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物语:忧虑之墙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投资物语:忧虑之墙0

基本面上的经济增长是美国股市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的基础,而对利率、恐怖主义等的忧虑,不过是附着在上面的皮毛  

资本市场永远有它自己的一套规律,有时候投资者似乎发现了价值,有时候,价值仿佛转眼问又变成了累赘。国际市场上,中国概念曾经流光溢彩,今年,却成了抛售的对象。但如果对比起1月中旬纳斯达克还在2150点,3月下旬已经是1900点的事实,就不难理解,相对于去年的升平景象,今年资本市场的氛围有所变化——投资者由大胆变为审慎,甚至更保守。

保守的原因之一是去年市场涨升过猛,给追高的投资者以压力。且不论股市自前年10月谷底起飞,就是去年3月到今年3月,市场的累计上升已经可观。相对于去年这个时候,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上升了400﹪。其中,标准普尔500所涵盖的103个行业中,101个都有所进益,增长幅度最大是金融,涨幅高达50%,IT和材料业增长幅度达到49%,能源达到30﹪,排在增幅前10名之末的保健业幅度也达到20%。

这就是1月份,当道-琼斯和纳斯达克冲高到相当的高度后,市场抛售压力的由来。接下来,美元贬值,通货膨胀率已经超出利率水平使对联储调高基础利率的忧虑抬了头。再接下来,无论经济怎么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疲塌数字损害了消费者的信心,一连串的恐怖主义暗杀骚扰了大众的情绪,华尔街撞上了“忧虑的墙”。3月初,格林斯潘在经济学家俱乐部上指出,名义GDP,即未经通胀修正的GDP与联邦利率之间的差距已经处于历史上的高水平,明确暗示利率将要调高,这段发言后纳斯达克跌破2000点,向1900点寻求底部。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美国总共失去了220万个工作岗位,相对的,今年2月美国统共增加了2.1万个工作岗位,尚不及工作流失的1%。这就是消费者信心备受打击的原因之一。不过,这里也有一些微妙的地方,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家庭在2003年实际上增加了56万个工作,但工资发放统计上显示的是少了290万个职位,很可能,这个巨大的差距是由在家办公族构成的,他们从特定的顾主那里得到收入,因此把自己看成有工作的,但顾主却不把他们统计为全职员工,在工资单上报中没有这些人的名字。一旦经济起飞,全职职位自然会增加。

忧虑的另一个来源是恐怖主义,3月初马德里的爆炸和以色列暗杀亚辛都立竿见影,重创了市场。不过,恐惧从来只能影响投资人的短期行为。比起现在躲在暗处的恐怖分子,冷战的核威胁不可谓不是覆顶之灾的恐惧,但整个冷战,尤其前苏联发明氢弹到解体期间,标准普尔还是增值了15倍。这也就是为什么恐惧过后一个好消息往往促使股票大涨的原因。3月25日,美国GDP报告一出来,道-琼斯大涨171点,收到10218点。纳斯达克更是强劲,一天上涨3%。2003年,美国GDP年增长率为4.1%,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可能更高,达到4.5%。这就进一步说明,2003年来的复苏一直沿着良性的轨道运转。

GDP测量一个国家所有产品和服务产出的指标,被经济学家公认为最重要的测量经济状况的参数。尽管美国去年最后一个季度的GDP增长率远不及第三季度令人惊异的8.2%,但整体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经济奇迹般地从2001年的衰退走出来,并且,连续两季度经济增长率是1984年来最快的。

早在去年,美国经济进入可持续增长阶段已经是经济学家的共识。去年经济起飞的一大因素是企业支出的突然增长,实际上,把经济引入衰退的也是这方面的因素。去年第四季度,企业用于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增长了14.9%,而前一个季度,这一指标同比甚至达到了17.6%。企业开始大规模投入之前,美国消费市场主要靠个人拉动,人称独臂支撑。个人消费拉动占社会总支出的2/3,靠着这2/3不计代价的寅吃卯粮

式的消费行为,美国经济撑过了前两年的疲软。2003年,消费开支继续保持强劲,去年第三季度增长6.9%,第四季度增长3.2%。现在,由一条腿走路到双管齐下,使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济步入持续发展阶段。个人的高消费可以归结为历史上少有的低利率的刺激、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美联储从2001年以来连续降息13次,2003年6月以来联邦短期贷款利率一直维持在1958年来的最低水平1%。低利率减缓了消费者的债务负担,提高了购买力。企业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增加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扩张提供了基础。

基本面上的经济增长是美国股市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的基础,而对利率、恐怖主义等的忧虑,不过是附着在上面的皮毛。这个基础上,市场不可能更深地回调,只能随着一个个事件的展开,不断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