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城与航天员

作者:李菁

(文 / 李菁)

深秋时分的航天城,空旷而安谧,路上稀稀落落的几个行人在走,偶尔有风吹起,卷起泛黄的叶子,使航天城愈发显得安静—这是10月16日下午3点,就在几个小时之前,这条路上还挤满了迎接杨利伟凯旋的人群。

航天城与航天员0

(朱九通摄)

5年前,第一代航天员走进航天城的时候,一定没有这样的场面。1998年1月5日,航天员大队在航天城正式成立。那时候,航天城也处于刚刚兴建时期,这些航天员实际上是跟着航天城一起成长的。

“吃完饭出来溜弯也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周末坐班车到附近买菜,偶尔也能碰见身着便衣的航天员。时间长了,大家也不把他们当外人了。”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摄影师朱九通说。

在航天城里采访,发现说起这些航天员,许多工作人员像说起自己邻居家的孩子一样亲切,“××特别活泼,就属他能闹,像个活宝”。至于首批航天员梯队的3位成员,他们这样评价:翟志刚是14个航天员里“最帅的”,杨利伟是“最稳的”,而性格内向的聂海胜则给人憨厚温和的印象。以前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陈龙”其实是另外一名陈姓航天员。

不少人对杨利伟的评价是“多才多艺”,申行运说,有时航天员到外地疗养,和地方联欢,大队这边出主持人的话,肯定是杨利伟。有一年所里开运动会,第一名的奖品是一个旅行箱,结果杨利伟一口气得了3个旅行箱,一个人拿不了,动用爱人、孩子帮他拿,一家三口一人拖了一个回家。王桂琴阿姨对这一幕印象很深,她跟杨利伟一家开玩笑说,不能再得了,再得就拿不回去了。

“刚开始大家对航天员都挺瞩目的,后来感觉他们慢慢就融入这个集体里了。”王桂琴说,航天员大队组成了一个小乐队,杨利伟吹黑管。有一年所里开联欢晚会,航天员大队自编自演了“航天员之歌”,领唱的便是杨利伟。

虽然和杨利伟一家认识5年多了,而且就和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在同一个办公室,但让王桂琴回忆有关杨利伟的细节,还真让她犯难。在她印象中,杨利伟就是买菜时看到她,特地下自行车打招呼、规规矩矩的小伙子。王阿姨说,办公室里还有一位也是航天员的妻子,每年春节时,这两对夫妻都会到家里给他们老两口拜个年,但大家从来不谈及上天的话题。这次发射前,王桂琴也记不起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任何不同以往之处,惟一能记起的一个细节是,出发前几天,王阿姨的老伴在航天城门口碰到骑自行车的杨利伟,他是跑到外头给来京探望自己的父亲买烟。

张玉梅说,在被选为航天员之前,杨利伟在四川服役,张玉梅也在四川一家专科学校当政治老师。1998年,张玉梅随航天员一起来京,体检合格后,随后分到这里的资料室工作。“她干活比较利索,有什么活及时处理,用我们的话说,不压活。”在电视里,王桂琴看到了张玉梅迎接杨利伟归来的场面,“张玉梅挺坚强的,自始至终没有哭哭啼啼的”。记者也注意到了那个场面,杨利伟见到张玉梅时,并没有过多的情感流露,只是把手放在爱人肩上,用力拍了几下。也就是在这一瞬间,在场的朱九通说他看到张玉梅的眼圈红了一下,“这可能是他们之间最个人化的表示了”。张玉梅后来告诉同事,电视台采访那天,她也不知道自己该讲些什么,另外,“家里养的小狗总是在叫”。有些不好意思的张玉梅觉得自己当中学语文老师的婆母还比自己会表达一些。

在航天城东南方向一个安静的角落,有一座深棕色的二层小楼,这便是航天员公寓。毫不夸张地说,居住在这里的中国航天员们和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全国、甚至更大范围的各种媒体近年来竞相探访的焦点。

申大队长说,航天员实行的是封闭管理,除了有外出训练、疗养外,要求这些航天员每周五回家,周日晚上必须返回,虽然他们的家就在航天城里、与公寓其实相隔不过一公里。而且出于健康考虑,在双休日两天内,他们也不准许到外面就餐。一位知情者介绍,这批航天员以前住的是团职楼,后来搬进了所里专门申请、并为他们装修好的师职楼。杨利伟的家便在其中之一,有趣的是,记者在楼下的宣传橱窗里,还看到杨利伟在参加所里运动会时百米冲刺的照片。

“其实当航天员家属挺苦的。”张玉梅的同事王桂琴说。杨利伟的儿子杨宁康活泼可爱,杨利伟后来在采访时也说,孩子上到小学三年,他没接送过一次。孩子生病什么的,都是张玉梅一个人管。稍大之后,就让孩子吃药之后自己在家里休息。王桂琴说,对孩子张玉梅管教得比较严,而儿子也比较争气,学习成绩相当优秀。作文也写得比较好,王桂琴记得曾经登在一张作文报上,同事还跟张玉梅要了那张作文报回去给孩子看。

杨宁康小名叫‘垚垚”,和翟志刚的儿子翟天雄是同班同学,两个人的关系也非常好。一次下雨天,翟志刚的儿子没带伞,翟的妻子很着急,张玉梅告诉她不要着急,杨宁康肯定会帮助翟天雄一起回家的。

10月16日上午,摄像师胡克坚在航天城的控制中心演播厅里拍杨利伟返回的录像时,看到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和儿子杨宁康。“我问他:‘你着急吗?’他说‘不着急’,然后扭头就问他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出来啊?”’胡克坚微笑着回忆这一幕说,这一家人都挺坚强的。

10月16日晚上,军委副主席曹刚川特地为杨利伟召开了一个小型的庆功会,七大系统的老总和杨利伟的家人也应邀在列。据参加这次宴会的一位人士说,心情很好的曹刚川特地带了一瓶自己珍藏很多年的五粮液,他说,下星期就要出国了,以后出国我也可以说,我们的航天员也上天了!

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

尤里·加加林(法新/AFP)

作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加加林无疑是宇宙时代的象征。在前苏联飞船总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眼里,加加林集“天生的勇敢、善于分析的头脑、吃苦耐劳和谦虚谨慎”于一身,据称就在升空前,加加林的脉搏也一直保持在每分钟64次的正常心跳。如此超群的人物,难以想象他的起步是职业学校和业余航校。加加林上尉本来应该在1960年12月乘坐3A号飞船发射升空,但由于1960年10月24日前苏联新式火箭在发射场升空前爆炸,导致包括战略火箭军总司令涅杰林炮兵主帅在内的数十人丧命,直到1961年4月3日,前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射东方-3A号飞船的决议。4月12日,身着90公斤重太空服的加加林上尉被捆在飞船座椅上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时,他被苏联国防部长晋升为少校军衔。

从前世界首次载人航天的地面指令长卡尔波夫上校的日记中,加加林在首次进入太空返回地球时遇到了座舱与仪器舱无法分离的险情。分离过程原计划用1 0秒,但实际上用了10分钟。但幸运的是,座舱与仪器舱最终成功分离。为纪念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俄罗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宇航节。为了纪念他,苏联把他的出生地改名为加加林区,而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世界最高龄太空人约翰·格伦

航天城与航天员2

约翰·格伦(中)与妻子(本刊资料)

与加加林和杨利伟发射升空略有不同的是,1962年2月20日凌晨约翰·格伦乘坐“水星”系列“友谊号”飞船升空时,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的海滩上已经云集了7万人,更有6000万美国人在电视机前观看美国的首次载人太空飞行。尽管美国航天部门在加加林进入太空后的第23天就把艾伦·谢泼德送人外太空,但由于谢泼德并未进入轨道,所以约翰·格伦幸运地成为美国第一个沿绕地轨道飞行的美国宇航员。

艾伦·谢泼德的首次外太空飞行共历时4小时55分23秒,与加加林和杨利伟不同的是,他乘坐的飞船降落在大西洋上。与加加林的首次飞行一样,约翰·格伦的首次外太空飞行也出现了险情。他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披露,当时他乘坐的“友谊7号”飞船在重返大气层时,地面控制中心告诉他飞船的隔热瓦有松动,但此时的约翰·格伦除了冒险降落外别无选择。格伦透过飞船上的小窗看到有火焰从窗边掠过。不过幸运的是,美国的首位太空人安全的返回地球,并在77岁的高龄重返太空,成为世界上最高龄的太空人。 航空航天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阿列克谢耶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