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年轻时代的电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公子小癞)

没有年轻时代的电影0

没有年轻时代的电影1

没有年轻时代的电影2

电影《江湖》剧照  

真正年轻的电影不在于导演的年龄,而是心态。举个例子,娄烨的《苏州河》,当年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21岁,觉得很喜欢。现在我25岁,回头再想想,觉得它怎么这么未老先衰。再一想,你可能会出冷汗,中国大陆的电影里竟没有一部称得上年轻的电影!从贾樟柯的《站台》,到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他们全部是老的,甚至是旧的。更不用说张元、张艺谋这些人拍的东西。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曾经让我激动,因为我窥见了王小帅心中对青春美好的回忆,可是它失败了,这次面对青春的旅程,以扼杀和终止为结局,精神内核的苍老世俗一览无遗,让人看到了几乎所有这一辈中国大陆导演共同拥有的精神包袱。这让我想起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那可能是惟一一部真正探入了青春内部的内地电影,从剧本开始到叙述的方法都令人兴奋,尽管电影中人与人的情感几乎全部被青春的狂野和性的悸动所遮蔽,依然令人激赏。

真正决定电影品质的是那些无关于电影的事,正如我们所有的经历导致了不一样的人生。我始终认为自己身处的这个文化是不鼓励年轻人的文化,每个人在30岁之后会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并转过头来驳斥不加遮拦的年轻。这是我们的常态,从小学时期我们就接受着一个信息——成熟才是好的,完整的才是好的,年轻的气息是不被重视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强迫症,就是走向成熟,摒弃年轻。从台湾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侯孝贤的《童年往事》,那样一份静谧幸福的情怀,却是充满了一个成年人的目光。我们看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美好终结于残酷,青春终结于人性,我们扼腕,叹息,悲观。所谓新,所谓年轻,并不在于形式,这是关键的一件事情——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少林寺》,那是一部真正的爱情电影,它是新的,因为活生生的情感仅隔着一条浅浅的溪水,一个崭新的有热度的力量在那个时代顶了上来。电影的更新换代和任何其他领域的推进一样,需要的是血液,而不是皮肤,这血液不源自电影的发展,而取决于一个社会意识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生命,取决于一个开放或者封闭的气氛,取决于时间给我们带来的——生机。

再举一个例子,香港,4月份我看到了《江湖》,为之高兴,无论剧本有怎样的刻意,无论手法有怎样的舶来之笔,我都看到了香港年轻一辈创作者的希望之光,置景和服装的设计一改香港电影近年来取材于真实生活的风格,精于雕琢修饰,更不用说余文乐和陈冠希在其中的表演比之《无间道》里牵强紧张的演出好太多,也轻松太多。我相信年轻的导演更懂得如何去发挥年轻艺人的特质,年轻人才真正应该团结起来,去做属于自己的电影。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的情感莫过于余文乐和苹果分手的一段,将地址写在背上这样出奇的动作设计在人理解的范围之内,将情感通过更新鲜的方式发挥出来。而罕有的,这场戏推到面部的特写,将情绪的饱满度注入观众的心里,这么生动张扬的情感表现很久没有在香港商业电影里看到了。《无间道》精于人物关系的塑造,情感却含在内里不事张扬,《江湖》突破了这个障碍。然而《江湖》还不够新,整部电影有点像是电影江湖的传承,新鲜的还不够纯粹。

说回台湾,我们看到了2001年的《蓝色大门》,这才是真正崭新的电影,拥有不同于以往台湾电影的轻松气质,它伤感然而明亮,安静然而青涩,它没有任何杨德昌一辈面对台湾社会的沉重包袱,回归到了青春的内核,从内向外探询青春的意义,真正让人看到了青春的美好。哪怕有遗憾,也如此健康,让人看到了台湾电影对生命的自省开始了良性轻松的循环。这样正视青春的电影真正的令我惊喜,令我想到曾和吴菲老师说到现在的内地导演,我相信在10到15年以后,我们看到的电影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年轻人会更健康,更有热力,更珍视生命的细节,也更加没有现在的导演们所苦苦纠缠的、无谓的精神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