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异归来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电影《向日葵》剧照
罗异(左)在《向日葵》开机仪式上
在中国影坛众多电影制片人之中,美国人罗异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异数。1996年,他初出江湖,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建立艺玛电影制作公司,打破了中国电影制片人靠预算和制作费之间的差价赚钱的惯例,开创了多渠道宣传发行电影,开发电影原声带等相关电影产品的“艺玛”模式,并以《爱情麻辣烫》投资300万元,票房3000万元的佳绩,证实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潜力。而他不按牌理出牌的大胆作风同样令当时的中国电影制作人瞠目:几部电影不但大胆起用了毫无名气的青年导演,甚至敢于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开机,边拍边找投资。因此,面对这个不远
万里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很多人将他等同于30年代上海滩的外国冒险家,称他为“中国电影的淘金者”。
2001年,罗异合约期满离开了艺玛。2004年,消失了两年的他,和张扬再度合作新片《向日葵》,重新在中国影坛露面。就在他消失的这两年里,中国电影发生了转折性的改革,而中国电影市场的局面也在瞬息万变。物非人是,我们有理由发出种种疑问:罗异+张扬是否依然是可以和冯小刚+葛优媲美的票房黄金搭档?告别了“艺玛”模式后,他是否还会为中国影坛带来新鲜的空气?而面对这些疑问,罗异依然自信。在采访中,他断言:《向日葵》不可能赔钱。
三联生活周刊:《向日葵》开机以后,很多人把它称为你的复出之作。很多人在问,罗异这两年在做什么?
罗异:我是去年7月份回中国的。前两年都在海外找投资,摸渠道、发行,做了很多研究。我准备了两个项目计划,一个是《向日葵》,剧本写了两年;另一个是3000多万美元的题材,8月份即将开始拍。电影的筹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还有就是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命之作。
三联生活周刊:《向日葵》投资1200万元,用了陈冲;你刚才说你的下一个项目3000万,还是美元,这和艺玛公司之前小成本、走青年电影的路线完全不同。
罗异:这和市场原因有关。1996年做艺玛的时候,市场的情况是小成本的电影更好回收。但市场在变化,你得考虑更多的事情。当时市场其实比较良好,没有盗版DVD,VCD也不普及,做这个模式是可行的。但现在DVD才7元一张,电影票价比那时贵很多,市场没有完全调整过来,发行机制也不是很通畅。这种情况下你做小成本电影,仅仅盗版DVD对票房30%~40%的分流就会使你收不回成本。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自己也在发展,拓宽了很多渠道,和许多电影节有了联系,发行代理也认识得比较多,而且他们也开始信任我,所以可以去寻找更大的投资,更稳妥的保证,并且可以尝试新的合作模式。比如这次《向日葵》就是和中影公司合作的。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会用一种怎样的新模式去运作《向日葵》?
罗异:其实,很少美国电影的成本是靠国内市场回收的,基本上,国内市场加上海外市场,这才是美国电影成本回收的方式。利润则来自相关产品的开发。现在很多国内的制片人没有国外的渠道,因此要全靠国内市场收回,这是相当难的。这个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包括去做更大的电影,去做更大的公司。
具体到《向日葵》,我是从发行去找投资。国内谁来买电影的版权,它出多少钱;国外谁来买电影的版权,它出多少钱。这两块是不是够成本。加起来能超过保底,就有钱赚,反过来就亏了。目前《向日葵》的投资35%是国内的,65%是国外的。这种预先销售的模式对我、对投资商都是很好的,这保证了《向日葵》不可能赔钱。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而这种模式除了张艺谋和陈凯歌之外,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
三联生活周刊:那假如没有预先销售出去呢?
罗异:这确实是有难度的做法。我在写剧本的过程中承担着风险,因为前期策划的费用、剧本的费用都是我自己承担。
但我对这个剧本特别有信心,因为首先我很喜欢这个剧本,而且我和张扬也不是第一次合作,我对他有信心。张扬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很多海外的发行商发行过他的电影,他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功,比较好找投资,而且这种电影的路子很适合他,我把剧本翻成英文发给国外的电影发行公司,他们反响都很积极。另外在国外有一种通行的做法是可以拿着和大电影公司的合同向银行贷款,因为这说明我们是会拿到资金的,只不过资金还没到手。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作风一向都很大胆,据说你经常在开机的时候还不知道钱在哪儿,一边拍一边找投资。
罗异:其实是,我有点笨。忠告别人千万别这么做。我觉得一切事情都有风险,没有事先安排好的,一切都安全的电影。1亿美元和300万元的电影都一样。而且我和张扬都不愿意很早被投资方介入,不愿意在开始就被很多人干扰我们的想法。我自己胆子比较大,比较笨,比较爱赌。
三联生活周刊:有很多人认为你是电影领域里的冒险家、淘金者。
罗异:这个事情没那么浪漫。刚开始做电影很不顺利,我是个外国人,汉语也不会说,很多中国人有的背景我都没有,《爱情麻辣烫》也没有人愿意发行。但我还是在冲,因为艺玛是个小公司,小公司的危机感很重,不能说,失败了就下一回吧,没有下一回了。其实,现在想起来,如果第一次来的时候知道难度这么大,也许就放弃了。另外一点是当时我有了十多年的做唱片发行、宣传的经验。我认为人家不做的,不一定是错的,反而会是机会。所以我引进了海外的发行模式,给《爱情麻辣烫》出了电影原声带;当时情人节也不是档期,但我们开发了情人节档期。现在想起来,做电影,用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的新公司叫“命之作”,我很喜欢这个字眼,做电影就是玩命、拼命、要命。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罗异:其实国外像我这样的制片人有很多。美国在60年代、70年代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大的电影公司不会自己去开发题材,开发剧本,这个环节交给社会上的独立制片人去完成,由他们开发好了项目,包装后和电影公司联系,拿到投资后开始运作,最后再交给公司去做发行。也
就是说,制片人的作用体现在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是剧本要和导演沟通好,该说的前期都说过了,每一场戏给说透了。现场就要给导演绝对的自主权。后期的作用体现在剪片上,该怎样做才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电影拍完了看100遍,想想该怎么说,该怎么发行,在哪些地方做宣传,
在海外先发还是国内先发,电影节去不去,如果去,去哪些?这些都很重要。
中国现在独立制片人和单片许可权已经放开,以后像我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三联生活周刊:你对《向日葵》的票房怎么预计?你觉得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有多大?
罗异:《向日葵》的票房我不敢确认,因为我不是冯小刚。中国电影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比如《英雄》的国内票房收入有2亿人民币,而
且瞒报票房很严重,或许5个亿都有。冯小刚的电影有5000万元,《指环王》有1个亿。如果运作、发行、宣传都到位,这个票房还是一定在,
市场还在,看你怎么去分。现在全世界都在看中国,而中国目前所处的时期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