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纺织品遭遇配额限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邱海旭)
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真是比北京的天气变化还快。本来,中国采购团在美国签下67亿美元大单,两个农业采购团也准备飞越太平洋,笼罩在双边贸易上的重重阴霾总算被几缕“喜气”冲淡。然而事情往往在看似如意时发生戏剧性变化,11月17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突然投票决定,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三种纺织产品—针织品、睡袍和胸罩采取进口配额限制,这三类产品明年出口美国的总量仅允许增长7.5%。
中国迅速对此作出反应,11月19日,就在由一位商务部副部长率领的第二个赴美采购团登机前几小时,中国商务部宣布此次采购活动“推迟”。对中国买家翘首以待的美国农业企业和贸易协会高层人士从中方得到的正式说明是,推迟出发是由于行程需要调整以及申办签证遇到问题。
“这对我们来说是当头一棒。”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中国刚刚享受放宽配额限制的‘人世红利’不到两年,美国便又重新拾起贸易保护的大棒。”
据记者了解,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了近90亿美元的纺织品和服装,其中针织品、睡袍和胸罩的出口总额为4.22亿美元,今年1-9月份,上述三种商品的对美出口额超过6.48亿美元。尽管增长迅猛,但相对于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和纺织品出口总额,都不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对此孙淮滨强调说:“问题不在金额多少,而是美国为一系列可能实施的贸易保护行动开了个头。现在是3种商品,以后会对更多商品设限,而且别的国家也可能跟随这个先例。”
实际上,中美双方在纺织品出口问题上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半年时间。早在今年5月,美国政府就提出对华纺织品进口采取限制措施的设想。7月24日,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联合另外3家相关协会共同向美国政府提出对中国产的针织布、手套、胸罩和睡袍的设限请求,此次美国政府正式作出设限决定包括了4项设限产品中的3项,理由是“中国纺织品进口的激增扰乱了美国国内市场”。
国内一位WTO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扰乱”是一个模糊理由,至于美国为何选择在中国几大采购团相继赴美时给中国迎头一击,他认为一方面正好到了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投票决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中美双边贸易矛盾不可能凭几次大采购就能缓和。
中美双方在纺织品出口问题上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半年时间
美国“师出有名”的根源在于中国人世时签署的“特保条款”。当初在加入WTO谈判中,为换取欧美在“永久最惠国待遇”和放弃“一般保障条款”等方面作出让步,中方在一些问题上也作出让步,其中较为关键的便是接受“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中国在该条款中承诺,一旦美国向中国提出某种进口商品的磋商请求,中国同意在收到请求后对相关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控制在7.5%(羊毛类产品为6%)以内;如果在90天的磋商期内双方未能达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则在磋商继续进行的同时,美国可以对中国涉案纺织品进行限制。经过艰苦谈判,美国最后同意中方提出的采用“特保条款”的限制性条件,包括“特保条款”在中国加入后12年内终止;“特保”措施如超过一定期限,中方有权进行报复;“特保”措施必须通知WTO保障措施委员会,接受多边监督。但是,有专家指出,上述限制性条件较弱,难以从法律上有效约束美国使用该条款。
不难看出,“特保”条款具一定的歧视性,尤其是中国无权对美国等其他缔约方实施“特保”措施。更重要的是,由于“特保”门槛大大低于反倾销调查,使得美国可以轻易找到借口对中国纺织品或其他产品的进口采取保护主义策略。据记者了解,除美国,中国与欧盟、印度等国也签有“特保条款”,在美国之前,欧盟、印度已经就中国罐头等产品发起过“特保”调查。
在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后,东京汇市美元兑欧元周三跌近历史低点,这反映出全球市场对中美爆发贸易战的担忧。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袁跃东表示,美元下跌实际正中布什政府下怀,在WTO裁决美国钢铁关税违法之后,美国此举表明其贸易保护的倾向更加明显,而由于纺织业涉及中国1500万行业人口和1亿农牧民的利益,中方一定会作出强烈反应。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11月20日紧急约见美国驻华大使雷德时指出,中国政府将保留诉诸世贸组织相关机构维护本国产业权益的权利,除此之外中国官方并未提出具体的报复性措施。至于推迟农产品采购团的决定,很多观察家认为也只是临时的举措,因为中国采购的大豆、棉花等农产品正遇上国内“小年”,尤其是棉花供应奇缺,作为中国进口量最大的美国棉花对于平抑国内市场棉价、保障纺织企业正常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农产品采购团还是会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说,“否则国内纺织业受到的损害会更大。” 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