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是学会说“不”的艺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谢衡)

银行管理是学会说“不”的艺术0

成立于1856年的瑞士信贷银行(CREDIT、SUISSE)是瑞士最古老的银行,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瑞士信贷集团是第一家在中国开设代表处、分行的瑞士银行。

就是这家古老的银行曾在2002年创下欧洲银行亏损的最高记录,集团共亏损340亿瑞士法郎(33亿美元)。同时,瑞士信贷还要消化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批巨额坏账。

但令人惊奇的是,到2003年第一季度,瑞士信贷就有了6.5亿瑞士法郎的净利润,该集团的两大问题部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以及温特图尔保险公司的情况出现显著好转。CSFB的机构证券业务利润增长60%,达到4.76亿瑞士法郎,超过了该集团传统的赢利部门私人银行部。而温特图尔的寿险和财险业务均开始盈利。

2003年,瑞士信贷集团实现赢利49.99亿瑞士法郎。而在2004年的第一季度,该集团就赢利19亿瑞士法郎。德瑞克对记者透露,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已经向中国监管机构提出申请,将其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增加7亿美元。若此次申请获准,CSFB将成为中国股市最大的外国投资者。

作为带领瑞士信贷集团在极短时间内就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的领导者之一,德瑞克博士可以底气十足地在中国谈谈管理银行的“艺术”。

三联生活周刊:瑞士信贷集团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善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的“秘诀”是什么?

汉斯·德瑞克:2002年对我们瑞士 信贷集团来说,的确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很多不利的因素都集合在一起。那一年我们的保险公司损失惨重,其实并不只是我们的保险公司,那一年整个欧洲保险业都进入了一个低谷。同时,我们的投资银行业务那一年也不赚钱。另外,我们在一些风险业务上也损失很大。

但我们集团有必要的充足资本,可以迅速采取行动。从我们的历史你可以看到,瑞士信贷银行从1856年开始就定期向我们的股东派发红利,我们有很好的股东基础,有灵活的构架,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众多的专业管理人员。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迅速扭亏为盈。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做到这一点,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是很艰难的。但事实证明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知道瑞士信贷有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批巨额坏账贷款要消化。现在这批坏账消化的情况如何?中国的银行也有巨额不良资产需要处置,能否介绍一下瑞士信贷处置坏账的经验?

汉斯·德瑞克:我们坏账形成原因跟中国的银行不一样。我们的坏账有46亿瑞士法郎,但瑞士信贷集团的总资产有1.1万亿瑞士法郎。而且翻看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你就会看到,我们的坏账99.5%有拨备。这就是市场化解决坏账的方法,我们有足够的拨备,我们和我们的股东就不害怕。瑞士信贷集团上个季度的拨备创历史最低记录,只有3300万瑞士法郎,这也说明我们的坏账额创了历史新低。

中国银行业相当一部分坏账,都是以前行政命令导致的,要解决其实很容易,既然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就一笔勾销算了。当然我知道这话说起来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这么好解决的。为解决中国银行业的坏账问题,中国政府和银行自身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中国的银行业要想继续降低不良贷款率,将这个比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中国的银行未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能保持必要的自律,不要过多投入消费信贷,比如汽车贷款或住房贷款,这些领域是有潜在风险的,如果没有很好的风险控制,未来三到五年内有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新的危机。二是不要一边努力降低不良贷款,一边又像以前那样轻易发放新的贷款,造成未来新增的坏账,那就太糟糕了。其三,银行管理是学会说“不”的艺术,而不是学会说“同意”、“是”的艺术,很多时候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坚决地向一些贷款要求说“不”。第四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加强人员培训,建立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内部有足够的自律,严格控制贷款发放。

我只是认为中国存在潜在的消费信贷风险,但并不表示这种风险明天就会爆发。中国的GDP已经连续几年增长率在7%以上,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这样高速增长。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就可能导致银行放松必要的自律和约束,就可能导致过度投资,也可能导致消费信贷危机出现。以我个人经验,以及全球新兴市场国家曾出现过的情况看,我认为中国的银行有必要加强在消费信贷方面的风险管理和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