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小说家的平衡之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凌霜华)
电视剧《至高利益》刚在央视一套播完,才从国外回来的原著兼编剧周梅森说他一上午接到了五六十个电话,全是关于这部电视剧的反馈。
从片名上看,《至高利益》和周梅森其他作品《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异曲同工。周梅森告诉记者,他的六部长篇小说全部搬上了屏幕,其中有四部在央视播出,大多数都有一个曲折的历程。《至高利益》书稿写成于1999年,2001年拍完,本来准备“十六大”期间播出,后来推迟到了“七一”,再推迟到“两会”,直到两年后的今天。他的另一部以反腐为背景的《绝对权力》“差点被毙了”,现在总算是磕磕碰碰地也要播出了。
有人把王跃文、周梅森、陆天明合称为“官场文学”作家,或者把后两者与张平合称为“反腐作家”。周梅森对这两种划分很排斥,他愿意称自己是“政治小说家”,自己的影视作品是“政治片”。事实上,这几个作家的境遇也不同,陆天明的《省委书记》、《大雪无痕》都顺利地在央视播出。周梅森的部分作品也能够播出,虽然有一些让他不快的地方。比如《中国制造》被改名为《忠诚》,他认为歪曲了作品原意,为此与导演胡玫“打了一仗”。前不久,他又“炮轰”金鹰奖,因为得知他的作品《绝对权力》最终被撤掉。王跃文的小说则从没有被改编成电视剧,他本人也早已下岗。
周梅森不愿意提及自己作品在拍成电视剧后遇到了什么,但他认为,有一部分官员不愿意看到它们。他曾经下过海、炒过股,在某市政府挂职当过秘书长,这段秘书长经历给了他丰富的创作资源,使他接触到政治的核心。他说他在每一部小说中要提出一个问题,比如写《人间正道》时是1996年,全国大建设,各城市出现了路难行,限水限电。他提出的观点是:不干事就是腐败。到了《至高利益》,政绩工程、GDP值作为考察干部的标准正大行其道,他发现有一部分干部把个人的政治利益摆在首位,正如戏里的赵副省长,他不贪财,却有无限大的政治野心。周梅森认为《至高利益》讲的是“体制如何制约了我们的生活”,而不是简单反腐,这也是他反对把政治题材窄化到反腐败这一种现象里。
周梅森认为自己不是所谓的“主旋律”作家,他解释说:“我从来没有写过‘命题作文’,我的所有小说都是有感而发,我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接受指派任务。”在《至高利益》中就有市委书记李北方这样带理想化色彩的人物,周梅森反驳说这是为了审查需要,他说:“我是个理想主义的人,文学需要理想,一方面要揭示问题,另一方面,我希望李北方可以为干部们树一个标杆。”
电视剧《至高利益》剧照
政治片在观众心目中一向以空洞说教和主题先行为第一印象,周梅森乐于承认自己写的是“政治片”,因为“政治片在国外是一个大题材,外延和内涵都很丰富,观众对这类题材的关注度也很高”。他说,“我写历史题材小说时,文学圈子内评价挺高,但读者很少,15本书的累计发行总量不到10万册。而一部《中国制造》各种版本发行量即达30万册,《绝对权力》去年出版,目前也发了15万册。”而且,为了保持自己小说的完整性,他从《绝对权力》开始担任制片人和艺术总监,到了刚刚拍竣的《国家公诉》,他干脆自己当了投资人,和其他几个单位共同投资了1400万元,周梅森对这部戏的收视显然很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