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供暖货币化

作者:朱文轶

(文 / 朱文轶)

企业要挣钱

刘贤明,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市政管理处的处长,从1998年,他就开始参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在他看来,“供改”核心就是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一手掏钱一手购买服务”。取消福利供暖,最直接体现是除北京今年暂时维持往年水平外,兰州等改革试点城市供热价格都随行就市有了不同程度上涨。“但它并不像商店里买卖东西那样简单。”刘说,“供暧货币化意味着供热价格将逐步追随市场各种供热原材料的价格波动,问题是,一旦价格完全放开,老百姓将难以承受。而政府如果压低价格,供热企业又难以生存。”

福利供暖货币化0

“热”是关平民生的政治问题(陶子摄)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作为城市公用事业的供热体制长期采用区域性垂直一体化结构,地方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所属企业垄断本地区供暖的所有环节,供热与长期以来的低工资政策相适应,实行低价格高财政补贴的机制,“随规模扩大亏损则更为明显和严重”。曹所说的“严重亏损”是兰州供热管理站向当地物价局提请“供热涨价”的直接理由。

兰州市供热管理站科长邸亮告诉记者,上个月他们上报物价局的“供热涨价申请”上,“平均供热价格由现行每平方米2.64元/月调整为3.89元/月”。涨幅达48%。如此涨幅,邸亮解释为四方面的成本增加,“一是燃煤锅炉供热部分,二是热电联产部分,三是温内控制温度提高,四是收费方式改革,加上供热所需水、电、煤价格的上调因素。”而另一个招致企业成本追加的更重要因素则是“大量拖欠热费”。邸亮说:“因为住房制度的改变,80%以上的住宅已归城镇居民所有,单位不再拥有住房权。尤其由于劳动力市场发展和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职工流动和住房交易使许多单位原有住房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发生变更,许多单位因此拒绝交纳热费。去年兰州的热费欠缴超过1.5亿元。”

据说,仅北京热力集团每年被拖欠的供暖费就占应交供暖费的10%。曾于北京热力公司担任调度主管的清华大学博士曹俊斌告诉记者,供暖是全成本核算,锅炉运行如同“大马拉小车”,不管马车上有没有人坐,坐几个人,马只要跑起来就得不停地跑。也就是说,不论有多少人交费,锅炉只要运行就要发生同样多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社区所有的煤水电气等直接能源费、锅炉计划检修维护养护费用,还要受寒冬运行成本高、暖冬运行成本低等隐性不稳定因素影响。“目前本市供暖收缴率为80%,而收缴率达到85%,热力公司才能维持收支平衡。”曹俊斌举例说,本来4个月为一个供暖季,如果供暧费收缴率仅为50%,意味着原则上只能供暖2个月,或者即使供暖4个月,供暖质量也会降低。供暧费收缴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供暖期限和供暖温度,缴费率太低,锅炉可能根本运行不起来。“事实上,缴了费也未必能按时、按质地供暖,比如10%的供暧费还不够前期检修、人员成本等发生的费用。”

人民要过冬

11月15日,北京供暧的第一天,左家庄南里16、17号等数栋居民楼的数百户居民家的暖气被断闸。16日晚,一纸紧急通知在各楼门贴出,居民才知道,这几座楼的12家产权单位,有8家单位还没到北京热力集团交供暖费。而按照热力集团的规定,新发展的用户必须交清当年供暖费和相关费用后才能保证供暖。4家缴费单位的职工连续三天和供热部门在交涉,但到目前仍然没有结果—在“分户热计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落实到户前,“谁付费,谁取暖”始终是个难题。而这是“供暖货币化”的第一步。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17号楼的崔子富是北京化工大学的老教授,他告诉记者,一旦北京热改正式施行,他将面临这样的问题—“按建筑面积收费,我家的厨房、卫生间没有暖气,可是照样收费。我的房子居室是9.5平方米,客厅是12平方米,厨房、卫生间都没有暖气,实际按35平方米收费。”崔算了一笔账,以他这套35平方米的房子计算,他每年要多交11平方米的供暖费,每平方米的价格是24元。这样一年下来,他要为并没有供暖的厨房、卫生间多花将近264元。这笔费用,相当于老人月退休工资的一半。崔子富的疑惑并非个人问题。曹俊斌说,现在塔楼的公摊面积都很大,就以4000万平方米的老房子计算,如果公摊、厨房和卫生间这些暖气的面积仅为1/5,供热部门每个采暖季就会多收居民1.232亿元,“这笔费用摊到用户身上,显然有失公允”。

让崔子富感到不理解的还有,如果交了同样的费用,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供热温度。可是偏偏天津市集中供热管理规定中明确说明,供热期内,住房居室温度是18摄氏度正负2摄氏度,客厅的供热温度是16摄氏度正负2摄氏度,而对于厨房和卫生间根本就没有供热温度标准的要求。这也就是说,在同一间住房内,交同样的费用不会享受到同样的服务。

缴费主体的转变,使得人们对沿用了多年的按照建筑面积收取采暧费的标准开始质疑。崔子富说,“热既然成为商品,就应该符合商品交易的公平原则”。

北京市政管委副主任周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北京市居民采暖共有四种价格:小型燃煤锅炉房为16.5元/平方米;燃煤间接锅炉房为19元/平方米;热力集中供热24元/平方米;燃气(油)锅炉房30元/平方米。“一旦改成个人交费后,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人们会提出同样享受室温18摄氏度正负2摄氏度的服务规格,价格差则能达到80%,不公平。二是采暧费用将通过多渠道筹集,由政府、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各级财政、单位用于职工供热采暖的费用作为供热采暖补贴由单位直接向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发放,变‘暗补’为‘明补’,但问题是现在同一单位、同一级别则可能有四种补贴额,财务难以进行测算、管理。”周思表示,难以确定一个统一价格是“供暖货币化”的又一难题。

而曹俊斌说,即便“分户计热”实现后,温控阀也并非就能控制一切局面。他曾对北京一个小区的用热量进行跟踪统计,结果发现,情况差不多的人家用热量的差距很大。即使一间房完全不采暖,它靠着正常采暖的上下楼层和左右房间的热量传递,可以维持至少12摄氏度的室温,而周围的每户至少把1/5的供热量传给了这个房间。热改后,出于经济考虑,一些用户很可能会超正常地减少采暖量,这不光会转移实际消费支出,也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不可否认的是,当热成为商品后,情况会变得复杂。”

政府要作为

看上去,政府减少用于福利的财政补贴,直接导致企业和个人开始对供暧费用进出账的多少锱铢必较。“根本上说,是长期计划经济下,公用事业整体生产和支付能力的缺乏。”经济学家曹远征说,“政府对公用事业‘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的思路要在供热领域彻底结束。”

解决的办法同样在八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上。刘贤明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会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在统一管网规划、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价格监管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国有、私有和合作经营企业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与城市政府签订合同,参与城镇热源厂、供热管网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取得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限的特许经营权。国有供热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实现多元化投资,大中型供热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跨地区经营城镇供热。”

但事情远非想象中的容易。已经取得25个城市燃气供应特许经营权的“新奥燃气”创始人王玉锁说,在更大范围,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的新障碍存在于各个环节,包括缺乏公开、公平的准入机制,城市经营中的监管机制等等,“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观念、政府信用和国家政策的问题。”

就眼下来说,摆在政府面前更大的难题是针对低保人群如何确立“差额亏损的补贴额度”。刘贤明表示,“我们正在研究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部分群众最基本的采暖费用问题,研究它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对这部分人群基本采暖要给予保证”。

“按户计量”的改造困境

“一户一表、按户计量”是热改的思路之一。对此,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徐忠堂认为,北京大量原有的住宅楼改造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徐说,全国现有集中供热面积约8.6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5亿平方米,如果实行分户计量,大部分采暖系统都要换。李先瑞说,将单管换成双管,在每个暖气片上加一个恒温阀,说起来简单。但一个恒温阀要200多元,一组热量计要1000多元。“改造这套系统一户需要至少2000元,整个北京要上亿,对于这样一笔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原则上应该由供热企业来承担,但是居民的改造,政府的想法是由用户、单位、政府都承担一些,不过这里面具体的比例如何实现,还很难有个明确说法。”

资金之外是产权困境。徐举例说,北京宣武区有一栋产权归铁道部所有的楼房,但目前楼内居民无一人是铁道部职工,都是由房管局安排的租住用户。附近的所有楼宇都采用市集中供暧,惟独这栋居民楼烧着一个小型锅炉。究其原因,还是“央产房”因产权遗留下来的问题。铁道部每年都在很无奈的情况下,为这一栋楼专门烧着小锅炉。铁道部曾希望借今年10月‘央产房’上市能彻底解决产权问题,但楼内居民大部分是没有工作的低收入家庭,根本不具备购买能力”,“而这次按户计量的改造同样会遇到这样棘手的矛盾”。

资讯

供暖体制改革的四个要点

一是停止福利供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供热新体制。

二是逐步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确立热能消费意识,提高节能积极性,形成节能机制。

三是采取扶持政策,加快城镇现有住宅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施改造,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四是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供热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和规范城镇供热市场。

福利供暖货币化1

计量收费最通俗的表述是用多少热交多少钱(photo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