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游艇的中国春天有多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2003年12月6日,Sunseeker宣布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它将为中国的新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及充满震撼力和豪华感的游艇产品
行驶在上海黄浦江上的德国豪华游艇
“生意并没有有些新闻鼓吹的那样好。”作为大名鼎鼎的美国游艇生产企业水星公司在海南的独家代理商,海南成功船机有限公司经理罗世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并称游艇消费的金三角,但只要看看我们这里的销售量就知道,卖得出去的主要是价格比较低端的摩托艇,一年可以达到80到100艘,而游艇销售则不到10艘,因为价格差距实在太大。摩托艇的价格一般在6万至15万元之间,而进口游艇的起步价就是50万元,我们这里最贵的船是一条水星的Searay375,要500万元,加上银行根本没有关于游艇的贷款项目,所以客户群不大,而且增长也比较慢。”
在这个不大的客户群中,集团客户无疑还扮演着主角。在罗世迈的记忆中,能买得起高端游艇的大多都是那些利用船作商务谈判,招商引资的大企业,或者以赢利为目的的游艇俱乐部。“会员制俱乐部对那些暂时无力自己买船的发烧友,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在长江三角洲,现在虽然只有五六百人拥有自己的游艇,但参加各种游艇俱乐部的人数肯定在10倍以上,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潜在消费群。”
对这种说法,苏州水星游艇俱乐部的销售经理顾忆明给予了部分肯定,“在俱乐部现有的400多名会员中,真正有自己游艇的不过1/10,加上俱乐部自有的,总共是70到80艘。尽管已经是人多船少,但对水星感兴趣的客户还是很多,我们已经把普通和VIP会员的会费分别提高到了1.65万和3.3万美元。”
虽然这个门槛绝对不低,但对长三角地区的游艇爱好者已经绝对是物有所值,除开作为“水星”的子公司而拥有的维修、零配件供应和设施良好的泊位外,水星俱乐部是长三角诸多游艇俱乐部中惟一一家可以让成员获得“开船资格”的。据顾忆明介绍,俱乐部已与苏州海事局达成协议,由俱乐部负责游艇驾驶者的培训,再经苏州海事局考核、发证。不过对于终于可以上岗的“船长”而言,更多的麻烦还在后头;首先是“养艇”的巨大开支,“算一算码头停泊费、日常保养维修费、油费、年审等费用,在这里(珠三角)养一艘游艇一年要十几万元,比同时开几辆车还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游艇主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游艇出动一次就要花费几千元,我们都管它叫‘往水里撒钞票’。”
不仅如此,航线缺乏也是困扰“游艇一族”的大麻烦。“阻碍中国游艇业务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一直以公共交通与运输业为主的水路中为私人游艇划分活动区域。”荷兰DHV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区销售经理吴静漪对记者说,“即便在游艇发展环境最好的上海周边地区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在黄浦江或者苏州河玩游艇,就不得不和运输船挤航道。另外,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国内不同地区的游艇不能跨区航行,水星俱乐部的船主即便有照,也不能顺着太湖航行到无锡那一边去。更值得注意的是,长、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船,显然没有什么乐趣,而且只要情况持续一天,潜在的游艇消费群就会缩小一天。”
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拿出的药方是国家牵头,从基础设施下手:“从中国水上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邮轮还是游艇经济,它真正的发展需要三个环节,船本身的设计建设,它的经营以及码头区域的配套建设,这些都需要政府宏观指导。”
为此,受上海市政府之托,DHV于近日拿出了苦心酝酿多时的“上海地区游艇产业发展规划”。虽然DHV并不打算在计划最后敲定之前将它公布,但向记者透露这将是一个除船只制造外,涉及游艇产业所有方面的详尽计划,内容包括未来上海公用游艇码头的选址,有关航行管理培训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机构的设置等。“对照荷兰等欧洲国家的经验,我们在制订规划时感觉中国欠缺的实在很多,比如按照国外惯例,我们现在所有的游艇艇主拿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游艇执照,而是专业船员执照。这个门槛对于一般的游艇驾驶显然是太高了,用不着。”吴静漪说,“另外一些问题不是光靠法律能解决的,也是依靠他们在历史中形成的公序良俗。例如在荷兰,虽然运河上也没有什么游艇专用航道,但他们的游艇一般都自动靠右行驶,而且遵守游艇让商船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码头、观念一个都不能少——专访荷兰DHV工程咨询公司游艇与码头开发顾问米歇尔·德庸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眼中,游艇与豪华游艇的区别在哪里?游艇运动体现的精神是什么?
米歇尔·德庸:我个人觉得游艇运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摩托艇或普通游艇为载体,以运动,锻炼体魄与精神为宗旨,这个层次的参加者包括中产阶级甚至普通人。而豪华游艇则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显示身份、社交的意味,它意味着你必须购买50英尺以上的大型游艇,并且有能力常常升级,并在上面组织商业谈判与聚会。有趣的是,在现今的中国,豪华汽车正在扮演这个角色。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个人看来,中国游艇与相关产业要得到继续发展,需解决那些问题?
米歇尔·德庸:我想首先是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在荷兰,甚至是欧洲,游艇是一项有悠久历史的运动,尤其是荷兰,从17、18世纪开始,它蓬勃发展的造船业就使私人驾船变成了谋生的必要手段或娱乐的重要方式,荷兰境内纵横的运河也为这一运动开展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帮助你理解这个问题,阿姆斯特丹拥有5万艘不同级别的游艇,而同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在却只有大约500艘,上海连同周边地区的人口却比阿姆斯特丹多得多。据我所知,富裕的中国人现在比较钟情于汽车、服装这样的豪华商品,甚至奢侈的饭店,而对游艇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兴趣。另外,由于游艇业务在中国刚刚展开,许多配套设施还不完全,常常有客户会发现,你买了一艘游艇,却没有船坞,没有地方登记执照,没有可供行驶的水道,连维修和零配件供应商都很难找。这样的状况当然会动摇许多潜在客户的信心,所以政府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了健全相应的公共工程设施与法规,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游艇带给我们的乐趣。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心目中,未来中国的游艇社区应当是什么样子?
米歇尔·德庸:可以看看我们刚刚设计的三亚星城微型游艇码头:这个造价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涵盖了房地产、别墅、购物中心与水上运动等内容。我们准备在靠海的浅地挖掘人工河,引进海水,从而使游艇可以直接通向沿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别墅区的目标客户都将有游艇驾驶的需求,它的功能定位就是为客户的私家游艇提供服务。码头将包括泊位、俱乐部、游艇储放设施、修理厂以及一些景观。初步设计方案包括了200个泊位,但只能安放20米以内长度的游艇,因为项目并没有拿到通海路途中沿岸全部的土地,而且将与一条陆地交通干道桥梁交叉,所以对游艇的吃水和高度都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