,25岁的田亮成为中国广告身价最高的男运动员

“要不是11岁时碰上陕西建队的机遇,我已照着妈妈的吩咐回重庆继续读书去了。”在成功的禀赋被确认之前,田亮一直面临着出路选择。7岁时被重庆市青少年体校选中训练,启蒙教练徐贵禄回忆说,“那时重庆话说‘跳水’,大家想到的是投河自杀,普通人对这个项目根本不了解”。同样不了解的田亮父母抱着让孩子锻炼身体的想法把他送进了体校。1988年,田亮被选入了四川省队,可是成绩并不出色的他在1990年又回到重庆。陕西建跳水队,重庆让出“鸡肋”运动员田亮时,最终打动妈妈林昌珍的是——陕西队借用国家队的训练场地,孩子可以直接到北京国家体委训练。

田亮的优势是在坚持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入陕西队后的第二年的福州全国锦标赛,田亮排名20多位;到1993年的全国比赛,连前24也未进。刚在1994年第一次获得全国冠军,并且从1995年开始在国际大赛中崭露头角,1996年首次征战奥运时仅取得十米台个人第四。而带给田亮更深挫败感的1997年世界杯赛上,预赛时领先萨乌丁30多分,决赛时砸到了自己最拿手的207C动作。教练张挺的感受是,“那次失败后,田亮在训练中的感觉完全变了,他领悟了很多”。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田亮触摸到世界跳水最高点的纵身一跳在公众注意力里产生了熊倪以后的又一代领军者。

田亮多次明确表示自己不是天才类型,性格因素在田亮的成功经里被多次提及。启蒙教练徐贵禄的判断是,“田亮是那种处在兴奋和抑制之间的神经类型,动作稳定,发挥正常”。“这个孩子头脑清醒、肯动脑子,7岁刚训练做转体时,一般小孩跳下来分不清东南西北,而他始终是清醒的。”不爱打闹的田亮一直就是个好学生的类型,虽然从小比较倔,“跟姐姐一块走路都一定要超过她”,但“他比较沉得住气,嘴巴又特别能说道理”。在妈妈林昌珍看来,从小过集训生活的孩子童年比较缺失,“我到体校去看他们的时候,晚上一排孩子都在教练家看电视《霍元甲》”,9点半一到,教练说该睡觉了,孩子们噌地一下站起来,“走到很远还在回头,我心里就特别难受”。但长期的独立生活让他能够自己“消化”烦恼,“有时候我们家长沉不住气,问他某次比赛为什么没跳好,他就说,哪有事事都好的,劝我们放松点”。在妈妈眼里,跟社会生活一直有些脱节的田亮特别纯净,他是“心地非常单纯的一个人”。

这种心地单纯表现在田亮招牌式的笑容上使他轻易成为广告商的宠儿,2002年田亮取代伏明霞以60万元身价成为安利的形象大使。在公众的“造星”运动中,田亮的个性也在逐渐丰满和成长,拍广告成了枯燥训练的调剂,商业化的道路也使运动员的他多了许多出路。公众面前田亮的“语录”多了起来,这个从小被妈妈担心不够个性化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标识,“我是一个自信的人,特别容易满足,不会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人”;“我成功不是为了获得财富”;“我相信爱情,绝对会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太相信一见钟情”。雅典奥运前夕,妈妈说,“他就想着跳出好成绩,很简单,也很自信”。

林丹与“超级丹”

记者 李菁 实习记者 高莹莹

报道:从奥运英雄到偶像3

羽毛球一向是中国人的领地,今年斜刺里杀出一员小将——就在去年,他的国际排名还在第60位,到了年中,他作为第一单打为中国队捧回久违的汤姆斯杯时,已蹿升至世界第一。为此,国际羽坛把“Super Dan”(超级丹)的美誉送给了这位21岁的中国小将林丹

多年采访中国羽毛球队的新华社记者梁金雄对林丹的评价是“天才的运动员”:“他人往那一站就是不一样”。在这一点上,梁金雄觉得林丹更像乒乓场上的邓亚萍。“这赛场就是我的”,那种霸气似乎是与生俱来。而另一位曾采访过林丹的记者高珊珊评价林丹的那种气质,“就是那种只要没把我打死,我就能爬起来!”

今年5月的汤姆斯杯赛上,中国队第一次把第一单打的重任交给林丹,这是林丹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在汤姆斯杯赛出战。在决赛中战胜丹麦名将彼特·盖、取得关键性的一分时,他脱衣倒地狂啸,这一刹那,许多人记住了这个帅气、自信而张扬的林丹。

“我们的运动员在比赛时,身上总是背负了太多东西,不像国外的很多运动员把比赛当作一种兴趣,一种娱乐,在这种大环境下,林丹优秀的心理素质特别难能可贵。”都说看林丹比赛是一种享受,因为他在场上总是激情迸发。于是有评价:其球艺像当年的赵剑华,拼劲像夏煊泽,智慧像孙俊。不愿意被别人阴影遮蔽的林丹却直言:“我就是我!”

队员鲍春来说他们私下里会叫林丹“丹魅”——林丹场上场下都散发着这股自信、激情的魅力。林丹来自福建,他的启蒙教练陈伟华回忆:“林丹小时候特别好强,不服输,第一次比赛输了,回来哭着跟我说:‘一定要赢回来’,8岁进体校,那时候,周日本来休息,但他每周都一大早起来,跟着比他年纪大的队员跑步,追在人家后面,说再累我也不能落后。”小时候,在体校压腿不如别人,“妈,压腿真疼呀,我明天不想去了。”他母亲的回忆说,“8岁到省体校,那时候到福州看他,我们都上出车了,林丹在后面哭着追。”

12岁时,林丹被挑到八一队,何国权就是林丹在那时的教练:“第一次见到林丹,是在一次少年组的比赛上,左手握拍的林丹在赛场上显得很特别,但最先让我注意到他的是他在赛场上的那股拼劲、那股顽强的作风,还有他每赢一个球就大叫一声,输球了,表情就很难受,看得出他对每个球都很在乎。我知道这样的选手才能出成绩。”

据说林丹在刚出道时,不少行内专家便看好了这个左撇子球员。他这几年的表现也没令人失望。在“超级丹”打出自己的威风后,其他选手纷纷把他当成中国的男一号来对待,马来西亚选手黄宗翰更是把林丹当成了最大的对手,每天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观看林丹的录像,研究他的步伐,并根据每一种步伐进行训练。听到这个消息,林丹一点都不紧张,反而兴奋起来,“那好啊!他开始研究我,说明他开始害怕我了!这样我在心理上就已经战胜他了!当然,我也不会停止对他的研究。到了场上,就可以看出到底是谁把谁研究透了!”

资讯

林丹

出生日期:1983年10月14日

籍贯:福建龙岩

身高:1.76米

体重:65公斤

成绩

2000年亚洲青年锦标赛男团、男单冠军,世青赛男团冠军,男单第三名

2001年荷兰、德国青年公开赛男单冠军,九运会男单亚军,亚洲锦标赛男团冠军、男单亚军,丹麦公开赛男单亚军2002年全英公开赛男单第三名,韩国公开赛男单冠军

2003年日本公开赛男单亚军

2003年9月丹麦公开赛冠军

2003年10月香港公开赛冠军

2003年11月中国公开赛冠军

2004年瑞士公开赛冠军

2004年全英公开赛冠军

2004年汤姆斯杯冠军

罗雪娟:I AM READY!

记者 李菁

2003年是罗雪娟的丰收之年,这一年,她一举拿下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三个冠军,成为中国队新一代“女蛙王”。现在,罗雪娟亟需一枚奥运金牌来让自己更有分量、更令人信服。

奥运会前,她的强劲挑战者澳大利亚选手莱塞尔·琼斯和美国名将阿曼达·比尔德先后打破女子200米蛙泳的世界纪录,意欲向她施加压力。但她丝毫没有惧色,她说:“奥运会上,她们不是我的对手!我已经准备好了!用句英文来说,I AM READY!”

报道:从奥运英雄到偶像4

资讯

罗雪娟 籍贯:浙江

出生日期:1984.1.26 身高:1.68米 体重:61公斤

战绩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200米蛙泳第八名;

2001年世锦赛(长池)50米、100米蛙泳冠军,200米蛙泳第三名,4×100米混合泳接力第三名。

2002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女子50米蛙泳亚军、100米蛙泳第三名;

2002年泛太平洋游泳锦标赛女子100米蛙泳第三名、200米蛙泳第四名;

2002年第14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冠军,200米蛙泳第三名;

2003年世界杯短池游泳赛上海站女子50米蛙泳冠军。

巴塞罗那世锦赛50米、100米蛙泳、4×100米混合接力冠军。

2000年,当罗雪娟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上获得100米蛙泳冠军时,原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便提醒外界注意这位只有16岁的“新秀”。

当年的“新秀”只用了三年时间便成为新一代“女蛙王”。

“说实话,我不愿被人张口就叫做老将,我觉得领军人物中也有这层意思,这好像显得我很老似的,但其实到2008年,我不过才24岁。”被昵称为“罗罗”的罗雪娟这样说。

从精神气质讲,罗罗已具备了领军人物应有的内涵:自信、乐观、有感染力,有时还要有必不可少的霸气和傲气。就像谈到她要参加的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她的霸气立即暴露无遗:“我不讳言,这个接力队,我是核心,我是主力,我必须要发挥作用!”

“罗罗是一个非凡的人,她的意志力比我们强,她甚至喜欢面临更大的压力,压力越大,她越不怕。”队员周雅菲这样评价她。

2001年的九运会上,年仅17岁的罗雪娟在100米蛙泳决赛中,以1分06秒96打破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夺得冠军后,指着身后的泳池说:“泳池的水不太干净,而我是干净地站起来的!”

“我相信当时是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那时候我年纪也比较小,比较冲一些。但是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无论何时接受采访谈及此事,她依然干脆、坚定,“也许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罗雪娟了。”

这位个性十足的女孩为了让自己安心训练,拒绝了诸如百事可乐这样的国际大公司的广告约请。

“她现在可以说是宠辱不惊,特别自信,她目前的心态非常稳定。就是‘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对于别人强加给她的压力,她不会太在意。她只管走自己的路,而不很在乎别人如何看。因为经历过起起落落,有了自己的智慧,对得起自己良心就行。”采访过罗雪娟的一位体育记者对她这样评价。

“喜欢她的人和不喜欢她的人一样多”,一位体育记者说。她看上去娇俏柔弱,内心却异常坚强,在某些场合一直笑语盈盈的她有时又会给记者冷傲清高的感觉。熟悉罗罗的人说,她早期并不顺利的运动生涯对她日后的性格有很大影响。

“那是1996年,那时她刚12岁,个子特别小。”像许多故事一样,不被人看好的罗雪娟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教练张亚东,“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很可爱很好玩的样子。”1996年,也是罗雪娟运动生涯最困窘的一年,年底,她被省体工队退回来,理由是“身高仅1.58米,又只能蛙泳,不全面”。此时,浙江省队执教的张亚东成为了罗雪娟的教练,一直到现在,“当时她的水感很好,很勇敢也很有天赋,只是技术动作不够协调,经过一个月的纠正,她就完全达标了”。

所以在很多场合,罗雪娟都会感激地提起她的教练和一直给她支持的父母。“这个小女孩除了非常努力外还很孝顺。”浙江省体工大队队长崔生芝告诉记者。成名之前,罗雪娟的家庭条件一直不是很好,妈妈是一个百货商店的营业员,爸爸也是个普通职工,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罗雪娟挣的钱大多数贴补家用了。“这很不容易,其实她的收入也不是很高。”

被张亚东接手后,憋着一股气的罗罗不负所望,一个月就游出了全国达标水平,从此改变了命运。几年下来,身高也长到了现在的1.68。让张亚东最难忘的是九运会,“比赛前,她肚子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但还是坚持游完了比赛,最后拿了个第三名,从泳池爬出来时,她整个人已经完全不行了,是我扶着她到更衣室的,当时看到她那个样子,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8月16日,属于罗罗的战役才真正开始。“如果雅典奥运会夺冠,将是我此生最灿烂的时刻。我会痛哭的,为我这些年的努力和经历好好地哭一场。”她这样说,却满是笑意。

李小鹏:超越偶像的期待

记者 王鸿谅

报道:从奥运英雄到偶像5

拿下第13个世界冠军的李小鹏,距离体操王子李宁14枚金牌的纪录只有一步之遥

“灵动”与“率真”,是在关于李小鹏的采访中听得最多的形容词。

父母的记忆更多地集中于小鹏幼年时期的“不安分”,诸如“爱倒立”、“敢从二楼往下跳”这些咀嚼起来会觉得蕴藏着体操潜质的细节。如果说李小鹏5岁走进体操房,不过是妈妈在看到招生广告后的一次偶然,那么1988年7岁的小鹏在湖南省少儿素质赛上被易树基挑中进入省体校提高班,1991年转入专业队,不仅能让家长逐渐坚定当初的判断,小鹏对体操的个人兴趣也在父母的期待中有了坚实依托和成长空间。

“就是看中了他的灵气”,易树基教练回忆,当时他本来只准备挑选6个年满9岁的孩子,但李小鹏的自信和良好的自控力吸引了他。李小鹏第一次让易树基觉得“最挣脸”是在1994年,他带队到广州进行运动员交流,参加全市运动会,小鹏拿了6块金牌。不管是在易树基门下的8年,还是1996年之后到国家队的时间,几乎没有人质疑过这个孩子对于体育的领悟力。“李小鹏是体操队公认最‘偷懒’的人”,现任体操中心主任高健解释,李小鹏的“懒”,是因为他“用脑子练习”,“有效训练多过无效训练”,而李小鹏的队友们,甚至在上电视节目的时候,也不掩饰他们的羡慕,“他总是练的时间少,但成绩特别好”。

1997年8月,中国男团出征瑞士洛桑世锦赛的最后一个名额落到李小鹏身上,连他自己都觉得意外,因为那是他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他知道这次的机会有多重要,他想好好珍惜,男团冠军和一银一铜的成绩证明,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年仅16岁的李小鹏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体操世界冠军,他甚至还清晰的记得当初领奖的情形,“紧紧的握着金牌,自言自语的说起来,‘金牌终归属于我’”。之后一系列的国际比赛,这个尚且稚嫩的面孔频频出现在冠军的领奖台上,并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两个体操动作——跳马的“小鹏跳”和双杠的“小鹏挂臂”。

李小鹏惟一的偶像是李宁,他也并不掩饰自己很长时间以来的一个梦想,是超越李宁,他的自信很简单,“只要我总是参加世界大赛,总有一天会超过他的”。

2003年8月25日的世锦赛双杠决赛,李小鹏凭借“前摆屈体两周成挂臂”(后被命名为“小鹏挂臂”)这个世界最难动作摘取桂冠。赛后教练陈雄却透露,这个高难度动作是临时决定上的,当时小鹏以绝对优势赢得跳马比赛,正在后台等候,陈雄让他临时把动作做了一次,成功了,问敢不敢比赛做,小鹏点头,在用手势咨询过高健和黄玉斌之后,陈雄做了决定。陈雄最后评价,“其实比赛之前,李小鹏成功完成这套动作不过十来次。而决赛那天,是他做得最完美的一次。”面对记者“是否总在比赛中超水平发挥的提问”,李小鹏的回答,是孩子气的笑脸和点头。

李小鹏的妈妈还清晰记得1996年送儿子去国家队的情景,“背着易教练打成行军包样子的被子,带着一个旅行箱,一个人坐卧铺走的,陈雄教练在北京接站”。“那时他个子又小,还特别活跃,车上的乘务员都说他‘好像李宁’。”“送他的时候,小鹏特别兴奋,他爸爸没哭,我等小鹏上车了以后,转过身偷偷的擦眼泪。”李妈妈说,她现在特别相信自己的孩子,担心的惟有一点,就是小鹏的伤。但小鹏从来不会主动打电话告诉家人,通常都是父母特别仔细的守着体育新闻看,突然某天从电视上就发现儿子脸上或者其他部位有明显的淤痕,然后着急的打电话过去,而儿子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或者“没什么”,或者“这么多年了,你们还不习惯啊”。

李小鹏是目前国家队“伤病最多”的人,由于某些累积下来的伤病,他有着特别明显的弱项,比如鞍马,这也使得他无法在全能这一领域取得突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