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球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手足无措)
我始终不太搞得懂首都剧场门口的那些黄牛,售票处有80块一张的低价票,场内观众实在少,可他们总在向每个过路人收购票。那天《足球俱乐部》之首场演出,在首都剧场三楼装修一新的小剧场里,大约只坐了1/3观众。
简单地说,《足球俱乐部》是一部反映足球俱乐部内的各色人等勾心斗角的戏。为了各自利益彼此拆台又相互勾结,一厢情愿又事与愿违,构成了这部戏的主旋律。演出结束后,组织者安排了一个40分钟的观众见面会。嘉宾足球教练金志扬、作家万方和主持人白岩松都作了发言。看到足球教练金志扬和球员李金羽也在观众席上,确实让我有点出乎意料。本来我很想当着观众和演员的面问任鸣一个问题。可我是个在公众场合不善言辞的人。事实上,几位嘉宾的讲话占了大约3/4时间,观众有限的发言也均以赞美为主。
我憋在肚里的问题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话剧是个接近神圣的东西,它的每次排演都是要有理由的。为什么演,为什么现在演,为什么用小剧场形式演,都该有个答案。这次我却有点困惑,为什么要排这出戏呢?
我相信中国足球界的故事比这戏还该生动精彩得多。如果真是这样,首先金志扬和李金羽就没太大必要看了,其次球迷也没太大必要看。我估计在场的观众里也没几个真球迷,这从没人找李金羽签名就看得出来。所以归根结底,这戏还该算是拍给戏迷看的。我是一个戏迷,可不是一个球迷。我看《足球俱乐部》,是冲着话剧,冲着人艺和任鸣,和足球没什么关系。
那就说说这戏。记得任鸣曾在媒体上说,这是一部过瘾的男性戏。把灯光、舞美、音效都弱化到最低限度后,剩下的的确就看演员的表演功力了。应该说,演员都足够卖力,换句话说,演得很“过瘾”。我前不久刚看完《哥本哈根》,那也是一出抽离了灯光舞美音效的小剧场戏,所以没法不去作个比较。坦率地说,单从剧本上看,我觉得无论是从人性的深度、情节的设计、语言的张力,《哥本哈根》似乎都明显在《足球俱乐部》之上。这个感觉对我来说真糟糕,因为我的疑问仍然无法自我解决。
与《第一次亲密接触》-样,《足球俱乐部》属于时尚戏,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时尚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把握了时代脉搏,就等于与时俱了进,凭我的智力估计是弄不明白的。这就意味着我的问题最终只能放弃不想,否则徒增烦恼。
在观众见面会上。白岩松用他一贯的思辨语气评价道,这是一部十年后演出仍有意义的话剧。我不太同意他的说法。作为戏迷,评价一部话剧的好坏,不是看它在十年后会不会复演,而是你明天会不会再去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