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法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北方的深冬寒冷天气来得比往年早,再加上连绵不断的阴雨和大雾,有时候甚至怀疑生活在纬度更高的地区,阳光是因为照射角度的原因而晚晚地出来,早早地收场,以致形成少见光日的现象。节气的转换自然要待来年,证券市场却是无常,转暖似乎已成定数。
转暖的迹象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来。第一,11月25日上证指数触摸到1423的点位,这是9月中旬以来市场的第一高点,意味着前期反弹到1410附近3次不成功的阴影已经被消除;第二,前3次反弹,指数在1400点上连一天都支撑不住,而前一周,指数已经在整数关口上站立两天有余,后虽回到下面,但如此的围绕1400点的运动已经是往复震荡,而非昔日的摸高触顶;第三,从1307点到1423点,这次的反弹力度已经远远超出过往,等于又一次确立了1300点的底部。5个交易日内110点的上攻在一年内都是少有的现象,足以聚集人气,虽不足以吸引外围资金,但已经可以把年前意欲离场的资金留住。
但如何转暖,如何在现有的资金范围内实现年底的翻身,却不像我们总结前期已经发生的行情那样,脉络简单。我们只好在已经发生的线索中寻找一些迹象。
这次使市场停止下跌,趋于稳定的力量是大盘国企,所谓“核心资产”。在此之前,先有QFII人世,崇尚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和QFII选中的都是招商银行、宝钢股份、中石油、齐鲁石化等大块头的“国家资产”,也难怪,根据国际标准,这些低价位的大盘蓝筹股才有投资价值,参考“国家风险系数”和行业特征,这些股票在跌市中最能保值。可见底部是在保值的前提下,围绕价值基础而形成的。说到保值,不能不提到11月27日十余家ST公司发公告,提示今年年底有扭亏无望、被迫退市的风险,市场当天下跌二十余点消化这个消息。
保值是前提,这个前提下有了“非典”前银行、汽车、钢铁和电力等国企大盘股轮动上升的局面。但除了个别增长迅猛的企业,这些一度上升的股票后来基本把升幅还给了市场,可见保值是保长期持有,稳定增长的值,而非投机的值。但这个值保得还是值得的,因为更多的股票,连值也保不了,熊市末段,70%以上的股票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这样的逻辑,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企业,那些国家无论如何也不愿贱卖的企业,市盈率20倍、30倍的时候即能保值增值,它们的价格很难跌破过去的行情低点。并且中国股市的成熟发展靠的也是这样一批中坚企业,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它们将形成独立的、缓慢上升的行情。但这样的品种,却不能指望一夜暴富。经历了年初上海汽车翻番,长安汽车翻两番的投资者,若再想在这个板块中寻找类似的神话已经越来越难。这个思路下,也就不难理解核心资产不能推动市场整体走出熊市的原因。
推动市场走出熊市的,是超跌股和科技股,尤其网络科技股。凭借的概念,也是我国未来模拟电视将转化为数字电视的朦胧概念。中视传媒与大盘一道启动,5个交易日内每天都是涨停板,伴有巨量交易,涨幅也将近一倍。那个涨升状态,仿佛数字电视已经遍地开花,所有的利润也被这几家上市公司悉数赚去。在科技股爆发之前,则是被称为人气指标的上海梅林,股价早于大盘两天启动,9个交易日价格从5.5元摸高到11元,涨幅过一倍。上海梅林是一家经营食品加工的再传统不过的企业,头上任何光环也没有,它的狂升说明什么?在此之前它已经连跌3年,股价最高时是33元,连续的阴跌已经使股价失去近90%的价值。半个月前,梅林曾经被作为被投资价值理念无情抛弃的例子广为讨论,现在则是它的无情回归。中视传媒的价格一直在12元左右,只是在最近的核心资产喧嚣中被抛弃的,现在借题发挥,重回价值区域。
超跌股的爆发和核心资产的行情是基金经理和券商斗法的必然结果,券商拿着小盘的、易于操纵的股票一度纵横江湖十余年,可惜全无业绩支撑。后来来了基金和QFII,两股势力逐渐坐大,挤得券商没有了生存空间,自然要伺机报复挣扎。行情呢,也是在这两股力量间,迂回曲折地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