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准备金要抽经济过热的薪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郇丽)

报道:准备金要抽经济过热的薪0

央行的此次调整将影响金融机构的房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央行决定从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由现行的7%提高到7.5%,又一次关小了金融机信贷资金的“闸门”——金融机构将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左右。此举表明了央行誓为经济减速的决心。

此前的3月24日,央行宣布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将1年期内再贷款利率上调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加上2003年9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央行在短短的半年内已经是3次使用狠招。所以,有人猜测,央行下一步是不是该给银行存款加息了。

为了抑制投资过热,央行如此近乎疾风暴雨般地连出重拳,再争论经济是否过热好像已经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许多学者专家因此开始旁观。在他们看来,央行的每一招可能都不会有效果,既然这样,不如看看一个实际的结果到底怎样。

拧小信贷资金的水龙头

“央行此举,是要给靠银行信贷堆积起来的投资热降温。”一位人民银行人士对记者说,这表明最新的信贷扩张速度超出了央行认可的范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是最近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一个步骤。首要原因是今年信贷总量的增长大概比央行原先预计的要快10%~20%,采取一些适当调控措施,希望货币供应量、以及贷款的速度能适当稍微放慢一些。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钟伟对记者说:“央行在半年内连续3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说明了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紧张。”

经了解,今年以来,地方投资增速确实很快,有些地方甚至高达70﹪;金融机构信贷增长势头也较猛。截止到2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75098.44亿元,同比增长21.28%,增速惊人。而且,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物价上升趋势明显,通货膨胀压力仍在加大;部分

行业和地区仍存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表示:“物价上涨、投资过热与货币信贷过多直接相关,所以央行要运用数量型手段,而非价格型手段来调控,通过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进行限制。”

本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一次性减少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1100亿元,由于货币乘数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是1100亿元与当前货币乘数的积,这个数量可能比较庞大。央行通过这种调整,能使商业银行用于贷款的日常头寸相应减少;银根收紧,商业银行就不得不考虑对某些风险高、效益差的行业和项目终止贷款甚至退出。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0.5个百分点的调高,已经比去年8月份1个百分点的提高缓和了许多,去年1个百分点的调高就冻结了3000亿资金。”钟伟对记者说,他认为央行银根紧缩信号已非常明确,预料今后几年我国货币市场都将持续出现资金紧张局面。

相对于2003年9月21日那次调高准备金率,央行此次政策文本有个引人注目的新提法,就是信贷过快增长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这似乎点着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害。一般认为,信贷膨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从一季度数据看,投资增速虽然达到53%,但消费物价指数涨幅并非很高,这似乎为经济继续升温提供了理由。但是,央行敏锐地觉察到,中国已经出现“资产价格泡沫”之迹象。日本经济沦为陷阱,银行坏账是祸首,而当年东京房地产的总价值超过加拿大全国总资产的价值即是陷阱来临的表征。

但在记者向经济学家吴晓球讨问“资产价格泡沫”怎样理解时,他却表示不能与此苟同:“背离内在价值叫泡沫,这个泡沫无法理解。”

央行有点过度紧张?

央行认为,当前,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问题,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为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投资过快增长,不仅带动了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也促使投资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大了价格全面上涨的压力。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正是造成投资迅猛增长的主要动因。

为整顿过度投资,银监会已在今年2月份发出清查令,对银行信贷资金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投资进行专项检查。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些行业过度投资中的很大部分资金来源是依靠银行贷款,有的达到60%,现在要从源头上控制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而央行适逢此时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该也是这种整顿行动的延续。

“我并不认为央行再次调高0.5个百分点可能会收到预想的绩效。”在钟伟看来,央行有点过度紧张,“首先,央行对投资过热的判断有些一厢情愿,它并不能代替各政府部门,不能代表民资,更不可能代表外资。”

钟伟介绍说,因为今年一季度的信贷8600亿超过了原定6500亿的目标,所以认为现在投资过热了。但是,央行在制定6500亿这个目标的时候本身是否就过于理想化?说经济过热,今年第一季度钢铁的效益是最好的;说汽车投资过热,老外也不买账。尤其是在目前,民资和外资已经占产业投资的半壁江山,央行的这种宏观调控似乎不具备给经济减速的威力。另一方面,作为单一的职能部门,央行的宏观调控难度在加大。譬如,人民银行要收紧银根,农村信用社还要把小额贷款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条条块块的分割,不协调,对宏观政策调控的最终绩效都是不确定因素。

“央行总是在担心两个问题,一是产能过剩,二是通货膨胀。在目前,民营资本好不容易可以进入高端产品领域,钢铁行业难免有蜂拥而入的现象,但如果是私人投资,产能过不过剩不需要央行调控。对于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不升值,怎么会不输入一定的通货膨胀呢?所以,央行也是两害相权,择其轻。”钟伟说。

在热还是不热的问题上,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袁钢明也比较认同钟伟的看法。袁钢明认为,现在的宏观经济热度适当,更大的风险不是过热,而是过分、过早、过强地打压宏观经济而导致经济下滑。我们已经错过了两次经济发展的好时机,不能再错过现在的增长时机了。

另外,海外投资银行对中国央行的此项调控措施可能达到的实施效果也持谨慎态度。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过热的势头并未降下来,反而有更多的投资项目继续开工,投资者不管紧缩的政策,希望搭上末班车。所以,现在很难将固定资产投资从年增长50%以上降至10%~12%。

看来,央行一再通过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过剩的问题,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仍不容忽视,中国仍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系统来控制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报道:准备金要抽经济过热的薪1

提高利率会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总消费和总需求  

加息,央行的第三板斧?

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是目前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今年以来,为抑制投资过热,央行几乎将这些工具用了个遍。通过多管齐下的调控措施,贷款增速确实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但如果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央行下一次能祭出的法宝将会是什么?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大用表示,提高存款准备率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快增长。要控制通胀,不排除利率政策的使用。目前经济已经有一些过热,如果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应该相机推出加息政策。

经济学家易宪容也认为,要控制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过热,防止通胀,下一步惟一的出路就是加息。他说:“如果未来几个月的通胀的压力还继续加大,那么应该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就采取加息这一措施。”

但是,利率调整是最猛的,基础利率一调,整个国民经济都将受影响。也就是说,利率手段不能轻易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观察此次调整准备金率的市场反应。

“这次准备金率调高0.5个百分点可能会是个无效调控。无效调控会有两个结果:一是,减速不成的情况下,动用其他职能部门强行刹车。但是,宏观经济的运行都有自身内部的力量遵循,强行刹车也是个问题。二是,继续调高准备金率,或者加息,但是,加息是不能轻易动的。”钟伟对记者断言。

在近期较强的加息预期下,央行迟迟压住加息这张牌,转而采用短期利率调控手段,就是为了避免踩“急刹车”,避免对经济造成太大的影响。提高利率会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总消费和总需求。

在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向东北、农村、西部和第三产业倾斜的情况下,在住房、汽车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对象的时候,提高利率会使消费需求规模萎缩。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则只会直接影响上游产品的价格,对消费需求影响较为间接。

央行不轻易提高利率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进一步加大本外币之间的利差,加剧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套利活动,从而造成国内基础货币的进一步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

到底会否加息?周小川曾公开表示,要观察一段时间,还没有到加息的时候。时候的期限是多少?或者“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加息之后的效能又会怎样,故而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