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少帅上任,交通银行争上市先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谢衡)

报道:少帅上任,交通银行争上市先机0

交通银行的重组改制,将对整个中国银行业正在进行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图为2003年圣诞节之际,南京交通银行推出了圣诞购物刷卡消费新举措  

先行者步伐迟滞

在中国银行业,交通银行的身世背景不可谓不特殊。它始建于1908年,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1949年以后,除香港分行仍继续营业外,交通银行国内业务分别并入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1986年交通银行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经国务院批准重建,1987年正式对外营业,成为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除作为产权制度的试点外,在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路径上,交通银行也曾被管理层寄予先行者的厚望。1999年,财政部从世界银行获得由当时的欧共体出资的150万美元赠款,人民银行推荐交行为惟一的受援银行。这笔资金被用于聘请国际著名会计师行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帮助交行改进信贷流程。

2000年,普华永道开始对交行的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工具作全面摸底调查。同年,交行就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国务院也有意让交行实践“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这一模式,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探路。

但是,四年过去,曾与交行同一批甚至更晚申请上市的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等,都已经先后登陆资本市场;中银香港也发行了H股;而今年初,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各接受国家注资225亿美元,上市进程紧锣密鼓。而曾经的先行者,交通银行却看上去无所作为。

“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其他股份制银行与交通银行不可同日而语,交行是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国第五大银行,这样规模的银行改造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说。

中国银监会官员更向记者强调了交通银行特殊的股权背景,“与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所不同,交通银行是中央财政持股,而一般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持股。交通银行国有股比例很高,对这样的银行进行改革,管理层还是很谨慎,不会操之过急”。

据记者了解,实际上交通银行不仅股权结构特殊,而且非常复杂。在交通银行成立之初,其相当一部分分支行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企业等单位共同出资,而且这样的分支行具有自主决策的权力。这样的模式虽然使交通银行的规模迅速扩大,却让内部管理机制混乱,所有者缺失,风险更难以控制。今天看来,金融专家会说,交行当初的模式违背了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从1993年起交行总行开始回收各分支行的股权。但时至今日,历史问题依然拖累,包括遗留下来的大量显性或隐性的不良资产。

“对交行的管理政策、制度流程,以及资产状况全面摸底调查,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程。”一位曾经参与过普华永道对交行进行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士对记者说,“我们经常被搞得焦头烂额。”

“交通银行虽然是一家股份制银行,但在没重组改制之前,它有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问题。在管理模式、资产质量、风险内控、公司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并无二致。”高盛(Goldman Sachs & Co.)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对记者说。高盛从2002年起开始担任交通银行重组的财务顾问。胡祖六已由高盛(亚洲)研究部主管转为中国业务的主管,但他更愿意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谈论中国正在进行的银行业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毕竟交通银行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没有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大,对交行进行的重组也就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他说。

伍永刚认为,造成交通银行迟迟不能上市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交行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而资本充足率又太低。不良资产比例和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上市的两项最关键的硬指标。

外资收购 社保基金入股

报道:少帅上任,交通银行争上市先机1

胡祖六  

一般说,商业银行要想实现上市,在充分计提坏账准备金之后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以上;不良资产比例起码要降到10%以下,要想真正顺利实现上市则应该降到6%以下。

记者查阅了交通银行最新公布的200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报告期末,本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为7.41%;截止报告期末,境内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94.79亿元,占比13.31%,比上年下降6.35个百分点。”但该资本充足率是在未计提足额坏账准备金之后得到的。年报还显示,交通银行2003年末不良贷款为694.79亿元,而拨备仅为94.04亿元,其中针对不良贷款的专项拨备仅为13亿元。金融行业分析师认为,在补提不良贷款专项拨备之后,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该只有4%左右。

这两项关键指标,显然与上市要求相去甚远。补充资本金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就成了交行上市要解决的最现实问题。

记者在交通银行2003年年报中还看到,在报告期内,第一大股东财政部增持股份1198617555股。由此,财政部占交行股权比例从2002年末的23.74%提高到了29.08%。 吸引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也被认为是交通银行快速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实际上,关于交通银行吸引外资入股的各种说法,在交行2000年提出上市计划之后就一直在业界流传。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1年7月间,有关主管部门就已经批准了交通银行吸引外资参股。当时,管理层批准交通银行在对现有股本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吸收15%的外资股本。为此,交行总行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此工作的办公室。当时,该行的有关负责人预测,整个吸收外资参股的工作有望在2002年完成。其时,交通银行的引进外资被认为是国家在国有银行融资政策上的一个新动向。但交行同样在引资路上步履蹒跚。

对于交通银行可能引进的合作伙伴,先是花旗,后是渣打;最近,汇丰银行将最终成为交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的消息又在业界流传。市场一直有消息称,汇丰银行可能以10亿美元为代价,购入交通银行约20%的股份。

汇丰目前在中国大陆仅有9家全资分行,而中国法律规定外资银行每年仅能新增一家分行。按照这个规定,汇丰银行若想自己建立一个覆盖中国主要大中城市的网络,恐怕需要200年以上的时间。2002年,汇丰在华业务产生了1900万美元左右的盈利,但与整个集团96.5亿美元的税前盈利相比,这一数字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汇丰银行中国业务总裁叶迪奇(Dicky Yip)今年就表示,汇丰有兴趣在中国完成一笔大规模收购交易。但是,近日汇丰银行行政总裁邵铭高对外界表示,汇丰手头并没有很清晰的在华并购对象清单,且汇丰把“自身发展”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他本人并不认为汇丰必须通过入股某家中资银行来壮大在华业务规模,并否认汇丰可能于近期入股交通银行。

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又听到了摩根大通银行对入股交通银行也很有兴趣的说法。 “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较,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对外资更有吸引力。特别是交通银行,规模比较适中,大股东财政部的地位特殊,再次注资后也显示了财政部改善交通银行资产质量的决心。这些都对外资有很大的吸引力。”伍永刚说,“此外,交通银行股权结构非常分散。外资进来后,很容易成为第二大股东。”

交通银行的年报显示,交行的前十大股东,除了财政部拥有29.08%的股份外,其余股东持股比例不足4%。“理论上说,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能够使外资在进入后,比较容易获得话语权。”胡祖六说。

按照现行规定,中国银监会允许单个外资金融机构最多购买中资银行20%的股权,外资总体入股不得超过25%。

但伍永刚认为,外资入股交通银行想一步就取得20%的股权恐怕不太可能,因为太接近财政部持股数量。“交通银行是中国第五大银行,拥有相当数量的高端客户,对于这样规模的银行,在外资入股问题上,管理层会相当谨慎。”他说。而银监会的有关官员也对记者表达了监管层的谨慎态度,他说外资银行在交通银行拥有股份的比例不可能很高。

“吸引战略投资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非常好的思路,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一些困难。在外资只能拥有少数股权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对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内控机制、风险管理等产生实质性影响。这是一个矛盾。”胡祖六对记者说,“对于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后,可能取得的改革成果不能太盲目乐观。虽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资银行进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具体投资上,外资银行还是很谨慎的。”

一位了解该交易情况的投资银行家告诉记者,虽然交通银行的引资,已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但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战略投资者并没有最后敲定。“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交通银行和外方还存在分歧。比如在政府注资、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有关管理部门和交通银行现时的做法,与战略投资者的期望还有相当距离。”他说。

胡祖六认为,中资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并不是为了获得资金。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政府可以注资。与政府几百个亿的注资相比,外资入股带来的那一点资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打算进行海外上市的中国各银行都在寻求外国的战略伙伴,以便获得技术和专业管理知识。如果外国银行愿意投资购买这些银行的股权,那么中国银行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任务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引资是中国银行改革系统性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能引入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将大大提高交通银行整个重组改革、顺利上市的成功率。”胡祖六说。

实际上,财政部等有关主管部门和交通银行也正在寻求突破。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社保基金将入股交通银行。国务院将特批社保基金投资于交通银行,入股金额预计约为100亿到110亿元。同时,为尽快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交通银行正在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出售不良资产一事展开实质性谈判,交通银行计划对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售200亿可疑类贷款。除此之外,交通银行负责人还公开表示,交行今年将发行金额相当100亿元至20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权,以补充资本金。

报道:少帅上任,交通银行争上市先机2

张建国  

报道:少帅上任,交通银行争上市先机3

蒋超良  

胡祖六认为,经过几年来的重组改制,交通银行引资的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交行进行的改革有望非常成功。交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为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以及吸引外资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和突破,为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起着参照蓝本的作用,对于整个中国银行业进行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起用少帅

具有标志意义的交通银行重组改制工作正进行到关键时刻,交通银行高层人事变动,该行发布的新闻稿显示:“中央决定,蒋超良同志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建国同志任交通银行行长、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免去方诚国同志交通银行行长、副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免去殷介炎同志交通银行董事长职务;免去刘育长同志交通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职务。”

已于近日赴上海履新的交行董事长蒋超良,原任湖北省副省长,尚不满47岁。自2002年9月当选湖北省副省长、党组成员以来,蒋一直分管湖北省的金融、体改、市场监管,以及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工作。

蒋超良是一名有着21年金融从业经历的银行家,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等要职。1957年8月,蒋超良出生于湖南汨罗;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湖南财经学院;198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农业银行。在农行的15年里,蒋担任过综合计划部主任、国际业务部总经理等职。从1996年起,蒋超良进入人民银行系统,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司副司长,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和广州分行的行长、党组(委)书记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广州)分局局长。2000年6月至2002年9月,蒋超良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同时兼任办公厅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

“他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虽然很年轻就身居要职,但他身上没有官僚气息。”一位与蒋超良接近的人士对记者这样评价蒋,“同时他的工作经历又很完整,从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到地方政府。既做过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又从事过银行监管工作,还有在地方担任行政领导的经验。”

蒋超良的搭档——新行长张建国现年50岁,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金融系金融专业;2001年进入交通银行,担任交行分管国际部、海外部、电子银行部、外事部、科技部等部门的副行长。加盟交行前,张建国在工商银行国际业务部担任总经理,曾参与向工银亚洲注入工行香港分行等重大并购事项,其手下的外汇交易亦开展得有声有色。

胡祖六认为,新领导班子为交通银行正在进行的艰难的重组改制和引资工作,注入了新的能量和活力,“蒋的工作经历,使得他在政府部委中也有着很好的人脉关系,这对交通银行改制取得各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应该很有帮助”。

业界人士指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银行业正在进行的改革,为此投入巨额资本,表明了对银行业改革的决心。

“银行的高管人员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时间已经很紧迫的情况下,高管人员对改革措施的执行是否有效得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伍永刚说,“两位少帅的上任,在管理层看来,可能是提高交通银行改革成功、顺利上市的保险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记者了解,交通银行希望能够尽快完成前述一系列工作,赶在今年年底前上市。 此外,据悉高盛作为交通银行的重组顾问,为其重新设计了组织架构。再造后的交行组织架构具有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互相分离、互相制约的权力制衡机制。更关键的是,新的公司治理机制要求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长,行长等经营管理层由董事长聘任。

而交通银行作为由财政部控股的、国内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历届正副董事长、正副行长均由国务院直接任免。在交行改制上市的关键时期,由中央决定、董事会通过的新一届高管任免,就有了特殊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