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kshop里的自主欲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冯博一)
10月12日至26日,由艺术家叶永青担当总策划的“丽江国际艺术工作展示节”在丽江古城木府举行,其中的关键词是“Workshop”。
张思利—将一盆庭院中的兰草放大
Workshop好像在汉语里没有一个贴切的对应翻译,有翻译为“艺术家车间”,台湾地区译成“艺术家工作坊”。Work—shop1982年由英国艺术家劳德和卡沃在纽约共同创办,其基本方式是:每次邀请12个国家的艺术家和承办国的12位本土艺术家参与,在两个星期内共同生活、工作和展示。此次活动共邀请了来自巴西、波兰、英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鲁巴岛等国的12位艺术家和中国比较活跃的艺术家邱志杰、王功新、林天苗、宋冬、张恩利、徐坦、何运昌、姜静、张强、杨述、矫健、沈立功。活动场地一般都在有特色的地区和国家举办,具有随意的即时性创作和面对面交流特点,如同在艺术家工作室一样自由。
宋冬的《吃世界》
Workshop的机制是试图将非正式的场地环境有机地转化为艺术家实验创作与展示的空间,尝试在脱离本国文化环境后,不同文化圈的艺术家在异质文化以及日常性生活中的相遇、相知,来分享不同的生活与艺术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对文化传统的认知,使之回归到当代日常生活的脉络与个人切身经验中,也使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中探索不同文化机会与新的可能性。
作为与国际性大展惯例相异的形式,它提供了一种艺术创作、展示和具体文化情境现场化的过程,起到了在当下策展和展示空间的补充和丰富作用。场地的有限选择和利用,使参展艺术家的创作与周边地理、人文环境形成相对协调、默契的对话关系,即游离于中心的都市之外,以边缘化的立场进行本土性、日常性的“就地创作”。
其中比较应对这一理念的是宋冬的《吃世界》。宋冬近年曾在国内外创作了系列“吃”作品。这次他又“吃”到了丽江古城。他从当地采买了5000多元的各色水果,在木王府大殿的空场铺成按比例放大的世界地图,在10月25日公开展示时,当观光客和当地居民获知可以随意开吃后,其场面更像是在赶集,好奇与兴奋溢于言表。日常的生活场景被艺术家提升为一次艺术的互动行为,并在游戏般的“吃”的现场中转化为对世界概念的重新理解。还有,王功新将丽江古城牌坊下的一对石狮,以影像动画的方式,不停地张开嘴发出“哈哕”的声音,令人忍俊不禁。滑稽与幽默的过程多少折射出丽江古城的现实处境。
更令人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是每天晚饭过后,所有参展艺术家都集中在木王府客栈的临街酒吧,按顺序,以录像或幻灯的方式介绍自己作品及本国的当代艺术,然后是接受各种提问及由这些作品所引发的问题进行讨论,颇有西方首脑接受议会议员质询的味道。据说第一位接受质询的是四川美院美术学系的张强。他早在几年前就曾创作了题为《踪迹学报告》的作品。其方式是张强盘坐在地面,手持毛笔向后书写,请若干女性随意不停地移动宣纸,笔墨留在宣纸上的已不是他所书写的文字内容,而是斑斑的水墨痕迹。后来他又延展到直接在女性身体上进行行为书写。他在这次实施作品时,却遇到了国外4位女艺术家的不合作,为此他在犹豫是否要改变他与合作者的规则。在讨论中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询,提问他如何公平地对待女性和女艺术家身份问题。我想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当下流行的展览模式难于达到的效应。
至于这种展览方式给当地的民众带来多少艺术的直接影响,或是否达到了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其实这些问题都不必太较真,某种作用往往是综合和潜移默化的,也涉及到对影响和作用的理解。世界变化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符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现在我们的民间空间相对地愈来愈大,由单一的活法开始变得可以有不同的活法。在丽江有的是更多的观光客,观者和本地的关系也就是相互的走马观花。而十几天的中外艺术家的共同生活、创作、展览,以及开幕后的彻夜联欢,或许会对当地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产生某种触碰。原来艺术还可以这样来做!来自印度的女艺术家安妮塔·杜比现场制作了一双独特的鞋,每只鞋上镶有250只塑料材料制成的眼睛。当她穿着这双满是眼睛的鞋漫步在古城丽江时,对应更多的是当地原住居民和旅游者充满好奇的眼睛。我无法体验每位观者的感受,但我相信在这样的对视中,将产生异国情调般的乐趣和异样的感觉。我也清楚地记得中外艺术家在木王府客栈跳舞的场景,许多儿童露出惊喜与快乐,并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我想也许以后会留在他们儿时的记忆中,激发出眺望另外世界的欲望与另种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