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形式大于内容的“500强”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报道:形式大于内容的“500强”0

上汽集团抓住两年来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凯越、帕萨特等产品销量大增 

报道:形式大于内容的“500强”1 

宝钢用了25年时间发展到一个世界级企业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500强名单,中国企业有16个榜上有名,其中,四位“新人”格外引人注意,它们是: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上汽集团赢得了这样的评价:“这是国内第一家汽车生产企业进入全球500强,它表明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规模和技术上已达到一定水平。”更多的喜悦还有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次上榜就弄了一个排行第46位的靠前位置。

戏剧性的是,上榜500强对于宝钢和上汽来说都是一个“意外之喜”,因为,根据宝钢集团的战略规划,其2005年的阶段性目标是销售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争取进入世界500强。而上汽集团的上榜,则比其两年前提出“到2007年进入世界500强”的时间表整整提前了3年。

上汽入围,凸显品牌尴尬

“我们是在今年6月提出申请的。”上汽集团新闻发言人薛浩告诉记者,该申请由企业主动提出,主要指标是上一年的营业额。上汽集团公开的数据显示,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862亿元,整车产销近80万辆。

在与大众、通用两大国际巨头加强合作的基础上,上汽集团抓住了两年来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桑塔纳、帕萨特、别克、凯越等产品销量大增,今年的目标是产销100万辆,争取到2020年达到400万辆,进入世界汽车排名前六。

然而,对于这份业绩,业界仍有分析师尖锐指出其中的缺憾,“因为上汽集团的主要企业就是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它生产的产品都是外国品牌,只是作为一个加工型企业靠数量而进入全球500强,反而凸显中国汽车工业产量大、品牌小的尴尬。”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汽与德国大众合资,“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听上去非常具战略眼光。在当时及以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大众由于没有竞争对手,踏踏实实抢占了国内轿车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而看到合资给上汽带来的甜头后,众多厂商便群起与外资巨头们合资。上汽与通用、二汽分别与神龙和日产、一汽分别与大众和丰田,广汽与本田等,“换技术”成就了德、美、日、意等国汽车巨头们抢滩中国市场。

随着时间流逝,汽车市场日益繁荣,汽车厂家从中收获了丰厚利润。民族主义者重新惦记起当年合资的初衷——自己的技术平台建得怎么样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今年4月被其总裁胡茂元在股东大会上首次对外透露的关于“上汽集团整体上市已经基本选定香港,募集资金高达10亿美元”的消息不胫而走。业内专家分析,融资将主要用于自主品牌的研发,上汽有可能通过对韩国双龙、英国罗孚的收购,以对方现有车型为基础作自主品牌开发。

强势央企,做大不是目的

报道:形式大于内容的“500强”2

沃尔玛公司连续三年名列“500强”榜首

国资委公开上榜央企家底

我国有16家公司进入500强,包括14家大陆公司和两家港台公司。其中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有8家入围,它们的排名及营业额(亿美元)分别为:

报道:形式大于内容的“500强”3

在国资委政府网站上,记者看到题为“8家中央企业入围《财富》全球500强!”的喜报,消息标题使用了隆重的红色,在网页顶端一次次滚动出场。今年我国有16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其中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就有8家入围,这使中国企业入围《财富》全球500强带有明显的国家特征。

世界500强企业都是“航母”级规模的庞然大物,在这个编队中,营业销售额是入门硬指标,而且,这个指标逐年提高。1995年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徘徊在90亿美元左右,1999年猛增到97亿美元。据宝钢方面介绍,专程到上海采访考察的《财富》国际编辑罗伯特说,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销售收入最低要达到103亿美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全球企业间竞争加剧的程度。

记者注意到,关于中国企业进入500强的评价,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年国内钢铁和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使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于是得出结论“是国内总体经济环境把这类钢铁、汽车企业‘抬进’了500强”。的确,进入世界500强公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在过去十余年里,《财富》杂志排名的全球企业500强中,美国公司从151家增加到189家,日本公司则从149家降至82家。

专家普遍认为,今年中国上榜公司的增多,直接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无疑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加速增长的景气周期,钢铁、汽车等企业必然趁机做大。综观世界500强的发展模式,一类是以欧美跨国大公司为代表,他们大多循序渐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雄厚实力;另一类企业则通过大规模的外部扩张,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使企业规模呈几何级增长。

500强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指标,大并不等于强,有专家分析,在每年的世界500强中大约有10%的企业亏损。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强大,不但要看营业额,更要看其资产总额、技术实力、盈利能力。如果企业大而不强,即使一时进入世界500强,也无法长久立足。

500强“光荣榜”

今年全球500强的名次是根据2003年营业额排定的。

沃尔玛公司去年的营业额为2630亿美元,比前年增长了7%,连续第三年名列榜首。

第二名至第十名依次为:英国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

今年最新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其他11家中国内地企业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人寿、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化工进出口、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粮集团。

台湾地区有一家公司进入500强:国泰人寿。

宝钢自认为“水到渠成”

用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的话说,宝钢这次进入世界500强,可谓“水到渠成”。从宝钢集团公开的数据看,去年其销售总额达到1204亿元人民币(折合145.48亿美元),实现利润131亿元。去年粗钢产量达1987万吨,在世界钢铁企业中位列第六。

宝钢用了25年时间从一个国家重点投资的“中国现代化样板企业”发展到一个世界级企业,前后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宝钢一期和二期工程在引进成套国际先进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工艺,打下了现代化企业的基础;自筹资金520多亿元建设的宝钢三期工程,使宝钢升级为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大幅上升,全面进入了国内外高端钢铁产品的竞争市场。

分析人士说,我国制造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今后世界500强企业内的“中国制造企业板块”将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