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老家具,追忆逝水年华的引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嘉禄)

西洋老家具,追忆逝水年华的引子0

老料新做的、具有洛可可风格的西洋半桌  (沈嘉禄 摄)

西洋老家具收藏市场一般价位

西洋老家具,追忆逝水年华的引子1

周立民指着一只“很生辣”的床边柜说:“在我这里卖价不过三五千元,而在美国,要卖到一万美元。这之间的差价,就是老外到我这里来的理由。”

中式老家具可以从全国各地采购到,而西洋老家具货源相对较少。除了周立民的那家,上海虹桥地区还有一家西洋老家具商店,在货源减少的情况下,以新仿西洋老家具为主。还有一家在徐家汇附近,是一个医生开的。据圈内玩家说,那个人甚至有办法弄到老上海商界巨子家中的老货,因为有出处,价钱就开得更高。

在斜土路一条弄堂里也有一家。在厂房改建的店堂里,缺胳膊断腿的老家具堆成小山,整修一新的家具则整整齐齐排列着。店主周琴胜、祁林生是一对朋友,他们最早跟周立民干过一阵,摸到门道后就另立山头了。

徐家汇花园建成后,在一片绿地中留下原上海唱片公司一幢俗称“小红楼”的老洋房,有关方面准备将它建成一个上海唱片博物馆,但最终成了一家西餐馆兼酒吧,不过关于上海唱片产业的一些历史遗存在这幢楼里得到了保护。前不久,负责装潢的设计师找到这里,一下子也挑了十几件老家具。

一些电影电视剧组也常来周老板店里租借老家具作为道具,一借就是一卡车。周老板让我看一份刚刚草签的合同——某电视连续剧组借用60件老家具,为期两个月,租金是3万元。这些老家具在电视剧中完成道具使命后并不影响出售,接下来,还有两个剧组准备拍关于杜月笙、戴笠的电视剧,也要来借家具。

西洋老家具的材质以柚木、橡木、桃花心木和椴木为主,也有少量红木,设计精巧,做工考究,花纹繁复,木质纹理犹如牛角,细木镶嵌令人叹为观之。它与中国古典家具的拘谨庄重相比,更让人亲近。这也是老上海青睐它的另一个理由。

有一次祁林生将我带到一对椅子面前:“这是桃花心木的,修好后应该卖到1万元。”桃花心木之于西洋家具,就像黄花梨之于中国明清家具。周老板转身指着一个法式酒柜对我说:“这是从山阴路上一位老太太手里花1900元买来的,现在有人愿出8000元,我们不卖。如此风格的老家具现在即使在国外也很少了,它是我们的镇店之宝。”

玩的就是包浆

上海西洋老家具发烧友以文化人为主,而且集中于美术界、电影界和收藏界。大约这路人,更着意于西洋老家具的装饰纹样和总体风格,这与他们受西洋艺术的熏陶有关系。有一位电影导演对我说,他在西洋老家具身上看到了一种民主精神,设计上更注重享用者的舒适而不是威严的姿态。这种精神在中式明清家具中很少见。我以为这话多少有点道理。中国人重秩序,要借助家具表达一种官僚和宗族权威及与封建伦理相吻合的空间感,秩序第一,舒适第二。而西方人更强调人人平等,除宫廷家具,一般家具都按平民的社会地位和口味设计打造,甚至在设计意图上也是反权威的。

“现在有人在新家具上做旧,以追求时光流逝的效果,可是谁能斗得过时间大师?”沪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漫画家在谈及自己收藏西洋老家具的经历时,很有感触地说,“老家具的包浆是木质、漆面与空气交融的结果,是自然而然、慢慢形成的。每平方厘米上都凝结着前人的生活印记与气息,这是文化的积淀,是可以提供广阔想象空间的细节,技术再老到的工匠也模仿不出时间老人的脚印。所以面对老家具,我深深感谢时间大师的抚摸。”

画家最为得意的收有两口圣经柜和两张大床,其中一张法式大床差点被一个台湾人买走,他眼高手快,抢先付了订金。他有点得意地说:“当时那个台湾人对着这张床拍了不少照片,我估计他想回去征求懂行人的意见。而我一眼就看出它的文化价值,那种纹饰和做工,体现了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风味。”

西洋老家具,追忆逝水年华的引子2

一具胡桃木梳妆台和一张四柱床  (沈嘉禄 摄)

西洋老家具,追忆逝水年华的引子3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下图十多年前,老洋房被肆意拆毁,许多西洋老家具被当作破烂扔出来,而今天老洋房吃香了,价值重被新发现  (尔冬强 摄)

关于西洋老家具

过去的一年里,上海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连带着老洋房也一路狂奔,涨到让人看不懂的价位。而老洋房的新主,不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就是海归派、娱乐界大腕或私企业老板。为了使老洋房内部环境更具老上海风情,西洋老家具又进入他们的视野。当然,在此之前,不少发烧友已经将西洋老家具纳入视野,所以在这波狂潮前,西洋老家具的价格已经涨了一波。

自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西洋家具就随着外国冒险家、银行家、传教上及文化人进入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并很快得到了上海中产阶层以上人士接纳。在郊外别墅、花园洋房及新式里弄房子里,西洋家具在供人使用的同时,还担当着推广西方艺术观念的使命。故而在半个世纪甚至100多年后的今天,上海的“老克勒”以及他们的后代,在某个场合不经意地与它们邂逅时,情不自禁会激起阵阵感情涟漪。

西洋老家具的概念是清晰的:它特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甚至更早时候从国外引进的家具,也包括外商在上海制作的家具,明显带有欧洲风格,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各个时期艺术流派的语汇,在这些家具上都留下了鲜明印记,并表现为摄政时期、谢拉顿、维多利亚、安妮女王、帝政时代等等繁复无穷直至叫人犯晕的式样。 逝水年华追忆西洋老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