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娅的新生

作者:朱步冲

从1992年开始,实验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保护中心就意识到这座已经有1400年历史的伟大建筑已经不堪重负,整个地基已经沉降,廊柱与拱檐裂纹丛生,大理石塑像布满污垢,但最令人焦虑的是布满教堂拱顶,共计1900平方米的玻璃镶嵌画—这些拜占廷艺术遗产的精华,已经处于毁灭边缘。自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创立者凯末尔慷慨地把它作为博物馆向全世界开放以来,大批进入的游客显著地增加教堂内部的空气湿度与温度,加速了石膏墙面的剥蚀与镶嵌画表面的氧化。

圣索菲娅的新生0

圣索菲娅的新生1

圣索菲娅大教堂

这显然不是圣索菲娅遭受的首次灾难。在经历了十字军与奥斯曼帝国的劫掠后,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阿布德·马苏德在1847年前往礼拜时虽然也被这些宏伟的画面所折服,但他仍然吩咐负责修复工作的瑞士建筑师古塞普·福萨蒂用石膏将这些与伊斯兰教义相悖的形象遮盖起来。直到1935年,美国拜占廷研究所专家托马斯·威特曼受土耳其政府之托,耗费了整整4年时间去除覆盖在整个拱顶上的石膏,以便使拜占廷帝国的经典之作再度面世。

圣索菲娅的新生2

圣索菲娅的新生3

圣索菲娅的新生4

为教堂的维护做出贡献的皇帝们:约翰二世(上一)、康斯坦丁大帝(上二)、西奥菲勒斯(上三)

“我们在1992年进行第一次普查时,这些镶嵌画的状况非常之糟糕。”土耳其国家文物重建与保存研究室的R.奥兹尔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据统计,已经完全剥落的面积大约有60平方米,更有近300平方米的作品表面覆盖的玻璃已经脱落,使下面的画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以往一千多年来的修复与遮盖,让每块作品上都覆盖了过量的遮盖色,从而使得用以固定每块拼图的铜钉不堪重负,大多呈松动状态。”更糟糕的是,福萨蒂的工作虽然挽救了这些绘画,但也埋下了极大的隐患,用以补强拱顶而大量使用的铁钉早已腐朽,铁锈透过表面的玻璃覆盖,深入到图案内部。自1934年以来,教堂内空气与湿度的极端变化更使得勾缝灰泥中的盐分开始挥发,导致拼图之间开始出现了大小不一的隆起。

圣索菲娅的新生5

圣索菲娅大教堂是拜占廷风格的典型建筑。上图依次为教堂前厅的门、教堂后殿的窗户、教堂内部的墙壁和教堂圆屋顶

1999年初,奥兹尔与他的同事们开始了修复工作,除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捐助,土耳其政府也拨款54万美元投入这一工程。一座相当于建造18层大楼所需的庞大脚手架在拱顶东北的第29至40根弯梁之间树起。在这里遍布着8到14世纪的伟大作品,大多数已经岌岌可危:内容包括最后的审判,伟大的君主马克西姆斯九世和历代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与圣人,以及其他为教堂的维护做出奉献的皇帝们。更有现今遗留下来最古老的圣母与圣子加冕图,画面以整片金箔为装饰,两应大天使米歇尔与加百列分别站立在两侧。根据一位朝圣者,诺夫哥罗德的安东尼的记载,它出自当时的名师拉扎罗斯,不过这很可能是他流传至今的惟一作品,因为拒绝服从皇帝西奥菲勒斯关于禁止偶像崇拜与制作的禁令,他在完成这些作品后被烧毁了双手。“幸运的是,今天我们已经拥有许多有效的手段来保存这些珍迹。对于已经严重剥落的画面,使用Mowiol28/99,一种聚乙烯和酒精的调和物。并用植物黏胶固定那些氧化变脆的部分。”奥兹尔兴致勃勃地透露。此外,工作人员还用特殊的夹钳,将数千枚锈蚀的钉子以及盐分较大的灰泥取出,用无盐成分的多孔隙水泥填补漏洞。对于拱顶东北那些年代久远已经黯淡发棕的玻璃面砖,则用丙烯酸树脂覆盖后以强力弹簧加以固定,拱顶内部也加装了空调与湿度保持装置。从10月下旬开始,工作人员将逐渐把脚手架从完工的东北侧移至西北侧第20至30根弯梁处,整个拱顶的镶嵌画修复工作预计于2004年底彻底完工。

圣索菲娅的新生6

正在进行维护工作的圣索菲娅大教堂

当然,这些不过是整体维护工程的开端,奥兹尔和他的同僚们正在对数十个维修方案进行评估,除开对于建筑外观与内部结构的保持,还必须考虑到重修对于建筑本身声学效果的影响。以丹麦技术工程学院的安德斯·克里斯蒂安·盖特博士此刻正在根据教堂的计算机3D反射混响模型,来对各个维修计划的后果进行推测,鉴于索菲娅大教堂内部很少采用直线结构,而布满了6000多个线条不一的曲面,这项工作至少要持续到明年年初。

圣索菲娅大教堂—帝国兴衰的见证

公元532年,当好大喜功的查士丁尼皇帝准备在都城这片面向马尔马拉海湾的土地上建立一所教堂时,他决心使这所新建筑与他颁布的伟大律法一样永垂不朽,两位天才的数学家和工程师:特拉利斯的安提米乌斯和米利都的伊西多尔,被皇帝委派为工程的负责人。与前基督教时代希腊罗马建筑的完全直线型风格不同,新设计方案为一个圆顶叠在八边形的基座之上,在建筑内部,圆顶由形成正方形的四根方柱支撑的。学者们认为,在公元2世纪的意大利,两种新型建筑技术—肋拱与水泥的诞生,使得这种全新的圆形建筑风格成为可能。这种风格的最早建筑物,是罗马城哈德良皇帝的万神庙。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与自己的威严,查士丁尼命令将帝国各省内重要文物遗迹内的材料尽数上缴,以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包括来自德尔菲、以佛所与埃及的古代宫殿、神庙的大理石,以及出自国库的32万磅黄金,都被用于教堂的建设。在上万名工人的努力下,短短5年后,即537年12月27日,这座“上帝的宫殿”正式宣布落成,不过今天的许多历史学家们并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零星的修葺与装饰工程在教堂内部仍在进行,并持续了整整20年。

作为整个城市的标志,圣索菲娅大教堂高达56米的圆顶由四道拱檐支撑,从四周开设的42扇天窗中射入的阳光被雕花玻璃折射出五颜六色的璀璨光芒,让蜷伏在下面的无数信徒产生天国临近的幻觉,一位朝圣者曾激动地写下:“在拱顶下,一个人的灵魂能被无限抬升,感觉上帝不可能离你很远。”历代帝国皇帝的加冕典礼都在这里进行,在教堂门口,皇帝被御林军的士兵围住,踏上一块硕大的圆形盾牌,然后由士兵们扛起,步入教堂,由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他戴上皇冠;而他们即位后的首要大事常常就是为教堂捐赠供奉或进行新的整修,以便在这座帝国首都最伟大的建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在11世纪的全盛时期,共有多达600名的僧俗人员为整座教堂服务,其中包括80名牧师、260名执事、160位读经与抄写员,以及50位唱诗班与75名看门人。

圣索菲娅的新生7

奥斯曼土耳其时期,圣索菲娅教堂被改建成了清真寺

随着东西教会的彻底分裂与国运的衰退,除了接连不断的地震,圣索菲娅大教堂所遭受的厄运又增添了外来敌人的劫掠。公元前1204年4月12日,被威尼斯商人蛊惑的第四次十字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以法国为主的欧洲骑士在城中连续进行了三天的劫掠,圣索非亚教堂也未能幸免,根据教堂编年史的记载,在这次浩劫中教堂损失了7部镶嵌着金银的手抄本《圣经》、8座巨大的银质十字架、40件金质的圣餐杯与圣餐碟、14座银制大烛台与无数圣物。其后教堂作为日薄西山的拜占廷教会总部,又勉强维持了249年,直至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攻占了君士坦丁堡,结束了基督教在东方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