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大众扩张中国版图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2004年4月20日,大众汽车集团董事副总裁、中国业务总负责人魏智博在德国德累斯顿的透明工厂宣布,中国款辉腾轿车正式投放中国市场
前一段时间一直酝酿的德国大众“中国总部”实际上已经悄然开张。
6月2日,大众汽车集团亚太总裁雷思能博士(Dr.Bernd Leissner)举行了一个小型午餐会,席间,雷思能博士透露:大众汽车集团日前重新调整集团中国业务结构,中国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 GroupChina)将取代原亚太区,行使地区总部职能,全新的执行管理委员会将直接向大众汽车集团全球董事会负责,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
记者了解到,4月份大众集团在亚太地区地区共销售汽车6.76万辆,增长7.2%,其中仅在中国就销售6.01万辆汽车。大众汽车集团将在中国进一步扩大投资的利益动机,仅从其销售数字看就可一目了然。据大众公开发布的信息,从2003年起到2008年,大众公司追加的投资将达到53亿欧元,届时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将达到160万辆。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变化意味着大众汽车集团的市场布局作出重要调整?
雷思能:是这样,德国大众已经把中国定位为非常重要的市场,为适应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德国大众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伙伴的合作。
三联生活周刊:能否透露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众汽车集团有哪些大动作?
雷思能:前不久温总理访问德国期间,出席了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两份重要合同的签字仪式,一个是关于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新增1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的协议,另一个是关于在上海浦东临港投资改扩建上海大众汽车五厂的联合声明。
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以前与上海和长春的合作形势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此次大众在中国的战略调整将增强大众在中国的集团优势,大众中国汽车集团将整合分散在上海和长春的技术开发资源以及全球采购网络。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新组建的中国大众汽车集团来了几位重量级的领军人物?
雷思能:中国大众汽车集团将总负责上海、长春以及将来可能在中国设立的其他工厂和企业,原来一直在德国总部的一些主要功能将直接下放给中国大众。为了增强大众中国的实力,大众总部还专门“增援”了两个重量级人物一一施罗德博士(Dr.Barthel Schroder)和柯鲁迪先生(Mr.Rudiger Koch)任执行副总裁,一个负责技术和研发,另一个负责中国大众的全球采购。原大众汽车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张绥新博士任执行副总裁,主管人力资源和公共事务。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中国总部”在哪个城市扎营?
雷思能:战略调整后的大众中国汽车集团总部依然设立在北京,总部将有300多名工作人员,拥有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绝对自主权,任何关于中国市场的产品开发、零部件采购、产品推广和销售都不再听命于德国总部。上海和长春共计1000多名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将直接服务于中国市场,同时这个大众中国汽车集团,还将捎带关注东南亚地区汽车市场的发展动态。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轿车在中国价格一直较高,重新整合资源后,价格能否降下来?
施罗德、柯鲁迪:大众品牌在全球一向以高质量、高品位赢得消费者信任,大众轿车使用的材料都是高质量的,所有轿车的安全性能和舒适性能都达到很高的标准,所以消费者在轿车养护和维修上没有太大的花费。遗憾的是,很多轿车消费者可能在几年以后才能发现大众轿车的真正价值,或者在购买第二辆轿车时才能意识到大众真正的价值。
张绥新:目前中国汽车还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每年增长40%以上的势头将会减弱,市场会进入到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这个时期,品牌的效应就会体现出来,这时人们会从原来的注重价格改变为注重品牌,实际会进入理性消费时期。所谓的品牌实际上是汽车公司之间综合势力的博弈,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时尚设计、售后服务、汽车信贷以及二手车价值等等都将影响汽车的消费。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大众一直在努力说服中国政府采纳柴油车的建议?
张绥新:因为柴油车比现在的汽油轿车更环保,可以直接降低30%的尾气排放,达到目前中国政府要求的欧洲二号标准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达到欧洲三号排放标准也没有任何技术困难。至于中国目前柴油质量不高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与中石化负责柴油的人交谈过,他们完全有能力解决柴油标准问题,即使进口也没有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市场需求,只要有需求,中石化可以在很短时间修建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