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雪灾与树种规划问题
作者:吴琪(文 / 吴琪)
“那夜我们一宿没睡,5000多人组成上百个抢险队遍布市区为树木急救。”11月6日夜的今冬首场大雪成了北京园林部门的抢险战,北京市园林局检查执法处处长杨志华回忆当时的情景:“6日夜里零点之前和7日凌晨5点之后,平均一分钟就有一个报险电话打进来,三部值班电话常常同时响起。”在后海“左岸”和朋友泡吧的王先生夜里11点打来电话:因树枝砸到电线引发大面积停电,他路过的沿湖西岸胡同每隔几十米就横躺着8~10米长的树枝,有的胡同则完全被倒塌的树干堵住了出口。家住北师大的李先生清晨“报告”:昨夜被连根拔起的两棵大树砸坏了院里的两辆车。受灾树木分布广泛给清理带来了困难,包括北京远郊在内的18个区县全遭“暗算”,降雪集中的市区则损失更重,“有的树产权属于各区,管理权在街道;有些倒伏树木在大杂院内,交通不便;大多数社区没有油锯,无法拉走断枝”。最后园林部门除了使用本系统车辆,还动用和租用驻地部队及环卫部门车辆,个别地区的清理工作持续了好几天。
今冬首场大雪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Cnsphoto)
随后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大雪损害树木的调查统计给出了“创记录”数字:此次受伤的1347万株树木或连根拔起,或折腰、劈叉、断枝,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受灾面积2.7万公顷,约占全市林木种植面积的4%,另有12万亩苗圃受灾。“重灾区”朝阳区15万株树木受损,海淀区2万余株,而劳动人民公园内90%古树遭袭,全市受伤古树达46株。树种规划选择一时成为市民谈论的话题。
“这次树灾是个特例。”杨志华强调的特殊性在于反常天气,不认为是树种规划弊端。他认为,立冬前的这场湿雪水分多,未到落叶期的京城树木枝繁叶茂,园林部门往年11月中旬实施的树木防寒预案尚未启动,降雪积压与夜间降温造成的雪挂增加了树木负担。越是长势好、树冠大的树木积雪量越大,于是树冠大而木质软的乔木一柳树、栾树、毛白杨、泡桐等受伤最重,“市树”国槐因其保有量最多而受损最多。
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朱建宁教授感慨:“树木的生存环境在变差,原来是‘一天喝一瓶水’,现在‘只喝一杯水’,树木与建筑之间的安全区也没有保障。”“古树的保护面积应该至少与其树冠面积一样(树冠范围与根系范围一致),法国一棵树的树池3米见方共27立方米,我国远没达到这样的保护力度。”作为北方的缺水城市,地下水位逐渐走低,“南方的树根系虽然浅,但是分布面积广;北方的树木多由一根枝干支撑,须根不发达,越来越脆弱。”树灾中木质脆弱的多为速生树木,“培育起来见效快,但生命力只有几十年”。于是朱建宁认为,城市建设中速生与慢长树木的比例搭配、具体树种的选择还是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多经营木质上乘的慢长树种,为环境建设长期效益打基础”。
大雪造成京城罕见“树灾”(photocome)
对于易现险情的行道树柳树、毛白杨、泡桐等落叶乔木会被逐渐取代的说法,市园林局绿化处副处长廉国钊较为保守,他认为:“现在北京的街道社区建设非常多,速生树容易体现城市园林氛围,它们短期内肯定不会被取代。”科技处处长徐佳也提到,城市树种的选择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此次受伤严重的毛白杨实际上是北京城市绿化的‘英雄”。它抗性强,树体高大,遮荫效果好,“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化的骨架”,而城市园林建设的植物结构要兼顾适应性、物种多样性、复层结构、速生与慢长相结合等原则。据原市园林局科技处处长邓其胜介绍到,北京在五六十年代就做过《北京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种类在解放初期50种的基础上新增170多种,目前在圃的苗木种类达到200余种。但由于北京城市环境的恶化,主要是污染加重,热岛效应增加,地下水位下降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城区绿化应用中表现较好的树种如黑杨、加杨、元宝枫、枫杨、核桃等近年来从城区园林绿化应用中被淘汰。前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陈自新更强调城市绿化的总体考虑,“植物种类在城市绿化中的配置也是跟随北京城市建设一同成长的”。
而2002年全面启动的奥运绿化工程无疑成为北京园林规划最直接的推动力。按照市园林局科技处处长徐佳的说法,“把原本定为2010年完成的五年规划提前到2007年完成”,于是2007年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到2008年前全市主要道路都将建成绿化精品街。目标带来的快速绿化还体现在面积3公顷以上的大绿地建设上:北京2003年建设的240公顷大绿地超过了1999~2002年220公顷的总量。绿化处副处长廉国钊特别强调,“1998年后全市每年绿化覆盖率增幅近一个百分点,”这在城市面积迅速增大的背景下意味着过去一年只用增加500公顷的绿化总量,现在则要增加为2000公顷。
植物种类如何搭配成为绿地规划的重要课题提出来,廉国钊说到目前政府对此经验尚有限,例证之一是“北京在植物种类引进方面还缺乏系统性”,一度从美国、荷兰广泛引进后大量种植的冷季型草坪后来证明并不适宜北京。冷季型草坪耗水量大、“像个抽水机”,并且养护管理难度大。而陈自新提到崇文门地铁附近的绿化地曾将银杏与野牛草搭配,野牛草疯狂吸取养分可苦了“又馋又懒”的银杏,五六月份就开始掉叶子,直到将后者换成白三叶才能和平共处。“所以绿化不能只讲究形象工程,科学的物种搭配十分重要。”陈自新领导的绿化生态效益研究提倡生态功能性,根据植物功能进行树种规划,如将释放氧气能力强的树种更多配置在居民区(如刺槐、泡桐、栾树等),将蒸腾吸热功能好的栽种在城市中心区(如合欢、白蜡),减菌功能强的树适宜在商业区、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区配置(如侧柏、核桃),抗二氧化硫的树种植在工厂污染区等。廉国钊谈到园林部门也在强调“乔、灌、花、草”比例适宜,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以慢长树为主,着眼长期生态效益;郊区经济林则以速生树木为主。徐佳说市园林局筹措的北京植物物种规划即将出台,“将给城市园林绿化搭起好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