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高句丽遗产之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蔡伟)

报道:高句丽遗产之争0

2004年7月1日,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代表的申报,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州墓葬成为中国第三十项世界遗产  

“我们要在国内掀起‘高句丽’热潮,让中国明白,7000万韩国人心中的‘高句丽梦想’是不能抹去的。”这种充满民族狂热的语句是韩国第一大报《朝鲜日报》引用韩国学术界的言论。他们要求对中国将高句丽定义为中国的地方政权,韩国政府不应只在口头上采取对策,应采取实际行动。韩国外交通商部文化外交局长朴兴信7月5日表示,韩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决不能接受把高句丽史编入中国历史的中国的立场。我们将通过外交渠道确认中国媒体的报道是否反映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之后再探索对策。”此后韩国政府国政宣传处处长郑顺均表示,政府于7月16日上午在总理公馆举行了由国务总理李海瓒主持的国政悬案政策调整会议,决定成立以相关部门局长级人士组成的“高句丽史相关事务对策协商会”,目的之一是“尽早为处理高句丽史争论作好必要的准备”。

由韩国发动的学术和舆论攻势在中国高句丽申遗前后早已来势汹涌。6月28~30日,来自蒙古、俄罗斯、土耳其和日本等国的部分学者聚集汉城世宗文化会馆,参加由韩国高句丽研究会发起的主题为“高句丽的认同性”的国际学术会议。韩国鲜文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甚至在其作品《在渤海寻找韩国古代文化的秘密》中主张:“我国文化的发源地应该在以渤海湾为中心,包括韩半岛北部、辽东半岛、辽宁省、河北省和山东半岛在内的渤海文化圈寻找。”

对于位于中国辽宁集安市周边的高句丽遗址,中韩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光明日报》曾发表的题为《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对文章指出的“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应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古代边疆民族政权”这一观点,朝鲜和韩国共同展开了攻击。韩国学者以“隋朝和唐朝的皇帝能御驾亲征,与自己的地方政权的将领乙支文德和杨万春展开殊死决斗吗”为论据,质疑隋唐对高句丽的中央领导地位。民族主义的情绪显然影响了学术上的判断。

韩国汉阳大学教授慎镛厦甚至撰文,声称这是“历史帝国主义”。这一严厉的攻击口吻,让人怀疑韩国是否还记得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卫国战争)的历史:当时朝鲜国王在日军侵略时欲“亡于天子之国”;而在明朝灭亡后,出于对明朝的感激和忠诚,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直到清末,仍有私人笔记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对朝鲜媒体对于高句丽事件的激烈言论,中国学者认为,应该本着历史、科学的态度去看待高句丽古代文明,不能将问题带到现代政治中。中华民族和朝鲜半岛上的民族历史,是不应也不能被硬性割裂开来的。从明清两代,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使得朝鲜在多次受日本入侵时获得中原的全力支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16世纪末,日本为了侵略当时的明朝,要求朝鲜王朝借道。朝鲜王朝予以拒绝,于是日本侵略了朝鲜。那时明朝出兵韩半岛,为击退日本侵略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作出了莫大的牺牲。朝鲜王朝不忘旧恩,祭祀往朝鲜派兵的明崇祯皇帝,一直到朝鲜王朝灭亡为止,历时300年。”

中国和韩国当前的关系,按照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的说法:“中国与韩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外交关系中是最好的。”根据今年4月份韩国国内的舆论调查结果,63%的韩国执政党(开放的我们党)国会议员认为韩中关系比韩美关系重要。为此,对高句丽王陵遗址的争论,早在今年2月,中韩政府已经达成协议,从学术层次解决问题。

此高句丽非彼高丽

报道:高句丽遗产之争1

洞沟古墓群外景  

高句丽为许多中国人所知源于唐朝大将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太宗征讨的高句丽是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的。后来在西汉元始三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内),这些城市正是今天成功申遗的重要遗址之一。尽管高句丽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使用汉字书写。唐高宗总章元年,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灭了高句丽,并在其故地设府置县。据史书记载,此后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22万多人到长安、江淮一带(为高句丽被灭后该地区人口最大流向),逐渐融入中原文化,自愿放弃了身为高句丽人的自我认知。此后高句丽人在唐王朝里出任要职,如曾出任安西节度使的名将高仙芝,可见高句丽及其后裔对中央王朝具有认同感。

在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也叫“高丽”的政权,因为统治者姓王,学界称之为“王氏高丽”。虽然袭用了同一汉字,但王氏高丽和被唐朝灭亡的高氏高丽并没有继承关系。而今天的朝鲜族人,应该是李氏朝鲜在1392年建国后逐渐形成的,所以被唐朝灭亡的高句丽和此后的高丽,乃至今日的朝鲜族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高句丽:争论从何而起?

报道:高句丽遗产之争2

高句丽王陵将军坟  

中国学者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但遗憾的是,中国过去历代史书皆把高句丽误作“高丽”。尽管从《明史》开始已经对这种混淆进行了纠正,但今日韩国部分学者以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为证,论证高丽是对高句丽的继承,并据此得出结论:高句丽属于韩国历史一部分。

中国学者的另一个被动之处来自新中国建国后中朝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政治左右下,高句丽一直被划入世界史的一部分,中国甚至将60年代中朝在东北举行的两次联合考古中发掘的所有高句丽文物都送给了朝鲜。而朝鲜在涉及历史问题时,却从来与高度敌对的韩国态度统一。

高句丽遗址

曾经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的高句丽文明现存主要遗址包括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其主要现存遗物包括:

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

将军坟位于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该陵墓呈方锥形,全部采用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是典型的高句丽陵墓。

好太王碑

清朝末年在鸭绿江边被发现的好太王碑是高句丽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国内城和丸都山城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而成,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该城现存遗址,是高句丽政权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高句丽时代墓葬群

高句丽王城外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许多古墓群墓室中的精美壁画虽然距今已千余年,但仍色彩鲜艳,反映了高句丽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