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分钟和2000万
作者:孟静《手机》这个名字太过平凡,如果不是因为冠以“冯小刚作品”,恐怕很容易被观众忽略,但对于通信业厂商来说,这个名字却象征着极响亮的广告契机。在剧本还未成形阶段,就已经有赞助商买下了戏中葛优所有手机的使用权,最近有传闻说,这部刚刚拍完的电影已经获得了500万元的贴片广告。负责该片广告的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刘星雨告诉记者:“500万元是过去时了,已经卖出的广告比这个数只多不少。”
与电视相比,电影广告还处于新兴阶段,电影《英雄》的贴片广告相对比较成功(photocome)
中国电影业最高的广告贴片收入曾经是华谊兄弟旗下的影片—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创下的,当时的纪录是1200万元。三年后,这个纪录被张艺谋的《英雄》刷新,据说是2000万元。《英雄》的投资方、新画面公司的副总经理秦利欣告诉记者,《英雄》的贴片广告收入比国内许多大片的总体投资都要多,但他不肯说出具体的数字。他解释说:“贴片广告收入不是纯收入,有一部分利润是付给影院和发行公司的,通常一个30秒的广告,招商价是150万~200万元,新画面在《英雄》前加演了十二三条广告,另外一些则是各地影院自己放上去的。”《英雄》的广告代理商瀚彰广告公司总经理张勇证实,《英雄》的贴片广告确实卖出了2000万元以上,以至于杭州的一名律师控告新画面强迫他接受广告。秦利欣反问说:“难道这些广告不是很精彩吗?它们每30秒的投资额超过了一部中等成本的电影,我觉得比电影更好看。如果观众不喜欢,可以闭目养神或者在影院外面休息一会儿。”
事实上,电影中广告的强制性正是让客户掏钱的法宝,张勇说:“广告客户可能会更相信电视广告的效用,但我会告诉他,电视频道掌握在观众手中,而当他坐进黑漆漆的电影院,就不能不接受你的广告。”即使你跳过了片头的贴片广告,同样不能错过影片中的植入式广告。在潘长江的小品《草台班子》中,讲述了一个乡镇企业家怎么想方设法把“大灰狼灭害灵”塞到一部武打片里当道具。现在的制片方精明多了,在刚有片名的时候,就想好怎么插入广告了。刘星雨告诉记者:“冯小刚的大部分电影都和宝马车有合作,所以在《大腕》里,主角的房车是宝马的,有车的地方就有BMW的标志。”在《不见不散》中,葛优问徐帆在哪儿打工,徐说:“BMW”。葛优说:“在BMW擦玻璃吧。”这句台词就是为了显示宝马在美国是响当当的大企业才设计的,这种和剧情相结合的广告比贴片广告便宜,也更得客户欢心。刘星雨说,即使是民国题材,也会想办法放一些百年老店的LOGO。华谊另一部《天地英雄》就和奥迪合作,只是因为年代实在太久远,才打消了植入广告的念头。
有一部国产电视剧为了突出广告,让男主角举着手机面向大海,张勇说,这种过于明显的方式已经很少用了。为了不让观众反感,他们会尽量不让观众觉察,贴片广告时间也限制在5分钟以内,如果超出这个时间,观众就会抗议了。
30集的电视剧《大宅门》贴片收入过亿,创下电视台最高纪录,相比于电视,电影广告还处于新兴阶段。张勇是国内最早经营贴片广告的人,他说,张艺谋的《幸福时光》、《有话好好说》时开始有了贴片,不过只有两三条。从《没完没了》开始,电影广告才进入了自觉阶段,光贴片就卖出了近十条,而且以前多是客户自己找上门来,现在华谊兄弟专门为此成立了广告公司。《没完没了》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但在1999年,它的经营是空前成功的,从票房到广告,远远多于后来的《大腕》。《大腕》是一部广告大杂烩,冯小刚在里面讽刺了很多知名品牌,比如让人会心一笑的“可笑可乐”、“笑哈哈”矿泉水,张勇在拉广告时觉得很头疼,也确实有客户不满。
张勇总结说,电影观众的消费能力远比电视观众高,贴片广告也集中在IT、汽车、高档消费品,潜在购买率远远高于电视。很多没有做《英雄》广告的客户都后悔了,以前拉广告时广告公司要向客户不断重复电影广告的优势,现在则不同了,刘星雨原本打算为《手机》搞个广告竞拍,没想到,还没拍广告就全卖出去了,她认为这一块收入在电影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
不过,电影广告和电影复苏并无关系,真正能拉到贴片广告的电影非常少,所占比例不超过上映影片的20%。张勇说他的公司一年只经营一部片子,这部电影有个评定标准:上映场次超过20000场,上座率在70%以上,能达到这个标准的片子只有贺岁片和几部大片。《大腕》的收入低于预期就是因为当时有四五部片子同时抢贺岁档.结果几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