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特稿:这些蠢材为什么会出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孟苏)
真实秀是普通人成名的捷径,让很多普通人名利双收,这是类似《老大哥》等节目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老大哥明星”是傻大姐杰德·古迪
名望祭坛上的祭品
又有6男6女走进了2004年度《老大哥》那幢装满了摄像机的大房子。参赛者入住后的第一天,节目收视率高达700万。这一季的《老大哥》将播出12周,每周播64小时,平均每天9个多小时,预计能从广告、手机短信、热线电话中收入1000万英镑。
据《老大哥》的制作人说,今年使用的那幢房子“设计得很不适合居住,我们就是想给这些房客们制造挑战,让他们一进这扇门就感觉到困难重重”。他还说,这一季的节目将带给大家“邪恶”。他说的“邪恶”不是指参赛者会成为橱窗里的展品,而是说他们有意安排了很多冲突,故意要挑起参赛者的争端。这是因为去年的参赛者表现得太温良,导致收视率下降,而媒体和观众是想看刺激的。
与此同时,还有两档真实秀在打擂台,一个是名厨戈登·拉姆齐主持的《地狱厨房》,一个是《无需天才》,后者是看流行音乐大师们如何把一帮五音不全的人调教成还说得过去的乐队组合。制作、播放《老大哥》的4频道还将在《老大哥》结束后,开播一个“性爱真实秀”——在数对夫妇的卧室里安装摄像机,拍摄下他们真实性爱生活的全过程。
《老大哥》的忠实观众,并积极参与投票的英国文化大臣乔维尔说:“当节目发展到高潮时,节目参与者也成了全国人民谈论的中心。”她说出了这类节目大受欢迎的原因:真实秀是普通人成名的捷径,让很多普通人名利双收。比如取得了空前成功的2002年度《老大哥》推出了强尼·里根,他本是个跑龙套的小演员,后来被著名剧团邀请参加年底的圣诞节演出,出场费多多。还有不得意的模特儿阿里克斯,因为在节目中制止室友在淋浴间撒尿深受观众喜爱,成为最后被淘汰的选手,立刻就签到一份15万英镑的合同。最著名的“老大哥明星”是傻大姐杰德·古迪,她在节目中老是醉醺醺的,小报辱骂她是二百五,但她却从此拥有了锦绣“钱”程。前脚刚出《老大哥》的门后脚就跨进了小报和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门槛,赚的钱早已超过节目奖金7万镑,随后又拍摄了瑜伽练习录像带、DVD。她的经纪人预测她有7位数的未来。之前,她不过是牙科诊所的小助理,连护士资格都没有。
当你看到身无长技的古迪就因为《老大哥》享受到和埃尔顿·约翰一样的待遇,就不能不承认名人是个好职业,哪怕必须牺牲隐私和尊严。
就在20世纪末,人们还把做歌星或球星看作成名之道,今天,只要出名就行了,至于怎么出名,是否需要天分,都无关紧要。去年底,摩根在做系列纪录片《出名的重要性》之前,在网上发了一条广告,征100名现场观众。报名的人非常多,很踊跃,很多人表示愿意做任何事,不是为了钱或女孩,仅仅为了出名——为了能被别人认出来,能在街上被人拦住,能得到别人的欢呼,能被人索要签名。他们认为“现在人人都能出名”,名气面前人人机会平等。 有一个女孩在摄像机前欢欣鼓舞地说:“老天爷,每个人都在看着我——他们甚至不知道谁在这里录像,但他们一定在想我是什么人。我一定是什么人……那我是谁呢?”有人说:“你现在什么都不是。”她回答:“但我马上就是了,不对吗?我爱这一切。”
一位靠夜总会出名的女名人朱迪·马什对摩根谈到“天分”时说:“它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没有什么天分,我只想尽可能多地挣钱,尽可能容易地挣钱,尽可能地找乐子。”
艳星乔丹则为普通人指明了另一条成名之路。在成为乔丹之前,她是凯蒂·普莱斯,最先做《太阳报》的三版女郎,后来做了N次隆乳手术,终成名。整容手术居然能如此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能带来与辛苦写作、演戏同样的名望,为什么不去做整容手术呢?乔丹的自传《身为乔丹》在亚马逊上是畅销书,网友们评论乔丹是年轻女性的楷模。
摩根说他真为这些既没有天分、又不知羞耻的人感到害臊。在他看来,那么多人想上真实秀去丢人现眼,成千上百万观众热情观看,女人们靠多次整容、和名人睡觉、出卖和名人鬼混的故事成名,是一种堕落,表明全英国都热衷于弱智的、不知所云的名人文化。
名气影响精神健康
网友们评论乔丹是年轻女性的楷模
去年2月,美英对伊拉克开战之际恰恰也是杰德·古迪最红的时候。她说要把天生的金发染黑,一本杂志便毫不吝惜地给了她4页的篇幅报道这一动向,并采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深入分析她疯狂举动背后的潜意识。媒体隔江犹唱后庭花,唱掉了知识分子们的眼镜。皮尔斯·摩根制作《出名的重要性》的一个目的就是想探讨英国人患上的“名人崇拜综合症”。
就在5月底,两位心理学家,美国佛罗里达DeVry大学的里恩·麦卡契恩和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约翰·马特比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两位专家设计了一个公众对名人兴趣的测试量表,调查了700人,调查报告说,大众对名人兴趣的浓厚远比我们认识到的复杂,已经影响到了身心健康。以英国为例,16%的人日常生活受到名人的过度影响,10%的人对名人有一种“强烈的”感情,1%的人“名人崇拜综合症”症状严重。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每天要在聊天室里泡16个小时,为的是和网友谈论流行组合“男孩地带”和“西城男孩”。她带着8个月的身孕排了7小时队,就为了能和“西城男孩”见上一面。她说这很值,因为当她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歌星递给她了一瓶水;她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歌星,生活该如何继续。
另一位28岁的电气工程师凯瑟琳·希克斯为她追捧的“男孩地带”保留了6年的剪报和70盒演唱会的录像带,如今剪报已经泛黄。她对“西城男孩”的热情更为高涨,看了17场“西城男孩”的演唱会,买门票共花3000英镑。最近,她的热情又有转移,爱上了真实秀《名气奥斯卡》的获奖者。
麦卡契恩和马特比认为,“名人”是人类社会几千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却是在近些年才有了突变,已到了批量生产的地步。在西方,通过广告、传媒、时尚业、互联网以及其他数不清的行业,平均每天为受众制造数百位名人。人们对这些名人的情况怀有极强烈的窥探心理,使得名人八卦杂志市场需求旺盛,以至于一个帕帕拉齐最近因为拍到黛米·摩尔和她小男友的照片,一张片子就卖得了7万英镑的好价钱。
现在的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关心政治,宗教和政治领袖丧失了号召力,贝克汉姆等名人取代他们走上了神坛。可是现在的名人们,宣扬的却是粗俗的名人文化。比赛成绩并不顶尖的网球明星安娜·库尔尼柯娃说:“我漂亮、有名、性感,在这个世界上我能有很多男人。”在拳王泰森的示范下,他的“粉丝”们(Fans)离婚率高于平均水平。
由于对名人文化的迷恋,“粉丝”们表现出焦虑和人格紊乱,不惜改变自己的社会生活和角色,跟在自己选择的名人后面行事,导致极端行为。在美国和英国,常有“粉丝”带着偶像的照片去做整容手术。一位苏格兰演员把自己整得像皮尔斯·布鲁斯南,宣称自己现在说话、走路越来越像007。好莱坞贝弗利山的整容医生尼古拉斯·丘基,用刀子把很多加州人变成了猫王、雪儿、迈克尔·杰克逊,但他却并不认可其客户们的做法。他说:“我不得不劝说很多人打消整容的念头,因为我不觉得整容对他们有好处,也不希望他们的生活受名人崇拜的摆布。”
美国佛罗里达DeVry大学的麦卡契恩在研究时发现,数量众多的“粉丝”说,为了接近或保护他们的偶像,他们随时准备着做违法的事。她为此非常不安。在莱斯特大学的马特比看来,“名人崇拜综合症”的患者才不会反省呢,“身处名人文化中的人对社会、他人毫不关心,也不考虑自己日复一日的行为中有什么错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