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型收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陆峥)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在2003年春季中国书画拍卖会前,专家在介绍傅抱石的《二湘图》
最近一条消息,似乎透露出拍卖市场突然升温的原因。消息透露说,参加拍卖的投资人多为民营企业家,购买艺术品的目的,一个是抵税,一个是升值,一个是把公司财产顺利地转入到个人名下。过程很简单,艺术品拍卖到手,或建个珍藏馆公开展览或建个密室独自把玩或干脆锁在保险柜里算作公司的经营资产。购买的艺术品被作为经营成本,正好减少了企业盈利,少交所得税。而用于经营的资产,年年做账的时候都要折价,多少年后就要消耗得没有了价值,此时正好转到个人名下。自然,转到自己名下的正是连年升值的艺术品。
这个推断,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富起来的商人们在去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狂热行为,但又似乎不能给出全部答案。商人行为在去年的艺术品市场上的确突出,比如一些画家的作品突然窜红,就可能带有炒作味道。近现代书画一直是收藏里的重头,去年除齐白石、傅抱石、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陆俨少、黄胄等人的作品保持较旺的势头外,在拍卖会上突然窜红的还有钱松嵒、黄君璧。这种半年内飞速上扬的现象,就有可能是人为抬高价格。近年来、商人的积攒财富过程在全国此一浪彼一浪,先是珠三角再是长三角,而国画的收藏,本身就带有地域性,上海人爱海派,广东人侧重于岭南画派,江浙人钟爱金陵画派。这些本不足为怪,但从不同画派画家价格的轮番上涨中,还是能看到商人发家后投资艺术品的轨迹。过去是以北方市场为主导的传统大名家和北方名家在市场上一枝独秀,近几年随着南方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买家实力的不断强大,南方名家的作品价格也快速攀升,特别是海派书画名家的作品,如吴湖帆、陆俨少、谢稚柳、贺天健、陈佩秋等等,价格不断创出新高。
书画市场上厚今薄古,不只是去年的拍卖会上仅有的现象,这几乎是书画收藏中的现实。所谓“厚今薄古”,主要体现在当今多数书画爱好者普遍热衷于对近代、特别是当代书画家作品的投资收藏,而对古代书画作品却表现出冷漠姿态。去年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去年古代书画拍卖的最高价是倪田《摹任熊大梅诗意册》,拍卖价格880万元,而近现代书画最高价是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册页》,1980万元。这显然不是个别现象,齐白石的两册山水均超千万,而去年拍场上古画册页不断、清四王、明四家等名家叠现,但拍价均在几百万甚至更低的范围徘徊。
古人书画,历几百年至今,仅保存下来就十分不容易,但现代人普遍看不到它们的历史价值,而是把更多喜好放在当代上,只对自己了解和熟悉的事物产生感情。这种感情用在书画上,即是受现代传媒影响,对同时代画家的行为遭际如数家珍,对现代题材欣赏有加。这几乎是所有人的特征,不独企业家所独有。但文人和真正的藏家恐怕例外,他们终日浸淫于古籍故纸中,反而能体会古画历久经年,颜色虽失,墨香虽无,但画面内难以言传的古意犹在。厚今薄古其实是短视行为,正像古代画家无数,但今人所知道的很少一样,大浪淘沙之后,现代活跃的千万画家中,又能有几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就目前市场情况看,古代书画部分的行情一直比较稳定,并且《石渠宝笈》、明清以来一些较大的收藏家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的或其他一些专业书籍中记录的藏品还能经常创出佳绩。只不过这种这样的升值,远比不上二线画家被发现为一线画家那样来得快,而现在,几乎是一个疯狂挖掘各地画院老画师和美院老教师的时代。二线的中档名家和这几年兴起的小名家精品也都被迅速地拔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推断企业家主导艺术品市场还基于这样一个推断,现在的企业家而有余力关注艺术品市场的,大多在四五十岁。他们思想的成熟期应该在八五美术运动之前,接受的应该是伤痕文学和现实加浪漫主义的教育,影响这一代人最大的画作很可能是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系列。经历上的亲近性和审美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使“文革”后出现的油画大受欢迎,一个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牧羊人》,拍出187万元的价格;另一幅,可谓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结果,高小华《赶火车》拍出363万元。这是高小华在四川美院读书时的毕业创作,画车站上赶火车的人群。这幅画表现大众赶火车这一普普通通的场景,想必一定唤起了大家的记忆。而现在,有钱人出门都是飞机、汽车,已经是后现代生活了,月台留给他们的记忆充满温馨。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罗中立作品:《父亲》 投资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