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看西看:伍德沃德是谁?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水门事件让鲍伯·伍德沃德成为媒体英雄
现在想想,当初在中国看《所有总统的人》这部讲“水门事件”的电影录像带的时候,更多注意到的是当年的金发帅哥罗伯特·雷德福。以我那时追星族的年纪,不注意他倒不对了。当然那部电影还有达斯廷·霍夫曼,正因《克莱默夫妇》而在中国知名。至于这两位大明星扮演的真实原型,我却连名字都没记住。事实上,我的英语程度远远不到能听懂原版电影的程度,而那个时候,盗版碟还没有蔚为成风,很少看到有字幕的带子,所以整个看得一知半解。好在水门事件太有名,所以稀里糊涂地看下去,实际上现在想来是除了帅哥并没有获得多少东西。
伍德沃德新书《进攻计划》
以至于到美国后,常常看到伍德沃德这,伍德沃德那,我却整个一个不知北:伍德沃德是谁?再仔细一看,却原来正是雷德福扮演的那个记者。因为水门事件,他的大名一点也不比雷德福差。32年前,他以《华盛顿邮报》一名专门跑社区版的无名小记,跟另一名小记伯恩斯坦一起(就是达斯廷·霍夫曼代表的那位),被分配去调查一家水门饭店的盗窃案。你可以想见华盛顿到处是政府大楼,那门里面的事情才是报纸关心的,街上邻里鸡鸣狗盗的事都是又副册版面的新闻,只配小记跑趟差而已。可是这趟差一跑就跑出了惊天动地,一定让当时的《邮报》负责白宫新闻的老记后悔不迭。
水门事件的结果就毋庸多言了。且说那两名小记,顿成媒体英雄,新闻界人见人羡,人人学习的榜样。这倒也不用多说了。我后来再注意到鲍伯·伍德沃德(Bob Woodward),觉得这人更难得的是,32年前暴得大名,掀动一场政坛风暴,接下来普利策奖,畅销书,好莱坞电影,不折不扣的功成名就。但是32年后,他还在《华盛顿邮报》,他还在做华府政治调查新闻,他还在一本一本写他的调查报告式的书。当然,今天的他已不是无名小记,他是美国政治调查记者第一人,指名采访谁华府各衙门没人敢拒,写出来的书十二之十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最新一本《进攻计划》(Plan of Attack),深挖布什政府决定攻打伊拉克的运作内幕,上榜时间甚至以分秒算。
可是居然,跟国内一家以政调闻名的报纸的一位记者聊,他也是一脸茫然,并问我,鲍伯·伍德沃德的英文名字怎么拼?
伍德沃德的名字在中国仍然如此陌生当然也不令人吃惊。水门事件毕竟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事情了,而且刚一开放的80年代是我们的美国梦时代,美国代表了“光荣与梦想”,水门事件这种丑闻容易丢失在我们当时的视角雷达之外。伍德沃德也不是以飞扬的文采记录“光荣与梦想”的那种记者。他的文字枯燥,平铺直叙,不值一谈。他的视角也很局限,做三十多年记者从没离开华盛顿,而且也不是高瞻远瞩地看美国,看华府,看白宫。他做的仍然是像让他出名的工作一样:走到幕后,展示政府的运作,甚至不作评论,结论留给别人去做。他几乎像是替首都各衙门收集档案的档案员,纸头字脑都给攒起来,只言片语都给记起来。说报纸新闻是历史的草稿,伍德沃德写的比草稿还草稿,恐怕以后都是留不住的。可是正是这份草,这份原始感,这份直接性,成了他的看家本领,而且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自有行家定论。让人想起的,是记忆中有些模糊的一条“语录”,好像是说世上无难事,怕就怕认真二字等等。
看到现在人们还在谈论《光荣与梦想》。也许,是关注一下像伍德沃德这样的美国新闻人的时候了。况且,他的名字早以进入美国新闻界的荣誉顶峰。
伍德沃德属于的美国新闻界的传统,在最近的CBS《60分钟Ⅱ》节目揭露美军虐俘案事件中再次得到展现。在对美军的行经感到愤怒,对美国的虚伪感到反感的同时,也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媒体对于政府监督的角色。
《60分钟Ⅱ》虐俘节目一推出,抢尽了所有的话题
《华盛顿邮报》,《60分钟》,都是美国老牌的报纸和电视节目,它们的地位,正因他们在重大事件时的选择与表现。前几年,《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格林厄姆女士出自传,也是很受瞩目的畅销书。为什么?除了《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之外,格林厄姆女士旗下的《新闻周刊》,跟政府打官司,得以登载五角大楼归档文件。在此之前,五角大楼常以军方文件为由,限制媒体对军界的监督。《新闻周刊》事件正是今日之《60分钟Ⅱ》得以在获得军方内部报告后,播出虐俘新闻的先声。事实上,《60分钟Ⅱ》获得材料后,照会五角大楼,被五角大楼恳求缓行播出,因此拖了两个星期。但是《60分钟Ⅱ》推迟两个星期,是给政府一个面子,也算让他们有时间准备应对,但播还是得播的。这中间的游戏规则,自是心照不宣。
伍德沃德的《进攻计划》出版,本来像他的多数新书一样,本来颇有风头,揭示了不少布什政府的运作内幕。可是,《60分钟Ⅱ》虐俘节目一推出,当然一下子抢尽所有话题,连大卫·拉特曼这样的轻松脱口秀都要请议员上节目表态。但是,伍德沃德的书中对政府高层的各种思维错位以及运作混乱的报道,实际上已经是美国政府与军方在伊拉克事件中表现出的各种失控的一个先声报道。4月号的《名利场》杂志,也以重头文章表现了同样题材。当然,5月份的杂志文章则是看《纽约客》——虐俘事件的首发平面媒体。《纽约客》的新闻以深度调查以及眼光独特知名,这次又是一次例证。
至于伍德沃德,可是已经又在展开新书的写作了。他在《华盛顿邮报》基本是挂个职称,自己爱写什么写什么,爱调查什么调查什么,爱采访谁采访谁,而且爱采访谁谁也不敢不应——《进攻计划》就是自总统起,白宫、国防部、国务院,一应人等75人接受他的采访。《华盛顿邮报》当然也不是白给伍德沃德一份薪水一个办公室,他的新书出版前几天,最有油水的内容由《邮报》独家刊登。
伍德沃德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参加越战,回来后进入《华盛顿邮报》,不久就是上面提到的,他被派去调查一起盗窃事件,盗窃发生在一家叫水门的饭店。他的政治态度不详,很少在其文章中透露。其文少文采也少情感,如果对谁有微辞了,那读者也真会相信那人够讨厌了——因为他很少直接说他不喜欢谁,而是让他的采访对象互相说,比如鲍威尔想诉苦说在布什政府中没有位置,受副总统挤压等等,想让世人知道,就找他。读者也一定知道,这话是真的,因为肯定是鲍威尔让副手透露给他的。伍德沃德的名字,是材料真实、渠道确切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