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峰&小饭:等待文学的荣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蒋峰
范继祖
蒋峰和小饭都是“新概念”出来的作家。出生于1982年的小饭大名叫范继祖,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大四学生,马上走向社会。比他小一岁的蒋峰出生于吉林,考上中国防卫科技学院,读了一年后退学,从此过上流浪生活。他刚从广州“漂泊”到了上海,暂时寄居在小饭那里。
蒋峰和小饭最近各有一件高兴事:蒋峰的长篇小说《维以不永伤》刚刚出版,在出版社为其提供的宣传上很郑重地说,“这篇长篇小说它已经不属于青春文学的范畴,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严肃的作品。”小饭则出现在一本据说是代表了目前“80后”最高写作水平的书——《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他所喜欢的作家马原担任主编,“这些人的认可对我很重要,至少让我找到内心的支点,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小饭的经历是一个传统的文学青年的路子:初中时便在“作文报”上发表了十几篇作文,虽然没有稿酬,但经常从编辑部发来的样报和赠书已足以让他在同学面前赚足面子,后来,混成高中文学社的小官,也写了有点像《幻城》那样的幻想小说,虚构了类似名为“撒也”的水果,但同学看不懂。在这一点上,小饭不得不承认郭敬明是有运气的,不是所有的人写了那样的“魔幻小说”都能成功。高考时,为了想和文科靠得近一些,理科生的小饭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哲学系。
在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上拿了一等奖的蒋峰则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参加“新概念”是为了获得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初中二年级那年,语文老师在讲课时提到诺贝尔奖,老师说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科学方面的奖项是因为技术或设备太过落后,惟一不需要靠这些方面得奖的,只有诺贝尔文学奖。当然,现在的蒋峰不太好意思这么正经地讲一个梦想,但看得出,当初就是这番话在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心里埋下一颗神圣的种子。也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地看书,“而且都是把小说拆开来看——看他是怎么讲一个故事的,怎么推进的”。蒋峰现在被评价为“模仿西方最成功的一位作家”。
蒋峰当年参加“新概念”大赛的作文也是一个少年关于写作的梦想,尽管文中屡屡提及的文学大师和引用的作品多少有些炫耀其阅读的嫌疑,但和一大堆弥漫着“忧伤”、“忧郁”的少年文学相比,老练深沉得有些卓尔不群,难怪当年的评委、北大学者曹文轩也说,“他对文学的了解与理解使人感到惊讶”。“一个高中生有如此文字,对文学有如此广度的把握和有如此深度的理解。不易。”
小饭一度几乎被视为王小波的“门下走狗”之一,他承认,在写作上,他刻意模仿过。如今王小波已是过去式了,小饭说自己又换了好几个偶像,从王小波到余华、苏童、残雪。五一期间小饭到北京,见到了作家残雪。这样的事情无论在小饭还是蒋峰那里都具有极为庄重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成人的文学世界对他们的注目和认可。
“对我而言,文学至少是件严肃的事。”小饭说。小饭承认,郭敬明的成功对他心理上有影响,他有些自嘲地说,如果会写畅销书的话,早就先写出来赚钱了。小饭曾经激烈地批评过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青春作家”,但这次他没有再评论什么,只是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能获得文学奖项,惟此,才能更正外界对“80年代后”作家只会写些没有深度的“青春文学”的成见。
《萌芽》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叫《谁来收养蒋峰?》,文中说蒋峰是“一候鸟带来的种子,落在哪,就在哪开花,落在广州,就在广州发芽”。目前,没有固定生活来源、居无定所的蒋峰,被外界赋予了一种为了文学即便穷困潦倒而不向商业低头的悲壮味道,而这个21岁的大男孩极力用戏谑的态度化解自己无意塑造的“圣徒”形象,“只要我快乐,我想写,这就够了。”他说,“我会一直写作,以等待荣誉的到来。”
如果非要把“80年代”后的作家进行分类,蒋峰和小饭无疑被视作一类。他俩身上共同的标签是“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