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直升剑桥的幸运者

作者:王鸿谅

(文 / 王鸿谅)

程烨、邹有志、梁璨和阎青阳,这四个名字频频被媒体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同为大一新生的他们将在10月3日前共赴英伦,成为剑桥大学历史上首次被认可的经由中国高中毕业,不需预科直升该校本科的幸运者。

四位直升剑桥的幸运者0

剑桥大学此次“直选”意味着“冲破了英国几百年来的教育习惯和对中国中学教育的肯定”(Imaginechina)

“这是一次人生的转折和挑战。”四人不约而同地对记者如此形容直升剑桥对于他们的意义。四人的中选,源于剑桥大学委托美国安生基金会南京代表处,去年9月首次在中国大陆开设考点,遴选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而在美国安生基金会副总裁张梧华看来,意义更在于“中国的高中文凭得到了英联邦国家的认可”。张梧华告诉记者,原先,在英联邦国家,高中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必须先读一年预科,实际上就是中国基础教育不被承认而设立的一个“坎”。基于此,剑桥大学的“直选”姿态,意味着“冲破了英国几百年来的教育习惯和对中国中学教育的肯定”。

今年9月14日,剑桥大学二度“选秀”,在南京和北京同设考点,以全英文的“数学、物理、英语”三科试卷对挑选出的21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首轮笔试,表明了这项招生计划的延续性。

剑桥的门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梧华强调这样一种时间链接:2001年安生基金会发起“中国教育考察行”,邀请剑桥和斯坦福等几所著名学府来华考察基础教育。3个月后,剑桥决定从2002年起,全权委托安生基金会南京代表处,试行从中国直接招收10名以内高中应届毕业生或大学低年级学生到剑桥四年本硕连读,首次开放的专业是工程类。

据张梧华介绍,2002年的首次招生在各方面都是一次尝试。首先是对报名条件的严格限制:必须获得保送国内名牌大学的资格或者已经被国内名校录取;高中文化课达到全优;有相当于托福600分或雅思7.0分以上的英语水平(不需事先提供成绩)。寻找生源的方式也在变化,最初通过各省教育厅下拨推荐名额到各学校的效果不理想,转而通过媒体广泛发布通知。

“一共有150名学生报名,而最终挑选出来参加初试的只有28人。”张梧华强调安生方面的严格筛选,除了公布的必备条件,他们更看重报名者在中学期间的社会活动材料,因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将是“注重培养领导者”的剑桥首选。对于所有材料,张说他们“尽可能地核实”,比如“用匿名方式向班主任或同学了解情况”等。对此,程烨提供了一个细节,她在材料中提到自己的一次夏令营和当时的朋友,考试以后与班主任的一次电话联系偶然得知,连夏令营的细节和朋友的名字都有人向班主任电话确认过。

去年9月15日的笔试包括数学和英语两科,事隔一年,程烨、邹有志、梁璨和阎青阳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众人回忆的交汇点包括:全英语的数学考卷,题量很大,知识点多而不深,考试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器,大量的计算不被强调。英语完全不是预想中的“托福”模式,用CNN新闻做考题,事先无从准备……至于这种考题和他们之前刚刚经历的高考的差异,四人的回答大同小异——剑桥的考试更注重考察“思维方法”。

四位直升剑桥的幸运者1

有着英国最高学府之称的剑桥大学,从1996年的中国自费留学生开始,让它看到了中国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Imaginechina)

张梧华告诉记者,初试的考卷由安生方面负责,但命题的是由安生组织的英国本土专家组,2002年的考题曾交由剑桥审核,对方很满意,所以“今年的考题连审核都不需要”。今年增加了一科物理,英语考试也改成接近托福、雅思的国际通用模式,对此,张梧华解释是“根据去年状况的必要调整”。

整个考试环节中的压轴戏,是当年11月份由剑桥大学招生委员会派出专家进行的面试,因为面试专家具有“一面否决”权。程烨、邹有志、梁璨和阎青阳一致的评价是“非常独特”,“问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两名教授的提问会从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开始,转向相关的专业领域,对天体物理有兴趣的程烨被问到的是天文知识,对电子有兴趣的邹有志面对的是指出教授手中收音机各部件名称及工作原理,写出数学表达式等等。

“面试看重的是思考能力,教授并不指望你会有太广博的知识,而是希望你可以运用现有的知识对陌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考察你是否具备利用剑桥广博资源的潜质。”邹有志的理解代表了其他三人的观点。张梧华也认为面试专家考察的,是“是否具备剑桥素质”,“有活力”和“坦诚、自信”被认为是必备的素质之一。

100万,为梦想买单?

在“直升剑桥”的光环背后,是一笔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

每年16800至19200英镑,折算人民币20至25万元左右,4年本硕连读,花费总计近100万元。除去每年可能获得的6000英镑不等的奖学金,费用仍在70万元左右。但张梧华认为应换一个视角来看,加上奖学金,平均下来是每年16万元左右,而在英国求学,“最差的学校都要十六七万元,更何况是剑桥这样的名校”。

程烨、邹有志、梁璨和阎青阳并不否认费用是曾经困扰他们做选择的因素之一。他们之前分别就读于不同的名校: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国内发展也有着不错的前景。梁璨坦言自己曾因巨额费用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他的家人却无一例外地支持他求学,甚至安慰他“钱的压力不会太大”。目前,通过亲朋好友资助,抵押贷款等各种方式筹集到一定资金的四人均不愿过多涉及钱的话题,阎青阳还乐观地表示,除了奖学金,在允许全日制打工的英国,可以自食其力解决部分费用。

高考前,四人均已参加过托福考试,成绩都在600分以上。出国,一直是他们“准备中的事情”,只不过在等待最适当的时机。选择剑桥,在四人看来,是“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将会对个人的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四人普遍有这样一种考虑,毕业之后先在英国工作一段,再回国发展,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在英国的工作机会不好,回国后也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个孩子的家长几乎都拥有本科学历,其中还有硕士,而职业大多是大学教师或工程师、公务员。家长们确信,这笔庞大的投资将“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剑桥所提供的工程类专业介绍无疑有另一种诱惑力:该专业毕业的学生“6个月内就能找到工作”,“平均工资比任何一个系别出来的学生都高”。“不管怎样,剑桥毕业之后的前景比目前按部就班好的概率大”这种朴素念头是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的重要砝码。

事实上,自80年代末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取消对海外留学生的学费优惠措施,采用“全成本收费”政策,标志着教育的国际交流从单纯强调援助转向赢利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贸易。早在1993年,英国从外国留学生上收取的学费及生活费已有50亿英镑,是同年英国煤、电、天然气出口总额的两倍多。而目前,英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教育服务“贸易顺差”国。

根据英国华裔教育专家王幸村给媒体提供的情况,自1996年剑桥大学首次出现了6位中国自费留学生,让校方“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对中国留英学生政策逐步调整放宽。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刘卉提供给本刊记者的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申请留学英国签证的人数达到33676人,“第一次超过申请留学美国的人数”。其中得到批准的为25912人,比2001年通过批准的人数增加了44%。

今年剑桥在北京增设考点,还有迹象表明,在明年的招生中剑桥将开放32个学院的所有专业,招生人数也将增加到40人左右。张梧华坦言,安生基金会的努力之所以有这样的收效,是因为“与英国文化处大力推介本国教育产业的行为刚好契合”,而安生在有需求的双方—中国基础教育和英国留学市场之间,起到了一个“推手”的作用。张梧华强调,安生的行为绝不等同于一般留学中介,事实上,安生在整个考试项目中只收取100美元的报名费,其中“50美元还要给剑桥方面”。

张梧华更乐于强调,在教育“进口”的背后,是中英双方的文化交流。在他看来,中国同样有着教育“出口”的条件,比如中医和武术,都是西方人感兴趣的,而目前并没有能够在国际上打开市场,关键还在于“文化交流不够,没有能够成功推销自己”,而相对比的,是英国文化处积极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巡回推出的“英国教育展”。