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28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静睿 困困 杨葵 麦子荞)

生命中不能重复之穷 

李静睿 图 谢峰

大概是王小波说过,在所有穷人当中,只有学生穷得最为理直气壮。王小波自己当学生的时候还能趁假期跟李银河到处去旅游,生活得这么小资,实在穷得不彻底。我记得看过一张他们的合影,拿着一大袋似乎是在美国某草原捡来的苹果,两个人都乐得不行。而我在学校里面买苹果一般不会超过四个,怕的就是一次消费太多。

我们这一班人,在大家都有钱的日子里,各类消费活动总是层出不穷:喝酒、吃饭、唱K,即使坐着聊天,也得去咖啡厅才觉得有话可说。然后很快开始万马齐喑,再没人组织任何集体活动,吃食堂三素一荤的盒饭,带个杯子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我就是在那里,看完了所有的亦舒,然后逢人便说:“我想要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很多的钱……”

我自己向人哭诉最穷的历史是大一的一个学期末,一直很想吃个柚子却始终未能如愿,每天经过水果摊都觉得很凄凉。系里的男生对此颇为不屑,据说他们那边,在那些景况不好的日子里,是连卫生纸的供应都有很大问题。有一次去参观男生宿舍,看见桌上一张家乐福的发票,消费金额4.6元,买的是一棵白菜、一些粉丝、一斤米,那天晚上,我就是在那里吃的白菜粉丝粥——加了一点点他一直没舍得吃的香肠。

大三以后,我们的穷越来越呈现出几近绝望的姿态。不知道为什么,大家的个人问题都解决得很不方便,全都不属于见面不花钱那种。就我个人来说,全盛时期曾隔一个星期就去一次北京,跟T86的列车员见面都要点头打招呼,至于对象在上海的、苏州的、无锡的,更是轻车熟路。大三下学期一个平凡的星期五,宿舍另外三人拿着书出门,告诉我今天的课可能会点名,而等我挣扎着起床去教室的时候,她们已经集体失踪,我愤而立刻冲去火车站。下周一,我们又从祖国各地赶回学校,开始互相哭穷,都觉得这日子是无论如何过不下去的了。

然而毕业在即,能穷的日子越来越少,不免让人焦急。煮粉丝那位,早就签了网易,据说过一年就能拿到股票期权,看看网易的股价,就知道他已经基本再无机会请女生吃白菜粉丝。我上个月一口气花光了三个月的生活费,用最后的两百块买了张票逃难来北京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现在元气稍复,准备杀回学校,好好把我的穷日子过完,至于水果摊上的柚子,就算每天只能想想,也是好的。

生活圆桌(283)0

酒劲 

困困

我跟A坐在ROYALS的角落里,面前是一壶像水缸那么大的鸡尾酒。但在我喝来,就像冰巧克力兑奶油。A说了些感触,我们在这一年,他妈的英语没长进,法律没学会,男人也丢了,还倒贴30万……30万我要买个房首付也出了……

显然酒劲上来了。她不住嘴地说下去:你知道吗,我曾经也是一香菇,纯洁的要命。后来那人跑到法国去了。我没过来的时候就想呀,我一到这边我就奔法国去,在那像个蕾丝内裤的铁塔下,猛然回首,是他,我立刻就跪下,我就向他求婚……可过来之后,就给忘了……你知道我怎么那么惦记他吗!那天就差那么一点儿啦,他突然问我,你是处女吗?恰好那天我是呀,就如实相告,结果丫就缩回去了,撂下一句话——我不想负责任!她继续滔滔不绝:其实国内有个不可心的人,说给我出50万,让我在这儿念个博士。我一听那敢情好,可一想,不能这么办呀。花了这50万就是签了卖身契。我要跟人跑了,他还不把我家房子给拆了?如果我刚把50万花完,就遇着个可心的人,那可如何是好?可是如果我就愣等着,等得年老色衰,也没遇着个可心的,这50万也早花在别的姑娘身上了,那可真是人财两空……唉,做女人真够矛盾的。

A还意犹未尽呢,她的本地男友应约而来。那是个清秀腼腆个头矮小一句中文也不会说的BBC。A抛了几个媚眼,空中象征性飞吻了一下,又把头转到我这边,继续说……由于语言的隐蔽性,她说得越发眉飞色舞肆无忌惮:“我现在跟着这人,也是件傻事。你看他长了张中国人的脸,可半句中文都不会说,我们平时说话有点障碍克服克服也就算了,可走在街上,我跟他说英文,后面听见的人还他妈的不骂我们装呀?而且

呀,英国人你也知道,跟爹妈吃个饭都得分开付账,我跟着他,什么都算的倍儿清楚,什么也没捞着……还有你看这人要个头没个头要长相没长相,要在国内我怎么也看不上他呀……我现在跟着他,图个什么劲呢?”我以为A要征询我意见呢,正准备试图回答一下,她自顾自地又说下去:“……还不是为了有个伴,不寂寞呗。”

之后在A的带领下,我们转场到一个卡拉OK聚会。与会人员,除了我跟A,只会两种语言:英语和粤语。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几个人说了两句,感觉英语聊天实在力不从心。A却交际花一样穿梭全场,跟每个人都说足3分钟,每说必笑,花枝乱颤。我看着她宽阔的腰肢,感觉这女人其实是融入这里的生活的,腰上那圈肉都英国式的挤在裤腰外,说不出有力还是无力地挂着。A总算转回我身边,突然对我说:这么多人,可就是觉得很寂寞。我以为她又要说出什么故事,她却坐下来,点了根烟,眼神空茫地望着热闹的场子,像突然被什么东西蒙住了似的有了种疏远感,她就这么沉默了。可能酒劲过去了。

老去的比尔们 

杨葵

早上打开电脑,我常去的那个下载网站发来通知,说是有《杀死比尔Ⅱ》的种子了。虽说明知道在美国这片子也要到4月16日才首映,我还是点开了那个链接。等待了4个多小时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一上午下载者的数量高居不下,而种子总是那么一两个。不是下完的人都没有BT精神,而是因为,这不过是又一个变态的骗局罢了。

关掉窗口我开始翻看桌上的杂志,哗的一下一张熟悉的老脸呈现在我的眼前,是比尔·盖茨。十年之前,这家伙40岁,穿邋遢的花格衬衫,皱皱巴巴的水洗蓝仔裤,胡子头发乱糟糟,叉腰站在清华大学讲堂里讲他的微软之梦,把底下的知识女青年们迷得稀里哗啦的。端着饭盒站在食堂里看电视转播的我当然也不例外。十年之后,比尔老矣,皱纹与白发共长,剃了个查尔斯王子式的盖儿头,西装笔挺表情严肃,满世界展示“最激动人心的新技术”,结果连我知道的最爱激动的一个人都忍不住说,TMD老比尔这点破事,有完没完?

我的朋友有时候也用同样的一句话评论另一个人,我不用说,你也知道那是比尔·克林顿。我认识一同学,总爱说当年咱上大学的时候,差点就和克林顿面对面会谈来着。他这是吹牛。那会儿能坐在大讲堂最后一排隔几百米看克林顿一脑袋白发的,也得是品学兼优外加长得不会给中国人丢人的主儿,普通学生哪里能够。不过这没关系,没多久,借着斯塔尔报告,大家还不是把这个长着一对色迷迷眼睛的家伙好好意淫了一番?

有人说,权力之于男人,便是最好的青春药或春药。反正自打总统卸任后,比尔同志看上去就越来越不提气了。去年他又来北京,有一当年苦求克林顿见面会入场券不能的哥们儿现在某房地产公司工作,居然糊里糊涂地就和“前总统先生”共进了一回午餐。这厮夙愿得偿不喜反悲,回来说,老克如今已沦为一跑码头赚出场费的洋人,让人梦想破灭得很。

可不是,放在电脑旁的昨天的报纸上,关于比尔·克林顿的最新消息,居然是他15岁时写给一个11岁姑娘的所谓“情书”。比起早些年间的雪茄故事,段位的相差何止一点半点?

所有我认识的这些比尔们就这样的老去了,想起来真是让人伤感。对了,我一定忘了告诉你,我今天下载的那个片子,在没有被恶作剧者偷换片头之前,真正的名字叫《迷失东京》(Losf inTranslation),主演是比尔·莫瑞。两个月前,当我在美联航的飞机上,看到这又一个老比尔在电影里腆着肚子假模假式地站在游泳池前时,是多么的怀念当年《捉鬼敢死队》里那个年轻的倒霉蛋啊。

素食精英 

麦子荞 图 谢峰

哪个女人不想嫁个精英?杂志上说得好,嫁个精英就是嫁给一种精英生活。住毫宅,开汽车,走出去就是某某CEO的夫人,参加参加酒会,装装品位,多幸福啊。

那时候看《孤男寡女》,就特别不能理解郑秀文,一边是IT精英,上《时代》周刊的,身价多少多少亿;一边只是个小老板华少。结果她还跟华少私奔了。我们那个急啊,看电视的时候一屋子的女孩齐声惨叫,怎么我没遇到这个精英啊?这个郑秀文怎么这么笨啊?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真是遭人心疼。

那里面喊得最响的一个人,就是我的朋友小末。自从看了这个电影之后,她思绪万千,发誓不嫁个精英绝不罢休,上亿的也就算了,只要有个几千万也就将就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小末眼里就闪出一种伟大圣洁的光彩。

所谓就怕有心人。最近小末真的碰上了一个精英,精英是个IT技术精英,手头有个项目,风险投资像猎犬似的跟着他。眼看着这个精英马上要成CEO了。这个将来的CEO,第一次请小末吃饭,约在星期六。但是忽然打电话通知她,说自己要加班。那就改天再约啊。但是精英说,自己计划好的事情一定要做,于是提前到星期四,害得小末手忙脚乱的去买衣服配精英。事后小末很骄傲的说,你看人家精英就是不一样,做事多么坚决多么有计划啊。

精英确实有过人之处。看励志书,读成功学,精确安排好人生的每个步骤,27岁恋爱,32岁结婚,35岁退休生小孩,不看电视,除非是体育节目,如果足球赛是7点半,那么约会必须在7点结束。不看爱情片。对小末所从事的文科类的工作非常嗤之以鼻。他跟朋友不谈女人,只谈

技术,以及人生。他计划要出去旅行,但是独自上路,不带女人……当然,这个精英最精英的地方,就是他是个高尚的素食主义者。第一次吃饭就是去有名的素斋堂,他语重心长地跟小末说,历来的圣贤都是素食主义出身,古有苏格拉底、柏拉图、达芬奇、莎士比亚、但丁,近代有孙中山,今有张学友……吃素才是文明的标志,是素养的体现,要当一个精英的夫人,自然是不能吃荤要吃素的。人家戴安娜王妃嫁了素食主义者查尔斯之后不一样的乖乖吃起素来了?

对于一顿能吃20个烤鸡翅膀的小末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在努力吃了几个月兔子般的吃食后,小末在高尚的精英夫人和可耻的肉食主义者之间还是选择了后者,用她的话说,本来以为嫁个精英能够吃香的喝辣的,结果每天就吃胡萝卜,谁干啊!

生活圆桌(283)1

上一篇: 年费
下一篇: 读者来信(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