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四十年后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Sexual intercourse began/in nine-teen sisty-three.”(性交始于/1963)—善于反讽的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的名句之一。盎格鲁一萨克逊清教传统的英美人,在公众话语里开诚布公地谈性,的确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事。在此之前,就是文学中表现性,都是要遭禁的事—从D.H.劳伦斯到亨利·米勒。有人说,拉金说的年份,还因为语言节奏的需要给说早了哩。虽然《花花公子》是在那时创刊,但是性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还要晚几年。

回想1963以及之后的十余年围绕性解放的话题,男性角度有《花花公子》、《好色客》、色情电影、金赛的《性报告》、《巴黎最后的探戈》等欧洲艺术电影;女性角度有女权分子烧乳罩,女画家乔治亚,奥基夫30年代的《阴道之花》作品重新浮现,安奈斯·宁30年代的《巴黎日记》与情色小说再版,“美女作家”艾瑞卡·容大谈性事的《恐惧飞行》-纸风行,女作家Nancy Friday写女性性幻想的《我的秘密花园》畅销—性解放运动跟女性主义运动并行。

80年代里根上台,也是美国回归传统的时代—美国的主流其实永远是传统的,当然性解放运动也留下了它的影响。在1963年之前,要说婚前性生活、同居、婚外生子等等,都是绝对大逆不道的事情,而现在都引不起什么话题了。同性恋当然更不能提,而2003年的美国法庭争论的事情则是同性恋可不可以像异性恋那样到政府领结婚证或者到教堂结婚—马萨诸塞州最近第一个通过了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法律。在此之前,美国的邻国,一向比美国开明的加拿大早已通过了该法律,所以美国不少同性恋伙伴跑到加拿大去领结婚证。越战时代,美国反战分子为了抵抗征兵,也有不少跑到加拿大去的,所以加拿大可以说是北美开明分子的天堂。想抽大麻的,想同性结婚的,不想打仗的,都放弃美国国籍去当加拿大人。

其实美国人对家庭婚姻的信念仍然非常稳固,在所有西方国家里应该算得上是最传统的。也许法国有同性恋市长,也许爱尔兰有女总统,也许德国有单身首相,但是在美国你可是难找出对应的例子—倒是克林顿的私生活差点让之丢了总统的位子。美国的清教传统使得婚姻家庭与宗教信念仍有很大关系,性解放运动也许对婚前单身生活发生了影响,但是婚外恋却是普遍不被接受的。美国的离婚率高,也是因为很多人有了恋情会选择离婚,而不能接受多角关系。一个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回来就曾对我说,他非常吃惊地发现,对于婚外恋,中国人容忍的程度要比美国人高很多。我说现在中国的价值观什么都有,anything goes。所以,你如果比较美国电视上描写单身生活的电视剧《欲望城市》与描写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人人爱雷蒙》,就会知道美国人对婚前与婚后生活的完全不同的观念。

影视题材一旦涉及婚外恋,结局都是惩罚性的,比如80年代的《致命诱惑》,以及两年前的《不忠》(Unfaithful)。前者的妻子杀了丈夫的外遇,后者则是丈夫杀了妻子的外遇。好莱坞电影一涉此题材,就成了—玩的就是心跳。

性解放运动留下的最大影响则是性不再是禁忌话题。青少年时代学校会有性教育,而社会上则是无论男性杂志还是女性杂志,无处不充满了对于性生活的细致探讨和谆谆教诲。这其中我觉得最好玩的是一位加拿大老太太,主持一个性事解答广播节目,在加拿大很受欢迎,还得过加拿大政府颁发的什么奖,现在被美国的女性电视频道oxygen给请来主持电视节目,整个一个“听奶奶讲性的故事”……还被请上大卫·拉特曼节目,嘴皮子很厉害常常把大卫·拉特曼弄个红脸。性解放还造成了色情工业的发达,却是现在令美国人觉得有些不胜其烦的一个弊病,当年引起震动的《花花公子》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健康楷模了。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色情业越来越难于控制,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让美国家长忧虑。美国的电影电视其实对性场面的控制有绝对的尺度,色情业一直是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一种地下工业。但互联网则使他们轻易就走进了千家万户。貌似真实的色情场面其实都是一种虚构的产物,但是青少年从小被灌输这种东西使他们对性的认识畸形。以至于有女作家说:现在这一代女人很不幸,总是得跟色情电影中的女主角比较身体。男人也并不舒服,英国著名小说家马丁·阿米斯(MartinAmis)就说,今天的人们很惨,性已经成了一种表演,而失去了情感的元素。

1963之后四十年的今日美国,性话题已引不起任何震惊效果,只有名人婚外性似乎才能达到震惊—2003的该主题男主角当然是科比·布莱思特。还能引起人们争论的话题是同性恋婚姻,是婚姻的模式,是色情的限度,是少来点色情多来点感情的性。

上一篇: 亲爱的肖
下一篇: 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