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友记》引起的闲话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早晨起来打开电脑上网,雅虎上的几条新闻之一是:中国将播放《Friends》,中文叫《老友记》。想想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第一次提到这部连续剧的时候,还是1996年,那时它是一部新起的电视剧。现在转眼间它要落幕了,NBC找继承人还没有找到,可见这部电视剧取得现在的地位也不是偶然。我近来因为星期四晚上有事,所以很少看到最新剧集,倒是晚上11点时候能看到以前剧集的重播,所以还时不时跟这些“朋友们”打个照面。在另一台重播的还有90年代早期,在《老友记》之先的《宋飞正传》(这好像是香港译法,原文einfield)。比较而言,还是《宋飞正传》更edgy一点,这个edgy在中文不是特好表达,带些棱角的意味。但是《老友记》倒是越后来越好,这也是它能连续十年的原因。
《老友记》剧照
我由此想起的是美国电视剧制作过程,完全工业化。就以《老友记》这种情景喜剧为例,讲的是纽约的事,但是像美国多数电视剧一样,是在加州片场中拍。演员每天早上去上班,晚上下班,一周五天,跟白领工作一样很有规律。不过加班是常事,朝九不晚五。因为电视剧这种固定的工作地点固定的工作方式,倒是让一些成了家不想四处跑的演员愿意演电视剧。
从小银屏走向大银幕的乔治·克鲁尼
一周中头两天是演员一起念剧本,讨论,中间彩排,感觉不对的地方写作组修改。
最后实录,一星期演一集,但是这一集的后期还要再做一阵,播出的都是提早做好的。彩排和实录都有观众,所以情景喜剧跟观众还是有现场互动。在加州的电视剧片场,游客都可以参观,走着走着就可能被拉去当一回观众,甚至背景群众演员。
美国想做电影大明星的演员,对于演电视剧都心态复杂。一部剧红了当然成名赚钱,但是想转入大银幕却又是个障碍。因为电视剧每周跟观众见一面,而且角色固定,一演动辄好几年,又天天上班,所以电影导演一般不愿意用这种套路太固定一上来可能让观众发笑的演员,就是愿意用也只能在每年暑期档才能演,因为美国电视剧都是秋季开播,夏季前落幕,夏季播放旧剧集。电视剧演员只有在夏天放假,有空闲演个电影。
从小银屏走红而成为大银幕明星的演员,屈指可数,至今最成功的是乔治·克鲁尼。此君算是大器晚成,20多岁时在好莱坞混了多年,不知演了多少没几天就落幕的剧集,一直没冒出头。直到《急诊室的春天》里演一个救死扶伤,同时又很花花公子的医生,忽然让全国广大妇女发现了他的成熟男人魅力,可谓一夜成名。结果没坚持几个剧季,他就跳出了《急诊室》,而只演电影了。
与乔治·克鲁尼最成对比的是当年因《纽约警探》走红的大卫·克鲁索。这个家伙长相平平,但是演技突出,在《纽约警探》中的硬派警探形象予人印象深刻。可是他为了向大银幕发展,也是没过几季辞了电视剧饭碗,却没能在影坛成事。过了几年只好又回电视界,但是气候已过。
倒是影坛老牌明星或是大腕,有时为了跟广大观众亲热一回,愿意偶到电视客串,越是走红的电视剧越容易请到大腕客串。比如《老友记》中就有朱丽亚·罗伯兹、辛恩潘、Reese Witherspoon等一系列大牌的踪影。麦当娜、黛米·摩尔则在NBC另一走红剧季《威尔和格雷丝》中客串。
一部走红剧集落幕后,电视剧演员往往面临失业危险,起码很难再像此前那么红。80年代最走红的电视剧是“欢乐酒吧》,其中的男女主角后来也又演过其他电视剧主角,都没那么成功。只有其中心理医生一角,被抽出来单独成章,把他从波士顿搬到西雅图,成了后来比较成功,至今还在演的《Frasier》。《老友记》制作公司现在也在学这一招,准备把六个朋友中傻乎乎但是很善良的乔伊单独拉出来,搞成以他的生活为主的连续剧,以他现在在观众中受欢迎的程度,应该有望能演上一阵。
90年代最成功剧集是《宋飞正传》,剧集结束后,主创桑菲尔德回纽约结婚成家,没事继续当他的舞台单口相声演员—因为他身兼《宋飞正传》制作、主演和主创,所以从该剧集中赚的钱够他花几辈子。其他三位演员后来都推出过自己做主角的连续剧,结果都没活过一个剧季—所以他们不服桑菲尔德都不成,或者就是只有他们四个在一起才好玩。而电视里经常有这些热门剧季的回放,所以人们也不愿看他们不那么优秀的新角色。
《老友记》的六位演员当年刚走红时,都有向大银幕发展的野心,也都忙里偷闲演了些电影,其中比较成功的是丽莎·库卓和詹妮佛·安尼斯顿。丽莎·库卓是朝性格演员方向发展,演了不少配角以及小电影,所以戏路拓得比较宽,看来《老友记》落幕了也不愁没戏演,当然演主角是比较难的。詹妮佛·安尼斯顿主要是在《好女孩》(TheGood Girl)中的表演大受好评,跟她的喜剧形象非常不一样,演得安静沉潜。在电视剧中她是个惹人发笑的美国甜心,在电影中她是个不起眼的超市收银员。安尼斯顿对演技的追求,看得出来还是很认真的。虽然从吃穿的角度,她早已不用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