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朗讯中国的本地化陷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蓁 朱文轶)
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朗讯全球第二大市场
位于东方广场的朗讯(中国)公司总部办公区的平静并没有被任何意外所打断。谁来就任刚刚空出来的4个位子还未确定,朗讯宣布在任命新的中国区总裁之前,该地区业务将由朗讯的全球销售部门总裁罗伯特·沃斯勒负责。
朗讯(中国)内部人士说,此次事件不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实质性的影响,“我们仍然隔三差五就会得到大宗采购合同”。正是这些雪片般的订单让中国一跃成为朗讯在全球居于第二位的大市场,仅次于朗讯在美国的业务。根据朗讯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业务收入对该公司2003财政年度收入的贡献达11%。根据朗讯的报告,2003年除了美国和中国以外,朗讯在其他各地区的营收都没有达到总营收的10%,其中美国区的营收占到其总营收的60%。但这并不影响4月9日戚道协、关赫德等四名高层的集体下台。因为他们被查出“在企业运营中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朗讯和关赫德们面对的,是中国崛起最为迅猛的产业领域之一。“他们出事很大程度上是和电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有关,如何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让买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商务决定无疑是一条捷径。”一位熟悉电信设备采购市场的人士说,从朗讯中国几位“翻船”高层的职位来看,为推销公司产品而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几乎是惟一合理的解释。“作为职业经理人,戚道协、关赫德等人更比外界知道操守的重要性。”这位人士说,但面对公司利益和职业操守之间的选择,你很难说选择前者是错误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朗讯这次发生的事件可能正是“本地化”中潜藏的阴暗一面。
他说:“跨国公司往往对在中国行贿、回扣和腐败持相当放任的态度。他们将此视为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市场目前所处的是一个急剧变革的状态,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之后,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行为习惯和约束规范都尚未成型的场景。即使在国外有着严格传统和规范的企业,在中国要想赢得市场,也很难不妥协。“因为大家都在做。”
“做”的方法很多,另一外企财务员工许文(化名)具体解释说,一类是对公司合作对象的项目决策人示好,或者通过政府官员施压。据说,可以称为行贿的方式,包括开列“项目服务费”、“技术咨询费”等账目,或者用签小额合同的方式移支,或者零售公司用支票来换现金等方式。“国家的税务部门是查不出来的。”除了这些“行贿”之外,还有组织商务培训、考察、为客户的其他商业活动提供便利等等途径,这些公关手段异常灵活,而且完全无法用现有国内法律条款来约束。另一类则是给对方公司提供额外利益,更近似于不正当竞争的概念,这一销售方式在交易账目记录上是不符合管理程序的。“当中国的传统人情商业文化在激烈和无序的竞争中被异化成为了某些企业和某些政府官员不成文的行规,外国企业在本地化进程中就无法避开这进退两难的陷阱。”
在目前朗讯的事件尚未明朗化之际,当记者试图就所谓这种“灰色”的生存状态采访一些著名大型跨国公司和它们的代表时,他们纷纷表态,他们没有过这种行为。“我们不了解有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的业务都是秉承法律的要求,严格遵守各种规定。”
但是有分析人士指出,朗讯事件,不会是单独的个案,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美国法律、中国反腐
曝光出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化”中的阴暗面的,是美国的一部反贪法律:《反海外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FCPA),1977年开始在美国实施,最近的修订是在1998年。这部法律包括了反行贿,对账目和记录的规范等(Anti-Bribery and Books&Records Provisions of the 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针对的是海外公共机构及其雇员。
法案规定,美国公司有责任保证其海外下属公司妥善保存详细的财务报表和记录,并建立和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即使海外下属公司在母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不适当的财务档案管理,母公司也不能免责。
违反《反海外腐败法》的公司最高可能被课以达200万美元的罚款,违法的美国公民将被处以最高达10万美元的罚金并最高被判入狱5年。此外,这些公司或个人可能面临民事处罚。
而同时,如果在中国的违法行为属实,按照属地法原则,中国的《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的相关法条,也可以作为追究相关行为责任的法律依据。
朗讯前一段频频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公司也不得不提高警觉。这次的问题,正是在朗讯总部主动依照《反海外腐败法》,对23个海外公司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现的,事发之后,又主动向美国司法部和SEC汇报。
而据《通信产业报》的说法,几个月前,朗讯(中国)对其内部全体员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培训,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告诫员工在进行销售等相关活动时应遵守朗讯全球的相关商务政策。据称,那是一次“相当严格的、带有强制性”的培训,而“反腐”则是其中一个主要“课程”。
去年夏天美国司法部和SEC就朗讯以馈赠金钱、礼品及其他措施拉拢一名沙特官员,嫌违反:FCPA而对朗讯公司的沙特阿拉伯业务进行了调查。而今年3月份,朗讯又被SEC查出2002年有账目问题,而遭到罚款2500万美元。
显然,如今占到总公司全部营收的11%的朗讯(中国)出现了问题,去年年末两个季度才刚刚开始盈利的朗讯,不得不痛下决心。
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小灵通和CDMA设备提供商
背景
朗讯在中国
朗讯科技公司前身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AT&T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电信市场。而后朗讯继承了AT&T在华的电信合资
企业。目前,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小灵通和CDMA设备提供商。
从2000年起,国际电信市场环境急剧恶化,朗讯的全球业务也面临危机。此前光纤网络系统的决策失误更直接导致了朗讯的全盘衰退。2001年1月,朗讯宣布宣布进行重整,到2002年,其员工总数已经从10.6万人裁减到5.5万人,三年内营运亏损共计300亿元,业务应收也在下滑,银行债务一度高达50亿美元,甚至传出将被阿尔卡特收购的传言。
然而,在全球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电信市场却仍处于持续的增长之中,2001年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朗讯全球第二大市场。朗讯(中国)与中国联通合作的CDMA网络项目大获成功,业务量增长高达50%,中国市场成为朗讯运营增长的动力,因而,朗讯(中国)在处于低谷的总公司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2000年10月1日,戚道协入主朗讯(中国)采取的重要措拖之一是管理“本地化”。在他的任内,一半以上的外籍经理,甚至包括许多港台地区的经理人都被调离,朗讯(中国)公司一级主管悉数由中国人担任,各大区的领导也全部换成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