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商务旅游:洋旅行社的中国魅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郇丽)
2003年9月3日,锦江国际与世界旅游集团三强之一的国际商旅(BTI)公司在上海举行合作成立合资旅行社,BTI强势业务是以统一合同形式为跨国大公司等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商务旅行管理服务
随着一个又一个跨国公司将全球性高层会议搬到中国召开,中国商务旅游市场开始呈现出规模与利润的巨大魅惑。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温子吉表示:“中国给全球带来了极好的机遇,来中国从事商务活动、办展览、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正在成为国际商务旅游的首要目的地。”
目前中国年商务旅游消费超过24亿美元,并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在深圳这样的地方,开展商务旅游的企业每年的商务旅游业务正以150%的速度增长。专家预测,假如中国4000万商务人士每人每年平均出行3次,那么全年商务游客总量可达1.2亿人次左右。
于是,外资旅行社似乎找到了在中国旅游业新的发展机遇。据世贸承诺,在2005年底,中国将允许外商成立独资旅行社。随着承诺最终兑现期限的临近,更多的国际旅游巨头正迅速进入中国旅游市场。目前已有六七家国际商旅巨头相继买壳进入北京市场,其中包括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运通以及德国TUI、汉莎城市中心、澳大利亚弗莱森特,国际知名的万豪、洲际等酒店管理集团也已宣布进军中国商务旅游市场。
其实,自1998年12月,《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办法》出台之后,外资旅行社纷纷进入中国旅游市场,迄今为止已有11家外资旅行社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几年过去,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境遇却与想象相差甚远。据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魏小安透露,在11家外资和合资旅行社中,外资旅行社2003年的业绩不如人意,除新纪元旅行社外,其他10家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看来,外资要想在中国旅游市场“分一杯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一位外资旅行社负责人向记者诉苦道:“目前国内三大块旅游市场中入境游的利润已经低至1%~2%;国内游则是维持在保本经营;出境游的利润一般都有20%~30%。但《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中规定,外资旅行社不得经营或变相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不能踏入的“雷池”的外资旅行社对中国国内旅游市场上的价格战又望而生畏,难怪他们都将精力放到了中国的商务旅游市场上。
商务旅游是旅游高端产品,包括会议、展览、谈判、考察、营销等主题,围绕这些主题而发生的出游都纳入商务旅游的范畴,而国际上由旅行社安排商务活动是通行的做法。因为旅行社由于常年经营旅游,不但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而且还可以从航空公司、酒店、以及其他许多供应商那里得到更多的优惠,通常可以为公司或者政府部门节省大约15%~30%的开支。所以,国际上大的旅行社的主要业务都是商务旅游,从商务旅行身上获得的利润也要高于其他旅游业务。
据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温子吉介绍,商务客人的消费水平是各类旅游者中消费水平最高的,因为商务旅游群体一般以CEO、老板、职业经理人、白领为主,他们对相关旅游服务的效率、品质、个性化及完善程度的要求较高,因此总体消费附加值就高。所以,商务旅游除了规模,利润率也吸引人,其利润率高达20%至30%之多,远远高于观光旅游6%的利润率。同时,由于商务活动往往早有安排,具有计划性,与会人员的旅游消费时间往往以活动规定时间为主,不受旅游季节与气候的影响,因此可以平衡淡旺季旅游经济,使旅游设施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此外,商务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商务旅游人数只要能占到旅行社总业务量的1/10,其所赚取的利润至少能占到旅行社总利润的50%以上。
有人预言,2005年中国旅游市场全面开放后,商务旅游市场将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块。更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大多数出境旅行社的实力仍十分单薄,如果允许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业务无疑给国内旅行社宣判了死刑。
虽然,相对国际商旅市场而言,国内商旅市场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专业经验。但是,洋旅行社虽然拥有专业的经验,也远非就胜券在握,还需要进一步熟悉中国的水土。一位资深人士认为,由于中国特殊的企业差旅制度,外资旅行社进军中国的差旅市场其实很难,因为中国的企业并不能接受将自己的差旅费用和管理全部交给专业的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