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消费书一样消费科学
作者:鲁伊(文 / 鲁伊)
“科学前沿”丛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1月第1版)是英国DK出版公司(Dorling Kindersley) 2002年1 1月推出的Essential Science丛书的中文版。这套丛书共包括12本小册子,由12名在英国小有名气的科技记者或科普作家分别讨论12个当今最热门的科学话题,再加上丛书主编约翰·格瑞宾坐镇,是DK在2002年的科普图书主打产品之一。
格瑞宾的名字对于科普丛书来说,差不多就是一种品质保证。我手头上有4本译成中文版的格氏著作,分别是《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寻找薛定谔的猫》(海南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大宇宙百科全书》(海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和《把握关键丛书:新物理学》(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1版)。虽然在三家出版社那里,作者的名字有格里宾、格利宾、格瑞宾三种版本,但其实都是这个曾获得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担任过《自然》和《新科学家》杂志科学顾问的John Gribbin。
要求科普作品篇篇都像《昆虫记》一样生动有趣,未免苛求。而且,在许多学院派看来,法布尔的写法多少有因辞害意之嫌。外松内紧的“胶囊”(Capsule)风格大致是现在科普作品的主流,而格瑞宾绝对是此道好手。他曾经把银河系在暗物质中的自转比作一片薄奶油在一杯搅动的咖啡中打转,并对科学家之间的鸡毛蒜皮口诛笔伐津津乐道。在他主持之下的这套丛书,自然也延续了这种风格。
12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分别是《致命疾病》、《正在膨胀的宇宙》、《人类基因组》、《全球变暧》、《人脑中的风暴》、《人工智能》、《食在未来》、《数字革命》、《进化》、《不平静的地球》、《量子物理》和《另类能源》,差不多涉及到了所有时髦科学领域。69页的篇幅正好刚能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大致说清楚,又不会长得让人生厌。当然,15元的定价,这个篇幅也可能会让人掏钱的时候小小犯一下嘀咕。
对于这套书,最佳阅读方式是随身带上一本,偶尔拿出来顺手一翻,就能知道许多足供谈资的小故事。比如人的大脑皮层展开面积大约有4张A4纸大,而老鼠的不过一张邮票大小。一只叫做巴尔托的雪橇犬曾在6天里穿越风雪行进965公里,将白喉疫苗从纽约带到阿拉斯加。大爆炸这种说法的提出者弗雷德·霍伊尔其实终其一生都在反对大爆炸理论。第一幅基因图谱是把家庭作业抛在一边后的妙手偶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DK对这套丛书的定位是“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但不知为何,丛书名字里的essential进了中国,竟摇身一变成了“前沿”,而文字也就化平易有趣为繁复高古。我的一个朋友号称自己中文优秀英文差劲,但看《福布斯》、《财富》和《经济学家》上英文原文能搞明白的事,换成中文版却如堕五里雾中。这套书虽然不至于让人看不懂,但笑话和趣闻浮在带了浓重头巾气的译文中,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科普界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当年17岁的詹姆斯·沃森看了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从此对生命科学产生了兴趣,而同他一道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也拜此书之赐良多。基本上这是一个特例,就像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我们也不能要求每本科普书都启迪一名未来的大科学家。对于一本让人消费让人阅读的书来说,有趣倒是应该真正被放在第一位的。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