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名厨吃四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安东尼·伯尔顿
安东尼·伯尔顿(Anthony Bourdain)是美国的大名人,你向纽约的白领打听伯尔顿,就像与广州的记者聊到木子美同北京的演员提起黄建中,知道的肯定比不知道的多。伯尔顿早年有CIA的经历,不过这个CIA不是大家熟悉的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它是美国烹饪学院(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的简称,这个CIA比那个CIA可爱多了。伯尔顿是个大厨,还是位名厨,但他暴得大名靠的是写书。他的成名作叫《厨室机密——烹饪深处的探险》([美]安东尼·伯尔顿著,傅志爱、陶文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月第1版)。在这本书里,他把自己从洗碗工到大厨的经历和盘托出,仔仔细细地把厨房内幕或者叫厨房黑幕说了一遍。他在书中写道,星期一的特价海鲜是这样做出来的:餐厅的大厨周四订了鱼在周五早上送来,订的量很大。这些鱼大部分在忙碌的周五和周六卖出,周日再卖掉一点海鲜沙拉。周一的特价海鲜是最后的剩货,“已经在餐厅的冷库里扔得七零八落,和切好的鱼块、鸡肉、三文鱼和羊肉片混在一起放了四天,冷库的门几秒钟开一次,厨师把手伸进去摸索着找东西。这样的冷藏条件真不怎么样。鱼排在周一晚上闻着还没坏的话——那你就正在吃它。”从此,星期一进餐馆不点海鲜成了美国城里人的生活教条。伯尔顿也被电视台聘为美食栏目的主播。
伯尔顿其实是一个不拘小节随心所欲的城市玩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这样一个人,如果这间屋子里有十个人同意我的想法,我会觉得我肯定错了。”有一次和群众见面,保安想挡开过分接近的热情书迷,一般名人对私人空间很在意,和陌生人的肉身距离小于一米就会很不耐烦,没想到伯尔顿笑着说:“没关系。只要他们愿意,可以坐在我的大腿上。”亲民作风和打官司还惦记着邀请歌迷去家里玩的迈克尔·杰克逊有一比。
成名以后的伯尔顿再接再厉,周游世界,“带着一颗开放的心,一个饥饿的胃,品尝一位又一位善意、骄傲的厨师的杰作”,顺手又写了一本《厨师之旅——寻觅世上最完美的饮食》(王建华、冷杉等译,三联书店2004年1月第1版)。这本书还制作成同名电视栏目,让他成为世界性的厨师形象代言人。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读过的几章感觉很对胃口。我非常同意他对日本人的评价:“日本人工作勤恳,思路缜密,擅长压制感情,却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几百年来,他们认真思索过如何享受生活,快乐的概念里早已没有了重复和累赘,没有什么是不完美的。”在日本享用美食的进餐过程就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只有最压抑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么精美的进食文化。
这两本书翻译得很认真,但中文表达比较拘谨,我喜欢亲切随和甚至有点随便的美食文字,何况作者也不是什么正经人。“A Cook's Tour”有人译成《名厨吃四方》,俗了点,但比《厨师之旅》要好。
几年前读过李敖前妻胡茵梦的自传《死亡和童舞之女》,有一章专写李敖,胡茵梦笔下的李敖多疑、自恋、不通人情,很有真实感。现在海南出版社出了一本李敖女儿的书《我和李敖一起骂》(李文口述,吉颖新整理,2004年1月第1版),书名很卤莽,有点借李敖的名气多卖两本的急相。
作者在美国长大,入了美国籍,和一般美国人一样,稍微有点缺心眼(或者叫坦率)。这本书想搭李敖的车,但作者自陈李敖并不赞成写这样一本书,书写好了,女儿要他做篇序的要求都没答应。换成中国人,会把这点隐衷掩盖得很好,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不会像美国人那么大大咧咧自曝其短。
李敖不写序是有道理的。这本书除了作者是李敖的女儿,亮点不多。作者自己倒很自信,她说:“希望跟很多有文学修养的人在一起,文化人加时髦人是蛮少的,大部分文化人比较死板一点,比较土,所以像我这种差不多‘美女加才女型’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