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海外资本的中国幻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嘎湄)
中国经济腾飞促成了很多成功的海外投资者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有一位叫萨密娜·阿玛德(Sameena Ahmad)的女记者,在她最新的名为《面具背后》(Behind the Mask;)的报告中表达了如下观点:拥有13亿消费者的中国市场,诱惑了无数的海外公司前仆后继地来到中国,但中国带给他们的失望更多。这种情形有点像19
世纪40年代的一个英国作家的判断:“如果我们劝每个中国人加长他们的衬衣下摆一英尺,那么兰开夏的纺织机将昼夜不停地转动下去。”
16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衬衣下摆依然是那么长。而源源不断的海外投资者,却抱着一样的幻想来到了中国。在90年代,大约有3000亿美元的外国资本流人中国,光去年一年,就有500亿美元。这种幻想的现实基础无疑是偌大的中国市场。萨密娜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太过分散,难以接近,更重要的是地区和收入的差异使得群体之间呈现了迥然不同的特点。欠发达的交通、落后的物流以及无数的中介,化解了外国公司建立全国性销售网络的种种努力。而有时,即便是地区销售网的树立,也显得颇为艰难。至于实现效率,对于外国公司来说,就是更不可触及的遥远的梦了。
绝大多数外国人低估了中国商业环境的非理性特征,这是萨密娜为失败的海外投资者找到的第一个原因。官僚主义不单单体现在中央层面,也反应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斗争中间。萨密娜提到,“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当中央派人去调查非法盗版CD时,地方可以阻止调查
人员接近工厂。这个问题在承兑对WTO的允诺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央政府希望降低贸易障碍,提高竞争;而地方则害怕在自己的地盘上,出现失业和不稳定因素,拒绝合作。
在诸如汽车和技术等敏感工业领域,中央的立场又呈现了另外的姿态,希望能将市场份额更多地分给国内企业。萨密娜认为短视的中国把外国公司看成了“现金牛”(Cash Cow,亦做摇钱树)。
基于“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是海外公司在中国运作不顺的第二个原因。“关系”被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超市巨头家乐福无法从中央拿到开店的指标,但种种运作过程,还是使家乐福绕过政策,从地方手中取得了增开新店的许可。
绝大多数的公司必须应付持续的贿赂和失窃问题,海外公司无法对自己的中国合作伙伴产生信任。萨密娜说:“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公司开始放松自己的道德标准。”美国的一个高级领事官员甚至表示:“你很难让我相信,一个外国公司在中国能获得成功,并且同时能保持手脚干净。”
在中国做生意遭遇到的文化挑战,是海外公司的第三方面障碍。“中国人常常被感情驱动,而不去考虑商业原则,一些西方人称中国人有种族主义倾向。在《面具背后》中,萨密娜罗列各种外国商人对中国文化的的不适应,包括吃不惯的种种野食和喝不惯的类似“柴油”气味的
中国白酒。
这本名为《面具背后》的综合报告,最近刚刚由《经济学家》杂志社出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中国经济,《经济学家》有着“唱衰”的传统。早些年间,杂志的撰稿人约·斯图威尔(Joe studwell)做为《中国经济季刊》的总编辑,在中国居住了整整10年(1990年~2000年),专门报道中国的外资情况。约·斯图威尔出版了《中国梦——追寻地球上最后一个巨大未开发市场》一书,他对中国经济和外资前景充满了的悲观论和怀疑论。
从《面具背后》来看,对于要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它或许富有启示,并充满警示意味。但是作者将欧美大公司在中国投资失败,大部分归结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是站不住脚的。资本的本能便是追逐利润,投资意味着风险,投资的预期回报也有短、中、长期之分,这是资本运作的规律。萨密娜同意,很多海外公司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吸引来到了中国市场,这使得很多企业栽了跟头。
在中国市场上,有很多国外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中国经济腾飞促成了很多成功的海外投资者。但萨密娜认为,尽管有一些欧美投资者获得了成功,但能够在中国市场上持续赢利的并不多。为了避免在中国市场上赔掉曾经赚回来的钱,很多公司采取机会主义的做法。比如,GE看到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不高的回报,采取了削减投资的办法。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海外公司越来越谨慎的态度。
不难发现,海外舆论总是在看好和唱衰之间评说着中国经济。谁该为资本的失败负责,恐怕只有投资者自己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