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包公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龚自珍
华夏出版社今年推出两位小说家的书系,一位是德国畅销作家孔萨利克,另一位是历史小说家高阳,两位大家一生作品都超过百部,影响几代读者。
华夏出版社今年的高阳作品共有九种,除了《慈禧全传》,其他八种或者是内地首发(如《明末四公子》、《清末四公子》),或者是原来印数不多且已脱销多年(如《乾隆韵事》)。上海的书店里,现在已经能看到三种:《李娃》、《荆轲》、《丁香花》。
高阳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人物是妓女。从唐朝到民国,检阅千年烟花故事,高阳下笔特别温柔。高阳的妓女队伍中,你找不到一个坏女人。《李娃》是高阳的成名作,改写自唐朝白行简的《李娃传》,长安名妓李娃不但长得好,会伺候人,而且温良贤淑,先是援救才子于垃圾之中,管吃管喝,助学助考,等才子高中后,又自觉身份不配而悄然远去……招之既来,挥之既去,无怨无悔,有情有义,这样的女生简直是传统中国男人理想中的圣女。现在的K房娇娃,会说几句广东话出台费就一千两千的要,真是辱没青楼的斯文楼风。
高阳喜欢写才子,《丁香花》的主人公是清代大名士大才子龚自珍。龚自珍的诗名文名死后不衰,崇拜者代不乏人,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其实龚定庵有美文,有性情,但无经济之能,文辞超过见识,梁启超说:“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不过天下并非人人都是“新学家”,“受电”后未必“稍进”,龚才子的目标读者一半锁定在女界,以风流辞章铺设风流人生,靠诗文遍交天下名媛名妓,《丁香花》大半篇幅是写龚定庵“阅遍天下美人,读遍天下奇书”的故事。
高阳对笔记掌故特别熟,我猜想这也是他热衷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原因。野史八卦难入正经学问,写小说刚刚好。高阳小说中常常穿插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丁香花》里写当时嘉兴首富陶家,老主人外表朴实,有一次看戏,“绝秀班”的执事伶人嫌他土,出言不逊,说:“你喜欢看戏,何不在自己家里唱?想看哪一出就哪一出,没有人来管你。”老陶问:“唱一天多少钱?”“论本不论天,一本二百两,不过每天饭菜没有火腿、凤鱼,是不下筷子的。”“陶家老主人默然不答,一回家便叫人带了四万两现银,到绝秀班写了两百本戏,等班子一到,将他们关在有戏台的花厅里,而台下并无观众,变成自己演给自己看:到得开饭,菜只有火腿、凤鱼两味,餐餐如此,日日如此,窘不可言,班主只得乞饶,磕头陪罪方罢。”
王寅十年前是很有名的诗人,上海很少出那么有名的诗人,闭关多年,去年才有新诗问世,就是为了读王寅的诗,我找来了《2003:文学
中国》(林贤治、章德宁主编,花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里面果然有王寅的近作八首,依然像十年前一样朗朗上口,依然像十年前一样无
从索解。
《2003》还收有刘庆邦的小说。听说他现在很红,他的中篇小说《到城里去》确实很好看。刘庆邦很能讲故事,文字简洁,还有中原农民的大智若愚,不红没有道理。
《扩张:跨国公司凭什么?》(李光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是作者几年里营销广告成功教程的第七本专著(教材?),李先生太会写了。这本书的意思是跨国公司的跨国扩张不靠技术不靠资金不靠人才不靠渠道十三不靠,或者说关键不靠这些,靠的是品牌。
作为营销广告业的大外行,我非常支持李先生的想法。根据我的观察,世界上有成万上亿的皮包公司,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寿命不长必死无疑,剩下的那几家活得很好的皮包公司就是国际品牌公司。说的绝对点,品牌公司其实是一无场地二无资金三无人才四无渠道,这些都是别人的,它只要有一个品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自己会找上门来。死掉的皮包公司一开始就是皮包公司,而品牌公司开始有自己的成功实
业,做好了,就能把这些实业剥离,就剩能装进一只皮包或者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一个牌子和一本管理秘籍。把实业公司做成皮包公司是生意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