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的象戏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我读《胡适文存》,最感兴趣的是他类似《象棋小考》这样的小品,小品以小见大,从这样的小品中,我才懂得胡适为什么让那么多人崇敬。
棋类中围棋无疑是国棋且有悠久历史,所谓“博弈”的“弈”字就是围棋。这“弈”字一方面是大——“息金消石,往小来弈”,一个棋盘就是天下。另一方面是闲——在雅趣思考——“未见君子,忧心弈弈”,思而由小见大见天下。张华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丹朱。”丹朱是尧的儿子,《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因为丹朱不聪慧所以尧发明围棋,显然是要因此教儿子懂天下之理。《论语》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当然说的是围棋。
而象棋的出现则有两种说法,《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棋。周武帝造象棋说是因其作有一卷《象经》,他在隋之前在北周执政16年,时间已经相当之晚。但西汉刘向的《说苑》中却已经有“足下燕则斗象棋”,《楚辞》中也已经提到“象棋”,有人因此有另一种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已有象棋之说。
胡适《象棋小考》中假设象棋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其第一个前提,“象”是最早印度四部戏中的一部,四部即象队、车队、马队、步队,“象”最可代表印度这样“乘象而战”的民族。第二个前提,假设象棋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到南方,象棋一开始就是“乘象而战”,传到南方后骚人墨客都学会了。6世纪中叶,北方军队攻陷萧梁的江陵,掳掠十余万人去做奴婢,象棋也就随着王褒、庾信、何妥这一帮人北上。胡适认为,因为周武帝宇文邕仇视佛教尊崇德教,自命为古文化护法,所以第一次改造象棋,把印度本来表现战阵的象马车卒改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月星辰,战象变成天象。这次改造象棋的时间是在天和四年(公元五六九年),《周书·武帝纪》:“五月己丑,帝成,集百僚讲说。”周武帝就在当时作《象经》,庾信作赋,王褒、王裕、何妥作注。庾信当时还作《进<象经赋>表》说,“臣伏读圣制《象经》并观象戏。”说明周武王实地作了讲解。现在能找到庾信的《象经赋》,连胡适都说那是“不可通晓之书”。这《象经》共三局,现在我在《说郛》中都找不到原文。但我读王褒的解说,周武帝当时是把传统文化都集在这一副棋内:一是天文,日月星辰之象;二是地理,金木水火土之形;天文地理可以转换。三是阴阳;四是四时;五是算数;六是律吕;七是八卦;八是忠孝;九是君臣;十是文武;十一是礼仪;十二是德性。这样复杂的结构,棋子走法却是“以兵机孤虚冲破寓于局”。胡适认为,庾信、王褒之流在当时尽管知道周武帝的象戏只是简单将棋子名称改换了原来在南朝流行的印度象戏,走法又是原来的,但不敢戳穿,所以只能越说越糊涂。
周武帝作《象经》后不到13年,北周灭亡,等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再看《象经》,相距60年,就怎么也看不懂。大臣们传曾经过四朝的老臣蔡允恭可能通晓,这个蔡允恭作过《后梁春秋》,他的父亲正死于周武帝作《象经》之年。但蔡允恭说他小时候下过此棋,早就“废而不通”。唐太宗于是找当时精通方技的太常丞吕才。吕才花了一夜时间,尝试各种方法,最后解开,蔡允恭于是也想起了小时候的下法。胡适因此根据《吕才传》中这段记叙,回到考证起点——蔡允恭小时候下的就是印度象棋。
胡适从《佛祖通载》中查到,其中记载唐文宗开成己未(公元839年)制象棋,有注:“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开成己未距唐太宗看《象经》那一年又是210年,吕才也死了170多年。胡适认为是因为周武帝把印度象棋中国化得不伦不类,所以当时的相国牛僧儒才对它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其前提是牛僧儒留世的笔记小说《玄怪录》,这一点的根据有点单薄。在《玄怪录》中,牛僧儒有一篇笔记《岑顺》,记唐肃宗宝应元年,汝南书生岑顺在吕氏山宅夜晚梦见两军对垒,各有王、军师、将马车卒,军师宣布“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于是据此出阵,昼夜厮杀,各有胜负。后来在山庄中挖出一古墓,“甲胄数百,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指棋子)满杵,皆金铜成形,其干戈之事备矣。乃悟军师之词,乃象戏行马之势也”。
胡适这样假设的基础究竟是否扎实?我查楚辞《招魂》中确实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句。菎是玉,蔽是棋子,宋人洪兴祖的注:“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博也。”估计棋子是玉制,这里的箸可能是箭,洪兴祖补引《说文》:“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博也。”引《古博经》:“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其掷釆以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锐其头,钻刻琼四面为眼,亦名为齿。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这个象棋显然不是战阵游戏。那么“象”字会不会是泛指呢?因为古人的“象”字既指状貌也指象征、想象,而且从《礼记》中看,也是早时乐舞的名称。其实作为编年体通史的《佛祖通载》上就记着,以日月星辰为象的象戏与车马将士卒加炮的象戏是一种游戏。说实在,我不相信这是与佛有关而从印度传入,周武帝据民间流传的玩法整理而提高可能更接近真相。
在日本有关文献中,平安时代已经有“将棋”,棋子有王将、金将、银将、香车、桂马、步卒等,就是从我国传过去的。平安时代始于公元789年,倒正是牛僧儒当官的时候。但我相信那时传到日本去的象棋也不是今天的象棋。今天的象棋是在北宋时代最后确定下来的结论应该不会错,司马光、晁补之们都参与了改造。其实北宋时棋盘局道都有九九、十一、十九等多种形制,到北宋末年才确定形态,骚人墨客们才进而研究棋道与相应诗意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