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被历史凝固的声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磊 李菁)

夏青:被历史凝固的声音0

夏青

1964年,还是一名年轻学生的常亮经常能在广电部大楼西边的小路上看到夏青。常亮说,他往往是用一种崇拜的眼神看着夏青走过,然后,激动地指给身边的同学说:看,看,夏青。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也许并不知晓夏青的名字,但大部分35岁以上的中国人却会和常亮有相似的感受。对于他们来说,夏青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如今,夏青却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了。

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1948年进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1949年参加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学习,1950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播送《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自此,夏青的声音成为整个时代的印记。

如今已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的常亮用“高山仰止”来形容夏青的播音艺术成就。常亮说,夏青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有一个外号——“政府”。因为他是读音权威。遇到认不准的字和读音,他能马上说出或查到正确读法,并旁征博引,说明字和词语出处。他曾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整理出一份厚厚的古代汉语讲稿,连续不间断为播音部的年轻人义务培训了两年。著名播音员林如因此说,“我们都叫他活字典,他没事就翻工具书与大词典,其实他已是我们这里懂得最多的人了”。著名播音员雅坤则说,“你什么时候找他,他什么时候解答,不厌其烦”。

对于大部分普通听众来说,往往是从夏青的播音中感受严谨庄重、稳健大度,夏青达到了那个时代播音艺术成就的最高峰。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夏青宣读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全文;1963年到1964年间,夏青播送了著名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夏青播送了《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书》。在广播时代,他就这样被誉为“祖国的声音”。

有关夏青播音魅力的小故事很多。据说一位学汉语的日本听众,经常把闹钟定在北京时间凌晨4点,醒来后就打开收音机,听完开始曲,关掉收音机再继续睡觉。问他为什么,他说就是为了能听到夏青播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八个字。他说,那声音庄重雄浑,激动人心,极有感染力。“夏青是中国播音史上继齐越以后最出色的播音员,无人能够超越。他的声音浑厚、清晰、刚健,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质。”北京广播学院的姚喜双教授专门研究夏青的播音艺术,他评价说,“如果说齐越的风格是雄浑豪放,夏青的则是严谨端庄。字音、音韵非常到位,大度、大气磅礴。如果你想感受文章的逻辑力量,听夏青的播音。”

夏青一生为人严谨认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需要播音员凌晨5点就到,夏青每次都是3点就从国华商场附近的家里步行到单位。据说,当时夏青在播《宪法》草案时,一万多字,宣读了两小时,一字不错,中间没有任何停顿。

两个馒头,二两红烧肉,二两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这样形容夏青的日常生活态度。方明说,夏青一生十分简朴,从没有丝毫抱怨。

夏青的夫人葛兰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两人感情极好。据说,葛兰每次上凌晨班或者晚班,不管多早,不管多晚,夏青即使不上班,也都会陪她上班回家。

熟悉夏青的人都知道,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病痛所折磨。他长期患有关节炎,后来脑血管也出了问题,到最后几年,老同事去看他,他很多过去的同事看他,他已经说不出话来。“曾经靠声音影响了那么多人,如今却连话都说不出来,让人看了很心痛。”

夏青已在医院住了七年,虽然亲友们对这一事实早有准备,但这次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夏青的爱人葛兰在前一天接到“夏青发烧”的电话,但类似情况已出现过许多次,她并未太紧张,没想到……发稿前,记者电话打到夏青家,接电话的是是葛兰的弟弟。“她的情绪还比较稳定,但还是不能接待记者。”他礼貌地替夏青家人表示了谢意。

雅坤悲痛地说:“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中央广播电台的台长是谁,但不可能不知道夏青是谁。夏青留给我们是声音与人格的双重魅力与双重财富。在如今广播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年代里,我们更加怀念曾经的辉煌,怀念带来辉煌的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