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输给了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鑫)

BBC输给了谁0

BBC总裁戴克也步戴维斯的后尘宣布辞职

三名辞职者

1月28日中午12时30分,负责前英国武器专家凯利死亡事件调查的赫顿勋爵准时在伦敦皇家高等法院公布最终调查报告。72岁的赫顿是英国最资深的法官之一,他的名气来自于审理过前智利总统皮诺切特一案。

赫顿这份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取证才形成的报告长达328页,得出了以下结论:凯利是自杀的,没有牵涉第三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吉利根指责政府在有关伊拉克武器的情报文件中做手脚的报道是“没有根据的”;BBC高层对吉利根报道的审查是有问题的;凯利会见记者超越了其工作权限;凯利自杀是因为失望和心理压力过大。

凯利之死源自英国政府与BBC之间爆发的一场“恶战”。去年5月29日,BBC电台第4台播出的防务记者吉利根的报道援引一位匿名、“可信”的英国情报官员的话,暗示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新闻主管坎贝尔授意,对去年9月政府发表的伊拉克武器文件“添油加醋”,“塞进了”萨达姆45分钟内即可部署生化武器的说法。吉利根的报道引发英国政府同BBC之间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吉利根的消息来源凯利在其名字被曝光不久割腕身亡,布莱尔陷入1997年上台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

赫顿的报告最终不仅为凯利之死,也为BBC和英国政府之间的“恶战”画上了一个句号,BBC显然成了输家。

报告公布的当天下午,BBC董事会主席戴维斯即宣布了辞职决定。第二天,临时任命的董事会代主席赖德在电视上发表声明,他说:“我代表BBC,为我们的错误,向名誉受到这些错误影响的个人做出无保留的道歉。”

布莱尔很快顺势作出和解姿态,表示完全接受BBC的道歉。“对我来说,这一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即这一非常严重的指控,正如赫顿勋爵所说的那样,是错误的。”布莱尔说,“这让我们可以到此为止,继续前进。”

这一天,BBC总裁戴克也步戴维斯的后尘宣布辞职。“在这整个事件中,我作为BBC总经理惟一的目的就是维护我们在报道方面的独立性和公众的利益。”戴克说,“我并不想离开BBC,但我的离去现在对保持BBC的独立性十分重要。”

1月30日,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BBC记者吉利根也黯然离去。吉利根在声明中说,“我热爱BBC,我辞职是因为我想保护它。我接受BBC遭遇的这场危机中应该承担的部分责任。但更大一部分责任由赫顿勋爵的不公正裁决造成,如果赫顿勋爵公正地考虑他听到的证据,他将得出我多数报道正确的结论。(布莱尔)政府确实夸大了(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报的威胁,把可能说成一定。”

报告的公正性

对把大部分的过错都归咎于BBC的报告持批评态度的人仍不在少数。1月29日,大批BBC雇员聚集在伦敦的BBC电视中心大楼外,对赫顿的裁决以及戴克的辞职表示抗议。BBC新闻台报道说,一些正在上班的工作人员也出于愤怒离开了工作岗位。

“真正令我们不平的是,一名记者花3个星期写一篇报道,其中有一点错误,就遭到抨击。”一名在《今日》节目工作的BBC雇员说。去年5月,吉利根有关指控政府在伊拉克武器情报问题上作假的报道就是在该节目中播出的。“然而,情报部门每年可能有10亿英镑的拨款,写出了一份被用来鼓吹发动(伊拉克战争)必要性的文件——这种文件连8岁小孩都能写出,却没有受到一点批评。”这名雇员说。

与此同时,布莱尔的反对者、一些评论家和很多民众也对赫顿报告的公正性表示怀疑。伦敦《旗帜晚报》所作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56%的被调查者表示,赫顿报告把大部分责任推给BBC是不公平的;49%的人认为,这份报告的目的是要为布莱尔政府“漂白”。

BBC输给了谁1

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BBC记者吉利根  

英国一家报纸在赫顿报告公布的第二天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幅布莱尔咧嘴微笑的照片,并通过技术手段在他头上加上了一个“光环”,配之以大字标题“圣托尼(布莱尔的名)”。其用意就是挖苦布莱尔现在洗脱了一切罪名,纯洁得如同“圣人”一般。另一家报纸则更为别出心裁,整个头版都是空白的,上面只印有一个红色的单词:“漂白?”

BBC内部的许多人将会因戴克的辞职而感到非常悲哀,因为对许多员工来说,戴克是一个很会鼓舞人心的领导。在伦敦、曼彻斯特、约克、格拉斯哥、伯明翰、纽卡斯尔、贝尔法斯特等地,一些罢工的BBC职员在风雪中举着“请戴克回来”的牌子,站在马路上示威。1月31日的《每日电讯报》上,几千名BBC员工自己出钱刊登了整版广告,支持已经辞职的BBC前总裁戴克。广告写道:“格里格·戴克代表了勇敢、独立和严密的BBC新闻报道,BBC的新闻报道在寻求真相时无所畏惧。”“我们坚信BBC寻求真相、调查事实的决心不会退缩……格里格激励我们制作出最高质量和最佳创意的节目。”广告附上了所有支持戴克的BBC员工的签名。

去年7月,美国《纽约时报》在BBC和布莱尔政府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曾经发出过对英国广播公司“患上了战争综合症”的幽默评价。的确,在该公司与政府产生摩擦的历次事件中,几乎都是以战争为题材。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期间。英军当时最高级别、价值2亿的“谢菲尔德号”巡洋舰被阿根廷的导弹击沉,为了稳定军心,英国政府封锁消息,严禁媒体报道,但BBC顶住压力,坚持将事实公之于众,被当时的撒切尔政府指责为“卖国贼”。

然而,这一次似乎却有所不同,因为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是,吉利根的报道确实有很明显的失误。

45分钟和“人名游戏”

吉利根是在去年9月17日接受赫顿调查小组的第二次问讯时才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他说:尽管凯利当时确实告诉过他有关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能够在45分钟内部署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是“不可靠的”和“错误的”,但凯利并没有说布莱尔政府事先知道报告中可能使用了错误和不可靠的情报,也没有说过政府当时知道有武器专家持反对意见,所谓布莱尔政府为了发动对伊战争而对伊拉克武器报告“添油加醋”不是凯利的原话,只是他个人的理解。他承认不应该表述得如同凯利的原话一样。他说:“(我)这是说走了嘴。就此而言,我没有慎重和准确地报道他(凯利)所讲的话,我很懊悔。”

吉利根还说,他这篇实况广播报道也存在其他一些失误之处,例如,错误地将凯利这个国防部武器顾问说成是“情报部门的消息来源”。

事实上,根据赫顿的调查,吉利根承认的上述失误可能只是一部分,因为凯利可能根本没跟他提起“45分钟”这个问题。凯利生前在议会作证时,明确否认对吉利根谈到过“45分钟”,赫顿调查小组在吉利根的采访笔记中,也看不出凯利对他谈过“45分钟”。

至于政府“添油加醋”的说法,吉利根在第一次接受凯利之死的司法调查时还肯定地说,接受采访的凯利相信是布莱尔的首席顾问坎贝尔在报告中添加了“伊拉克能在45分钟内部署生化武器”的说法。吉利根称,是凯利第一次提到了坎贝尔的名字,不是自己杜撰的。

而凯利的一名女同事在对赫顿调查小组作证时说,凯利生前称他在接受采访时被BBC记者所使用的“人名游戏”迷惑了。这位名叫奥利维娅·博希的武器核查专家说,凯利曾告诉她,他在和BBC记者吉利根的会面过程中,在被问及哪些政府官员应对篡改伊拉克违禁武器情报负责时,吉利根提到了布莱尔首相的公关主管、高级顾问坎贝尔的名字,当时凯利回答了一句“也许”。

博希说:“他(凯利)说,他被吉利恩试图从他口中套出信息的方式迷惑了。他说,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人名游戏’。”吉利根在采访中很快提到第一个名字——坎贝尔,凯利当时感觉不得不给予吉利根以某种形式的回答,所以说“也许”。

赫顿的报告还批评了BBC的新闻编审制度。他说,记者的报道应该是负责任的,但是BBC编审制度也出了问题,对于如此重大的新闻,在吉利根有关报道播出之前,没有编辑审查过其内容,更没有任何人查阅过吉利根的采访笔记。

消息源也是值得质疑的一个问题。在工党政府和BBC的争执中,前者认为BBC仅仅凭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来源就对政府进行如此严厉的指称是不妥当的,而后者BBC却回应说,这个指称不是BBC做出的,而是其消息来源做出的,尽管是一个消息来源,BBC作为公共广播公司,也有义务进行反映和报道。

英国西敏斯特大学传媒系教授斯蒂芬·巴奈特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采用单一消息来源的做法辩护。他在英国报纸《卫报》上撰文说,在国防和安全这些容易触犯保密法的领域中,记者很难找到愿意开口讲话的消息人士,但这些领域又特别需要新闻监督。不过,一些传媒业的评论家批评说,BBC近年来为了与同行竞争,为了抢独家新闻,常常牺牲多消息来源的原则。

BBC的独立性

尽管吉利根的报道存在着失误,英国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迪尔1月30日还是为吉利根辩护说,报道的“主旨”还是正确的,引起了公众对政府情报的关注。迪尔还批评说,英国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担心赫顿报告可能会妨碍记者将来从事内幕调查。“新闻工作今天由于BBC的独立性处于险境而受到打击。”英国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说。

人们都担心BBC会因为这次打击而失去独立性。BBC在1922年成立时就试图在美国的过度自由和苏联的极端控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道路——创办一个不受政治干预和商业操纵的广播公司,凡事以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提供多元、公正、客观、无商业色彩的新闻和节目。BBC的节目不播发任何商业广告,也使BBC在经济上既不受政府控制,也不被广告商操纵,能够独立运作,保持中立的政治立场。

针对各方的担心,英国文化大臣特莎·乔韦尔2月2日安抚议会说:“我们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BBC。”

BBC输给了谁2

2004年1月28日,赫顿抵达伦敦皇家法院  

BBC输给了谁3

首相布莱尔的新闻主管坎贝尔  

BBC输给了谁4

面带微笑的布莱尔  

2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播出一部名叫《绝对权力》(Absolute Power)的广播剧。这部广播剧的原著描绘了两个搞权谋政的炒作者:剧中主人公使用各种手段试图将自己从搞政治公关的跑龙套角色升级到为名人造势的政治操盘手。BBC是在去年将这部原著改编成广播剧的。

剧中角色让人联想到了在赫顿调查凯利死亡案不久后就辞职的布莱尔的公关主管坎贝尔。《每日电讯报》说,BBC在选用该剧时,已经更换了原名《造假》,吉利根在那篇闯了祸的报道中正是使用了这个词。

在赫顿报告公开、BBC高层振荡后,BBC便宣布将删改其中嘲弄布莱尔的部分段落。在这部讽刺喜剧中,布莱尔被暗指作“骗子”,坎贝尔则被含沙射影地批评为:“唉,是个乌七八糟的人。”在存在争议的一个片段中,一名剧中角色这样说:“在欺骗、暗箱操作、撒谎本领上,我没有什么可以教首相的,至多可以教教他怎样做到恰倒好处。”

BBC的做法显然没有获得《绝对权力》原著作者马克·泰韦内的认同。泰韦内说,BBC因为“吓破了胆”才不敢播出被删节的这段剧本,但事实上,这部讽刺剧现在“并没有过时”。

人物

BBC输给了谁5

加维因·戴维斯(Gavyn Davies)

因赫顿报告辞职的BBC董事长加维因·戴维斯一直是BBC独立性的坚定拥护者。虽然他坚持在“情报门”和“凯利门”事件中与英国政府作对,但在2001年被任命为BBC董事长之初,戴维斯却曾经被称为“布莱尔的亲信”之一,与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有密切关系。在这次政治危机中,现年53岁的戴维斯一直坚定支持记者吉利根,并为BBC辩护,即使在已经有证据表明吉利根的报道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也毫不动摇。戴维斯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我们相信,BBC播出这一报道是正确的。在对该报道的部分内容表示抗议的同时,唐宁街10号新闻办公室也在攻击这个组织(BBC)所有成员的诚实性。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戴维斯曾先后就读于剑桥、牛津等名校。毕业后先在政府工作后转战金融界。在进入BBC之前,身为经济学家的戴维斯曾在包括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在内的多家著名银行就职,他当时的个人资产估计约有1.5亿英镑(约合2.7亿美元)。在被任命为BBC董事长后,他宣布退出工党,并强调过去的政治生涯不会对他所要扮演的新角色产生不利影响,“只要任命过程是透明的,并且在BBC的董事中有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我认为,公众就能够相信,我与前任们同样重视公正和独立”。

BBC输给了谁6

一些BBC的职员举着“请戴克回来”的牌子  

格里格·戴克(Greg Dyke)

戴克有句名言:“我的管理方式是扔下炸弹,然后静观其变。”戴克生于1947年5月,毕业于约克大学的政治学系。戴克的媒体生涯始于1966年,那时他只是一家小报的实习记者。他30岁那年曾一度失业,后来到伦敦周末电视台工作,通过创办新节目和改革,这家电视台居然成了全英最能盈利的电视频道。他本人也因此称英国电视界最有影响的人物。1999年底,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在业界的声望,戴克被英国政府任命为BBC候任新总裁。2001年正式上任。

“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BBC?……BBC应当是一个最好的人才、最好的作者、最好的演员、最好的摄像、最好的制片人都愿意工作的地方。你将怎么做呢?首先你必须有钱;其次你要让他们(员工)感到受关注、很重要,然后你要建立一种文化:做最好的节目——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组织最主要的目的。”2000年初,戴克宣布了大规模重组计划,借助合理降低成本和重组的名义,毫不犹豫地裁减人员。种种情况表明,戴克的努力已开始见效。过去两年多,BBC出现了明显的复兴迹象。

[政治丑闻与知情者莫名死亡]

BBC输给了谁7

麦克杜格尔  

1.美国“白水事件”和律师之死:

1978年,克林顿夫妇和他们的挚友、麦克杜格尔律师夫妇花了20万美元在阿肯色州北部白水河畔买了一块230英亩的地皮,办起了专营房地产生意的“白水开发有限公司”。后由于多种原因,白水公司于1991年9月申请破产。在克林顿主持白宫期间,有关部门对涉及克林顿夫妇的“白水事件”展开调查,不久,与此事相关的重要人物、克林顿夫妇的好朋友麦克杜格尔律师神秘吞枪自杀。

BBC输给了谁8

2.法国“拉法耶军售事件”和8名知情者之死:

1991年法国出售给台湾地区6艘巡防舰,原先议定的价格总额是110亿法郎,而最终成交价格则达到160亿法郎,这多余部分便是佣金和回扣,也就是佣金就占到20%,即30亿法郎(5亿美元),而佣金中一部分又流回到某些“实力人物”腰包。1992年售台60架幻影战机及配制导弹总额290亿法郎(48亿美元),佣金则占总额的8%至9%,即25亿法郎(4亿美元)。这两项交易是法国20年来军火外销最大的数目。2001年7月,瑞士苏黎世信贷银行和雷欧银行,冻结了两个与10年前法国售台“拉法耶”级军舰案有关、总额高达2.5亿瑞士法郎的黑金账户。此案已经成为世纪悬案,迄今为止已经有8名知情者神秘死亡。

BBC输给了谁9

3.德国自民党非法获取竞选资金与前副总理高空自杀:

2003年6月5日,57岁的德国前联邦政府副总理、德国自民党副主席子尔根·默勒曼在跳伞时意外死亡。关于默勒曼之死说法诸多,比如说他本人有严重经济问题,在担任德国经济部长期间,曾在德国向沙特出售坦克的交易中收取了大约900万马克的佣金。还有说他跟德国自民党非法获取竞选资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