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广州孤独“申亚”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报道:广州孤独“申亚”0

正在进入申亚冲刺的广州,忽然失去了所有竞争对手  

韩国、安曼、吉隆坡相继放弃

报道:广州孤独“申亚”1

2002年世界杯和同年釜山亚运会之后,韩国拥有了很多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  

今年1月5日,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在总部科威特城宣布,他们已经收到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约旦、韩国等四国奥委会的来信,信中都表达了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意向。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事情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3月24日,韩国奥委会给亚奥理事会去函,韩国体育官员说:“很多政府和体育界人士都认为,2002年亚运会刚刚在韩国釜山举行过,因此没有必要再次申办2010年的亚运会。”明确撤回了在去年12月递交的有关主办第16届亚运会的申请。

务实的韩国体育协会的官员们认识到,申办亚运会,势必又要兴建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为此会投入巨大。2002年世界杯和同年釜山亚运会之后,韩国拥有了很多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现在,这些场馆正面临着赛后利用和开发等诸多实际问题,韩国体育界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利用好它们,而不是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增建新的”。

进入3月,广州变着花样造势,安曼却无动静,报纸没有相关报道,市民们根本不知道安曼要申亚。据说,安曼曾在1999年举办过第九届泛阿拉伯运动会。那一次约旦是承受着极大的财政负担,经过举国上下的努力,运动会的组织工作才得以完成。

安曼最后几乎不声不响地就退出了申亚。或许,最初约旦的申亚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很快就消逝了。

4月14日,马来西亚新一届政府首次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吉隆坡申亚,会议也否决了吉隆坡的第二次申亚计划。随后,青年和体育部长阿扎利纳宣布:马来西亚放弃申办2010年亚运会。没有谁描述过阿扎利纳在吉隆坡宣布放弃时的表情,但据说马来西亚奥委会秘书长谢国骥和的情绪很是低落,他表示“对政府的决定感到沮丧和遗感”。谢国骥也曾公开表示,“亚奥理事会定下的主办亚运会条件太过严苛,要求主办城市付5000万美元,其中1500万美元用于亚奥理事会宣传费用。”据谢国骥介绍,“上述5000万美元尚未包括基建费,如体育场的经费等,这对任何一个主办城市或国家来说,财务上都会感觉相当吃力。”

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弃权的原因是由于承办亚运会的费用太高。体育部长阿扎利纳具体解释说,根据亚奥理事会估计,举办2010年亚运会的费用高达13亿林吉特(3.8林吉特约合1美元),“大选刚结束,巴达维总理和新内阁成员都认为,应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国内的青年及体育活动上,以协助塑造一个团结的马来西亚社会”。

广州申亚“内幕”

九运会给广州带来巨变,尝到了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甜头”,广州市人大代表因此首次提出了建议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提案。

2002年釜山亚运会期间,广州市部分人大代表再次建议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或者2009年东亚运动会,以及在本世纪中叶申办奥运会。

市人大常委会将提案转到了市体育局。接到这个“妙传”的市体育局迅速与省、市有关部门作了沟通,申亚的想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广州市申亚的前期工作也在马不停蹄。2002年底,广州市体育局党委立即成立了由局长刘江南任组长的“申办工作小组”,申办亚运的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广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向国家体育总局递交申办2010年亚运会报告的城市。

广州申亚可谓用心良苦。随着广州申亚进入实质阶段,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也通过一切外交手段,向亚奥理事会成员宣传游说。短短几个月,副省长许德立带队的申亚体育代表团出访马来西亚、印尼、印度、菲律宾、孟加拉、马尔代夫、科威特、沙特、卡塔尔、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会见了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及10国的奥委会委员。还利用参加亚非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执委会、东亚地区奥委会论坛、南亚运动会等机会,想方设法分别与越南、老挝、新加坡、不丹、斯里兰卡等19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数十名奥委会官员交流。

广州申亚可谓精益求精。3月的最后一天,广东申亚代表团赴科威特亚奥理事会总部,他们带去了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完美的《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报告书》,这份英文版的申办报告详尽回答了亚奥理事会提出的包括市场开发在内的23个问题。

广州申亚可谓全民动员。当地媒体多次报道广州市民热切支持申亚的举动。“不到10天,亚申委共收到了1233条(套)策划设计方案,其中承办亚运会的理念、口号和办会标准就多达748条(套),申亚标志485个。650多名参加者既有77岁的老人,也有七八岁的小学生,既有专业的设计人员,也有业余的爱好者,既有土生土长的广州市民,也有其他各省市区的热心人士……”

广州申亚可谓底气十足。大型的国际性体育盛会开支庞大,所以尽管章程规定,亚运会由一个城市主办,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是由城市与所在国家共同出资。据悉,广州市已经向国家承诺,如果申办成功,经费全部由广州自筹解决。

一个思维定势:运动会改变城市

尽管还有比举办大型运动会更为重要的事情,但“运动会改变城市”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尤其,在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这个印象又一次被放大。

“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是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是其他形式的大型国际性主题活动难以比拟的。凡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国际文化名城。”当这样一个因果被当成城市发展的某种逻辑关系时,广州申亚的动机也就不难理解。

“广州市先后举办了六运会、九运会,每一次举办运动会都使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6年广州为举办‘六运会’,建造了天河体育中心,其后,以天河体育中心为依托的周边开发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新中心地带,促进了金融、商贸、时尚住宅等迅速发展。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新体育馆的建成,为城市的辐射力和发展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广州方面说。

据说,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一份“中国城市竞争力”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4位的城市排序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和北京。现阶段的城市竞争中,北京并未处于领跑者的位置上。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将使得北京在未来几年的建设速度超过其他

城市。如果广州申办亚运会取得成功,将使广州以亚运会为契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广州作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持这种想法的广州人不在少数。

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最终能否如愿以偿?约旦奥委会秘书长塔巴拉在广州考察后留下了这样一席话:“吉隆坡的退出,给广州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为之前广州以吉隆坡为对手,现在广州要以自己为对手了。”言者无心,但对听者而言,他留下的是广州的一个悬念。

广州的“孤独”申亚,此情此景很像1978年美国洛杉矶孤身申办第23届奥运会。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严重超支留下了巨大亏空后,这之后谁还敢问津奥运会的主办权?洛杉矶就是这样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获得了主办权。尴尬却成就了彼得·尤伯罗斯,他出任奥运组委会主席后,把奥运的机会发挥到了极致,第一次从举办奥运会中赚到了大钱,他和洛杉矶一起成了运动会最大的赢家。

但愿广州和洛杉矶有同样的结局。

报道:广州孤独“申亚”2

4月15日上午,亚奥理事会申办考察评估团对广州申亚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链接

历次亚运会举办国

第一届亚运会:1951年3月4日在印度新德里

(New Delhi)举行。

第二届亚运会:1954年5月1日在菲律宾马尼

拉(Manila)举行。

第三届亚运会:1958年5月24日在日本东京

(Tokyo)举行。

第四届亚运会:1962年8月24日在印度尼

西亚雅加达(Djakarta)举行。

第五届亚运会:1966年12月9日在泰国曼谷

(Bangkok)举行。

第六届亚运会:1970年12月9日在泰国曼谷

(Bangkok)举行。

第七届亚运会:1974年9月1日在伊朗德黑兰

(Tehran)举行。

第八届亚运会:1978年12月9日在泰国曼谷

(Bangkok)举行。

第九届亚运会:1982年11月19日在印度新

德里(New Delhi)举行。

第十届亚运会:1986年9月20日在韩国汉

城(Seoul)举行。

第十一届亚运会:1990年9月22日在中国北京

(Beijing)举行。

第十二届亚运会:1994年10月2日在日本

广岛(Hiroshima)举行。

第十三届亚运会:1998年12月6日在泰国曼谷

(Bangkok)举行。

第十四届亚运会:2002年在韩国釜山

(Busan)举行。

第十五届亚运会:2006年将在卡塔尔首都多

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